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观后感六篇
(篇一)
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央视首播,该片内容涵盖法治建设主要方面,既有权威、严谨的理论阐述,突出思想性和理论深度,又有丰富、生动的案例故事,体现人民群众因法治进步而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强烈共鸣。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只有全民都树立起敬畏法治、遵从法治的意识,才能在全社会中营造尚法、护法的浓厚氛围。
法治的力量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人治”思维在中国很有市场,即使在大力提倡建设法治中国的今天,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心中仍是存在“人治”思想、“人情”意识和“家长”观念,相当一部分群众仍是“信关系不信法”、权利义务观念淡薄。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法治中国建设进程,阻碍了全面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建设法治中国,最重要、最基层的一点就是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全民法治观念的提高建立在全民知法信法的基础上,一些地方“医闹”“工闹”时有发生,剖去地方不作为、法治不彰的因素,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广大群众法治意识不强,没有在内心深处形成对法治的认同感。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和执法者要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带好头、示好范,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和增强法治思想认同;广大群众要主动接受法治宣传教育,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循序渐进的培育依法办事、遵守法律的习惯和规则意识,使信法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另外,加强道德教育也是提升全民法治观念的一个重要推手,道德与法治在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着同样的重要作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以道德滋养法治意识,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不断引导人们守法向善。总之,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形成全民参与、全面信法、全面守法的社会风气。只有大家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决捍卫者,才会赋予法治强大的生命力,进而谱写全面依法治国的崭新篇章。
(篇二)8月18日以来,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奉法者强》、《大智立法》、《依法行政》,专题片生动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抉择的场景,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性变革和辉煌成就的全面总结。 《法治中国》播出后,我认真的的观看了,“法者,治之端也。”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人民群众对法治政府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公平正义的期待越来越迫切,要加速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新发展、新成效,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只有行政机关带头有法必依,严格执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近年来,在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路里,法治始终是关键词。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社会变得更公平、文明、和谐。通过观看专题片,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央推进法治的决心,也更加坚定了我做好本职工作维护司法公正的信心。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严格公正执法,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要通过自己的工作,使人民群众在每一个事件的处理中,都能感受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公平正义,为法治中国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篇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法治中国》第二集中,提到民法总则中专门设立了“特别法人”制度,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居民(村民)委员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特别法人资格。这是很显著的社会进步,意义非比寻常,有助于激发农村发展活力。长期以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法律地位却没法人地位的尴尬现实,严重制约其发展壮大。由于缺乏法人地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能在工商部门登记取得经营资格,不能在银行开账号,更不能从金融部门获得贷款,也没有在税务部门申请购买税票的资格,限制了其自主经营活动。
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地位,涉及数以亿计的人的切身利益,有利于农村的长远发展。
法治作为社会文明的体现,不管是我们每一个人,还是大到一个国家,都需要在法治的环境下运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开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各项法律法规得到不断完善,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环境、食品、教育、网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得到进一步完善,使我国各方面都实现了有法可依。在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民主立法、科学立法,不断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是时代的要求,也为我国社会和经济保持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坚强的权益保障。
当今的中国,无论是国际地位,还是国际影响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国内社会环境和谐稳定,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这都离不开一个法治的中国;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坚信在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法治体系会不断得到完善,人民幸福指数会不断地提升。身为一名普通的组工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让自己更好的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四)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后,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依法治国理念确实深入到了国家的每一个角落,实实在在影响着群众生活
笔者今晨出门,经过县林业局家属院后面河堤,听几位老人在一起讨论,大意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依然在不断探索中稳步前行,相信2020年全国实现全面小康之时,我国必将成为一个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的现代化、法治化国家”。一听,笔者肯定他们昨晚看了《法治中国》,也深深感触,如今的中国,法治意识真正浸透到了老百姓身边。
笔者悄悄坐在旁边的石凳上,只想听听他们如何讨论《法治中国》,听听他们对中国法治的感受。
其中一位穿背心的老大爷说:“我感受最深的是在反腐方面,十八大以前,贪官横行,不管是工程项目,还是干部选拔,总是参杂着腐败,民怨沸腾《法治中国》观后感5篇读后感、观后感。十八大以后,随着法治建设逐步实施,一大批贪官被打倒,社会风气有了很大转变”。
另一位留点小胡子的大爷说道:“我觉得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咱老百姓来说才是最大的实惠,这点也是社会反响最好的,以前办事办证吃拿卡要现象突出,现在依法治国了,各种审批制度得到简化和规范,我觉得法治建设就要这样才实在”。
旁边拄着拐杖站着的老人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认为《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实施最有长远意义,保障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家园,污染企业被关停、污染河流得到治理、失职渎职官员被问责,都是好现象,是依法治国的体现”。
......
他们你一言我一语,虽然也提到中国法治尚有不完善的地方,却无不称赞了当今中国法治的成功。
笔者认为,不单单这些方面,从《法治中国》前三集节目中可以看出,我们正走在法治化的路上,不管是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综合治理、资源开发利用,还是其他涉及发展和民生的各个方面的法制都在不断完善,诸如《民法典》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正在酝酿产生,当今中国正向现代化、法治化稳步迈进。
(篇五)我国是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高度重视法治、大力推进法治,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在长期治国理政实践中,他深切认识到,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厉行法治。他在浙江工作时就提出,建设“法治浙江”。党的十八大之后,他把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思想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升华。数千年中华文明演进,历历沧桑,兴衰交替,一再诠释着“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的深刻道理。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越来越认识到,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逐步驶入快车道,法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日益明显。 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历史性一跃的关键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倒计时,“第一个百年”目标胜利在望,“第二个百年”目标日渐接近。同时,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全面深化改革这艘航船,需要法治的护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需要法治堤坝的保护;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成果,需要法治的守卫。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要抓表率,坚持从严治党,捍卫法律尊严。治国先治党,依法治党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必不可少的前提。实现依法治党,既要“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更要“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要抓重点,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的生命在于实施。全国各级各部门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继续加快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实现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要抓基础,增强法治观念,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法律的权威来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继续推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大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加强新媒体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切实提高普法实效。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要抓统筹,重实效,完善联动协调机制。各级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切实加强对依法治国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其作为重大工作任务,确实保障各项工作扎实整体推进。各级人大和政协要充分发挥民主监督职能,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国工作的专项调研。各级依法治国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总体规划、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作用,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依法治国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源头活水,成就大河奔流。站在过去和未来的交会处,肩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新征程。
(篇六)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征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统筹谋划,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一个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向法治化。只有在法治的引领和护航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改革的重要议题,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规范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法治”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治思想、法治理念从萌发到辩论,再到形成共识,前后走过了30多年。1999年,依法治国写进宪法,是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重要表现。依法治国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人类社会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中国各项建设的保障和需要。
二、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为依法治国提供方向保证。党的领导为依法治国提供力量支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与人民利益是一致的。正是这种利益的一致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党的主张和人民的主张也是高度统一的。党与人民利益统一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权力机关制定或通过宪法法律,把党和人民的意志、主张上升为国家的意志、主张,成为全社会一致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因此,党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重要契合点,坚持党的领导和推进依法治国都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
三、依法治国,离不开每个人。无论什么事情,惟有国家与社会、政府与百姓实现了良性互动、同频共振,才能取得应有之效。依法治国,离不开国家政府层面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也更离不开全民守法之思维和行为的养成。推进依法治国,没有置身事外的局外人,只有难脱干系的参与者。遵章守法,就是遵守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胸怀法治思维,凡事依法依规。推进法治建设,从我们个人来讲,就是要注意自我素养,时时处处讲法律、守规矩,从细节入手、从小处着眼、从点滴践行道德法律。我们每个人的一举一动关乎法治国家建设,我们每个人的一颦一笑映衬法治建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