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外交观后感大全(八篇)
六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全景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恢宏历程。文秘网小编看了后,心里感慨良多,整理几篇大国外交观后感,共勉
(篇一)
8月28日6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此片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反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大格局、大气魄、大手笔精心谋划、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引领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恢宏历程,充分展现我大国领导人风采和当今中国“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形象。此片播出,在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中引发热议。
外交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长期执政考验的中国共产党,早已将党的历史与国家的历史交织在一起。1944年7月22日,毛主席在《解放日报》发表的题为《欢迎美军观察组的战友们》的社论中,其中“战友们”三个字是由他亲自加上去的。周恩来总理认为这是“我们外交工作的开始”。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坚持“平等相待、公道正义”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同时也坚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基因。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换,中国外交的这些灵魂和风骨都不曾改变,历久弥坚。外交工作取得的成就,是我们党追求梦想、持续奋斗、不断胜利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外交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多年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超越以零和博弈、强权政治为基础的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使中国外交站在时代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道义制高点上,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把握潮流,提出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以深化亚非合作、拓展南南合作、推进南北合作为核心的合作观,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合作共赢的国际秩序观,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正确义利观。这些都充实完善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体系,为快速发展的中国外交及时提供了有力指导。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研发能力、军事战斗防御能力、医学研究实验能力、人才挖掘培养能力等等方面,中国正以“加速度”的姿态跻身世界大国、强国之列,并通过日常外交活动很好地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程度,让世界强有力地听到了中国的声音。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代表的中国外交理念,正在深刻影响和造福世界,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纵观全球,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势未变,但各种乱象还将继续发展。我们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强化服务意识,加大战略运筹,狠抓贯彻落实,巩固主动有利的战略态势,拓展互利合作的国际空间,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篇二)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开播。引起了大家强烈的共鸣。正是在这样的共鸣中,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谱写出具有空前引领力、凝聚力、感召力的新篇章。
正如片中所言“这是中国之中国,也是世界之中国。”在举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祖国已经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以更加伟岸的大国形象向世界展现自己的中国力量。中国已经从一个起步晚、基础薄弱的落后国家,转变成一个产业体系完备、科技水平领先、引得进来、走得出去的大国强国。透过短短四十五分钟的记录片,所有的中国人民无不有感于大国外交,感叹于中国力量。 中国力量的要表现是中国始终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大国外交,要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在立足国内经济和社会的建设的同时,中国也着力于以自己的方式不遗余力地用中国力量带动世界人民一同奔向繁荣昌盛。从“南北合作”到“南南会谈”,从欧美发达国家到欠发达的非洲、中亚、拉丁美洲,中国外交的身影随处可见。尤其是由习近平总书记首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第一次将世界真正有机串联起来。“一带一路”、欧亚峰会等等的运行和召开,代表着中国力量影响下新秩序、新格局的建立。世界各国围绕着“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核心概念,在经济发展、和平建设、环境治理、人权保障各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中国力量是中国对于自身制度和道路的强烈自信。当今的中国,如外交部长王毅在片中所说: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当然已经是一个响当当的世界大国,但同时我们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是一个坚持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大国。这是党和国家对于自身制度和道路优势的对外宣言。自2012年开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大国建设的接力棒,继续探索着中国道路。文化上,中国加大文化输出,孔庙遍地开花,汉学文化、儒家文化为世界人民所熟知。科技上,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正走向亚非、拉美甚至是欧美国家,以华为手机等为代表的中国电子品牌成为世界人民钟爱的新兴宠儿。世界已经越来越为中国力量所影响。中国模式的框架下,我们自信于自身制度和道路,大踏步向世界走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有感于中国力量的同时,凡我辈中人更应该以更加积极果敢的姿态投入到祖国建设中去,锻造更强的中国力量。明确新形势下对外工作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使命的基础之上,我们需要更加继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自信。
(篇三)《大国外交》气势恢宏的场景向我们展示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奉行“和平、稳定、发展、合作、共赢”的大国外交理念,它揭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崭新理念,彰显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和中国梦的逐步实现,也进一步坚定了广大群众的“四个自信”。
影片讲述习总书记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28次踏出国门,飞行里程约57万公里,累计时长193天,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的56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习近平同志用行动告诉世界:“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这足以看出中国倡导的是以心相交的外交政策。回顾过去5年,伴随国际格局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外交局面已全面展开,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已从被动挨打的局面中站立起来,主动地改变成为推动全球和平发展而贡献出自己作为世界大国的力量。
当今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新中国数十年外交风云,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和平崛起的最突出的明证。身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中国正以一种“从沉睡中醒来,站立起来,昂首向前”的姿态展现在国际舞台上。和谐世界的愿景,伴随着中国领导人出访的足迹,谱写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篇章,但此举告诫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要重视各种风险和挑战,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我们应该传承外交精神,脚踏实地地把本职工作做好,为共筑中国梦,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篇四)《大国外交》这部纪录片全面展现中国外交领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新思想、新战略、新实践、新成就。该专题片已于2018年8月28日晚八点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同时在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各新媒体平台播出。围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梳理过去5年来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以“面临困难或质疑——开展工作——取得成效”的思路来进行叙述,扩展纪录片张力,讲述中国如何处理与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与各国同心打造命运共同体的故事。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们就会看到世界有多大,问题就有多多,但“一息若存,希望不灭”,而且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在许多问题上国际社会期待看到中国方案,听到中国声音,中国不能缺席。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正在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改变着,中国“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正凭借自己的实力逐渐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影响世界的格局。 纪录片第二集《众行致远》记录了5年来,习近平同志带领党的核心外交队伍展开了波澜壮阔的外交历史征程,通过与与各国的合作谱写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辉煌史诗。 该片通过大量权威访谈和鲜活故事,既勾勒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框架,也展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波澜壮阔的宏伟实践,反映了中国外交给人民带来的获得感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的世界回响。 在所有中国外交所有的优秀表现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国家主席的正确领导,我们看到2013年3月14日,习近平才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2013年3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已经决定首次出访俄罗斯。新的历史时期,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正经历深度调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发生深刻变化,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变得空前紧密。置身新的时空坐标,开局落子,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着重要标志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发表演讲时,创造性地提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理念超越了美国等西方国家传统国际关系理论框架,主张摒弃以对立和对抗为出发点的权力制衡,倡导的是以和平与发展为出发点的合作共赢。 我国外交官员牢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及陆续签订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以来,政府腐败无能、国家无实力,面临列强的凌辱,除了适当的抗争,似乎只有通过和谈“息事宁人”,中国割地、赔款、丧失主权,毫无话语权,实为无奈之可悲、可怜、可叹! 如今,有着悠久历史与和平传统的中华民族就“国与国如何相处”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因为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精神。习近平作为中国“首席外交官”,将热爱和平、谋求共赢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传递到世界各地。作为国人的我们也要懂得在新形势下,紧紧围绕在党中央周围,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面对“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的严峻挑战,面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艰巨使命,只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才能在国际外交事务中获取话语权,让世界强有力地听到了中国的声音。
(篇五)
《大道之行》是《大国外交》的第一集。它可以看作是全片的一个“总论”。这一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外交领域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展现过去5年来,中国外交举要驭繁、砥砺前行,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 这一集的核心内容,是勾勒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理论框架,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展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波澜壮阔的宏伟实践,反映了中国外交给人民带来的获得感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的世界回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深化以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为目标的全方位外交布局,确立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展现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和意志,创新全球治理理念和实践,引领中国外交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实现新拓展,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得到新跃升。 回望过往,中国最高领导人夙夜在公,开拓进取:5年来,习近平完成28次出访,飞行里程约57万公里,累计时长193天,足迹遍及五大洲、56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 5年来,习近平同志所到之处,无不掀起一阵魅力旋风,许多往访国用最高规格甚至超高规格接待这位中国贵宾。 这位坚定、亲和、睿智的中国领导人,让世界得以接近中国、读懂中国,更加深切体会到一个大国迈向复兴的梦想与执着、兼济天下的智慧与担当。 这条纵横寰宇的外交轨迹,穿越世界风云变幻,编织遍布全球的“朋友圈”,实现了对大国、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伙伴关系的全覆盖。
(篇六)
六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全景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恢宏历程。看了第一集大道之行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中国派出3艘军舰到也门撤侨的画面。在战火纷飞的异国他乡,侨胞的生命安全受到的威胁,正是惶恐不安之时,祖国的军舰来到面前,保护他们安全回国,让他们感觉到无论自己身在何方,只要身后都有强大的祖国在,就没有什么值得畏惧。这是是何等让人自豪,令人感动。
9天内,629名受困同胞被全部安全撤离。除了全部撤离本国公民,战火纷飞中,中国政府也向他国公民伸出援手。中国军舰先后撤离了来自巴基斯坦、印度、埃塞俄比亚、埃及、新加坡、意大利、英国、比利时等15个国家的279名外国公民。
5年来,中国成功组织9次海外公民撤离行动,处理100多起中国公民在境外遭遇绑架或袭击案件,受理各类领事保护救助案件近30万起。无论身在何处,只要背靠祖国,就会心中有底。这是一个践行“外交为民”的大国带给自己公民的自豪与自信。
(篇七)《大国外交》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著。作者凭其亲身体验,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智慧和幽默的文笔,展示了自17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后几十年世界外交政治的诸多重大事件,以其独到见解分析了世界各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揭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实质。同时,重现了那些对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各国领袖,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戴高乐、尼克松、毛泽东、周恩来、里根、戈尔巴乔夫等政治家的风采。而在书中所描述的众多伟人中,我最崇敬的是俾斯麦。
奥托·冯·俾斯麦(1815—1898)1815年4月1日出生在普鲁士一家大贵族地主家庭。他在父亲的庄园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后来入大学学习,在学习期间,他强暴蛮横、凶悍粗野,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管理自己的两处领地。1848年,德国爆发革命,俾斯麦在自己的领地上组织起军队,准备武力镇-压革命。1851年~1858年,他担任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大使,1861年改任驻法大使,1862年他出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从他早年的经历可以看出,俾斯麦是一个主张使用武力的顽固分子,而且很了解俄、法统治者的内心想法,这使他当上宰相后深知该如何使用武力去对付敌人。
俾斯麦当上宰相的第一周,就在邦议会上发表了他的首次演说,他非常激动地说道:“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德国所指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他的武力!”由此他得到“铁血宰相”的称号。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许多世纪以前,德国就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这种群龙无首的情况名闻欧洲。1815年,各封建国家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建立了“德意志邦联”,它包括力量较强的奥地利、普鲁士和其他小国共34个国家和4个自由城市。但这个邦联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各小国仍然具有完全独立的主权,有各自独立的政府和军队,有各自不受侵犯的疆域、不同的关税政策以及不同的发展水平。实际上,所谓组成邦联,只不过徒具形式而已。但是,各小国互相主动联合,说明德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样,到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德意志的统一问题就提到了各小国的议事日程。各个封建小国都在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
当时的形势显然对当时具有较强的两个大国有利,那就是奥地利和普鲁士。奥地利想以自己为中心来统一德国,并希望把普鲁士与别的小国一样,包括在内。而普鲁士则不同,他们计划要统一的国家中,排除了奥地利。就这样,双方展开了斗争。50年代初,双方势均力敌。1850年春,奥地利主动发起攻势。5月,奥地利在法兰克福召集全德代表会议,会议决定恢复全德议会,并由奥、普轮流担任主席。但是,普鲁士予以断然拒绝。结果,双方谈判告终。50年代末,普鲁士开始反-攻。它首先与许多德意志小国发展了经济联系。并利用1859年法、意与奥地利打仗的机会,企图迫使全德议会交出领导权。1860年春,普鲁士开始军事改革,大大加强了军事力量。1862年9月,俾斯麦担任首相之职时,正是普鲁士军事力量处于上升时期,这正好为他的铁血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矗俾斯麦深知,议会里的资产阶级议员只会吵吵嚷嚷,他们懦弱无能,根本没有实力对抗政府,所以,为了更有效地实行“铁血政策”,他干脆一脚踢开议会,在议会指控政府“违背宪法”的情况下,他不但不害怕,反而公开扬言:“冲突在所难免,在冲突中最有力量的方面,一定获胜!”一副挑战者的姿态。同时,他还知道,一旦自己的“铁血政策”得到最后胜利,取得了全德的统一,那么,这些叽叽喳喳的资产阶级议员就会立刻拜倒在他的面前。
《大国崛起》从地理大发现到电气时代,从西方到东方,对世界大国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虽然题材的选取和剧中观点也只是一家之言,但的确向我们集中展示了世界大国的发展、兴盛、挫折的历程。一路看过来,有几点感受。
“大国”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的,大国的发展历程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这是发展的前提。从葡萄牙、西班牙、英国、德国等国的初期来看,他们的稳定是经过多年的独立民族战争、统一战争获得的,这其间,民族凝集力是这些国家稳定的根本。国家的统一、民族独立促进民族荣誉感的增强,民族凝集力的增强。从上层社会的进取、开明,到上层劳动者的举国发展,动员全社会力量发展生产,是大国先启的推动力。
科技是生产力,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都是发展的动力,是第一生产力。同时也要看到科技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英国自由的市场经济、德国自由的科学研究、美国自由的技术氛围,自由的环境是科技的土壤。
纵观各国的发展路,有共同的地方,但更有差异的地方。当列宁建立了苏维埃政府时他与美国人对话,开展新经济运动,向老美学习;当美国人经历痛苦的大萧条时,斯大林的国家计划经济正取得举世的成功;当西班牙、葡萄牙划分了东西半球,疯狂殖民时,荷兰人在建立全球资本市场;当英国人依赖民间自由工商业界发展起来时,德国人却依赖军队和国家强权发展起来;葡萄牙向东,西班牙向西。发展的道路没有固定的范式,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英殖民地的扩充从而促进全球市场形成促进英国工业化,随之却陷入了殖民地民族解放斗争阻碍了其发展;拿破仑扛大革命民主之旗征服欧洲时,也向德国传播了民主之精神,培养了欧洲对手;英美的自由经济建立了世界最大的企业,随后产生了大萧条;苏联的国家计划取得了举世成就,却不可挽回解体。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的发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及时调整、适应变化,方能保持持续发展。
纵观各国的发展之路,各国的发展都经历了很长的一个时间积累。各国经历了几代人、上百年的发展,方才显现出大国的姿态;在发展道路上历经多次经济衰退、在国家危机时能战胜危机保持持续发展,方能维持大国的尊严。大国之路是一条漫长的路。
大国的路上总有那么几次“飞跃”,从而使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与其它国家拉开距离,这是大国之路上的“发展机遇”。剧中对各国的“发展机遇”的描述总是让观者心潮起伏,总希望中国有一个机遇,那一天也来那么一次“飞跃”,但不可忽视的是,机遇是在持续积累的坚实基础上才会产生的。当英国瓦特的蒸汽机诱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英国早已有了类似的各种积累,以牛顿为代表的理论研究积累到笨重的原始蒸汽机的实践积累。当罗斯福实现新政时,不可回避的是美国已经建立起了完整且一流的科研体系、国民生产体系。
大国是每个国家的发展目标,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到来,世界上的国家也如一村之邻里,共同发展、和谐发展一定会成为主流。但从发展来看,速度总是有快有慢,世界总是充满矛盾的。就中国而言,一切以维护本国利益为根本,保持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中国还不算大国,那一定是在崛起的路上。崛起的中国需要更多耐心和创新,也需要更多自信心、宽容心和责任心。
基辛格在《大外交》中曾说过,历史虽然不能为我们提供即学即用的操作手段,但是了解迄今为止国家、世界秩序的兴衰是现代政治领袖面临挑战时唯一可资借鉴的经验。央视新近播出并引起广泛关注的《大国崛起》其实就是这种努力的证明。
翻开崛起大国的历史,我们会生出沧海桑田的感慨,“其兴也骤”者凤毛麟角,而“其亡也速”者则往往而然。国家的崛起并不是处于巅峰时期那一刹那的风光无限,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见得大国“台上一分钟”的荣耀,也莫忘了他们“台下十年功”的艰辛。由此想到中国自身,近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引发了大国崛起的话题,但只看到结果而无视历史过程是有失公允的。孙中山先生在追求民族国家独立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了勾勒中国崛起蓝图的努力。可以肯定的是,即便等到中国GDP占据世界首位的那一天,也并不意味着中国崛起的完成。
另外,随着时代发展,继续拿着大国兴衰更替规律来简单理解大国崛起值得商榷。诸如渲染中国崛起“威胁论”者,似乎固守天下必一国一家之私物,姓了李唐便姓不得杨隋,允许美国称雄便容不下欧盟、东亚发展,把大国崛起视为大国称霸的逻辑是要不得的。与此类似的崛起观还体现在“唱衰论”上,部分国人摆出一副“一山不容二虎”的架式,呼唤中国崛起是不是要以证明甚至推动他国的彻底衰落为前提?世界需要多元化,这已是浩浩荡荡不可逆转的历史大潮,对国家的崛起也应作如是观。除了更为形象之外,中国的崛起与中国和平发展并没有本质区别。
探讨大国崛起除了要思考崛起意味着什么,还要想清楚崛起之后究竟要干什么?正所谓“谋定而后动”。就算我们无法全面描述中国崛起和未来的走向,但有些覆辙却万万不能重蹈。历史证明,大国崛起的经验各有不同,但大国衰落的经验却是共同的。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接见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团曾经说过:“腐化、官僚主义、大国主义、骄傲自大,中国都可能犯。”这对我们半个世纪之后谈论中国崛起仍然警钟长鸣。须记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原本就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们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对未来世界格局和中国发展给出的“内圣外王”之道。
国家的崛起依赖于诸多清醒的判断:外部条件是必要的,对现实的中国而言,一甲子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而且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内还会更长,为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更重要的是内部条件,在任何时代都可能有大国崛起,同时也都有大国衰亡,孟子之言极是:“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文心雕龙》里“崇替在人”也是同样的道理。目前我们尤其需要具备知人之智和自知之明。经济持续增长、军事实力壮大了,是不是意味着真正“赶英超美”时代的到来?费孝通先生1945年在《初访美国》中分析美国崛起的优势在于“自然的发现”和“人的发现”,即科学和民主的进步,中国真正的崛起也要求我们应该在这两个方面赶上甚至超越美国。放眼看去,大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从来都不是借来的、不是等来的,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求索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长期实践积累。那些盲目自大、骄矜自持之徒在遭遇挫折之后往往就是妄自菲薄之辈,只会成为未来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一个大国的崛起是一帆风顺的,中国也不应该例外。
我们都知道,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实在这句话前面还有一段:“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人如此,国家亦然,崛起的中国需要更多耐心和创新,也需要更多自信心、宽容心和责任心。
(篇八)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这部政论专题片的推出,反映了中国外交在延续着基本布局框架的同时,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开辟新布局是其突出特点。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中国坚持的社会主义理念、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新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当今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五个维度,揭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崭新理念。
收看《大国外交》第一集大道之行这部专题片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反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大格局、大气魄、大手笔精心谋划、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引领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恢宏历程,充分展现我大国领导人风采和当今中国“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形象。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如果没有中国护照含金量提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个“想”对很多人而言可能就只能是想了。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出国旅行,需要“免签”“快签”为“任性”加持。印尼免签、斐济免签,法国德国48小时快速签、美国10年多次签、英国2年多次签、澳大利亚3年多次签,智利免旅游签证费……伴随中国与多个国家达成签证便利化协定,国人走出去程序不断简化、成本不断降低,旅游变得更容易,留学机会日渐增多,这是大国外交为“升斗小民”带来实在红利。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梦是开放的梦、包容的梦、不排它的梦!中国梦为世界感知当代中国开启一扇大门,让中国梦与世界梦交相辉映,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习近平为中国梦赋予了世界意义。5年来,这样的声音,一次次在世界舞台上回响。
这些外交新理念新思想,不断充实和完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已经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支持和响应,本着开放包容,我们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大国、小国一视同仁发展伙伴关系,这体现了中国在安全领域的贡献。在发展方面,中方提出合作共赢,各国都要从合作中受益,这是非常前瞻性的思维。
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让 “一带一路” 建设更地造福于各国人民。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的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历史的新方位,也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基准坐标。习近平强调,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大国外交,要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中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必将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砥砺奋进,破浪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新形势下,我们要紧紧围绕在党中央周围,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面对“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的严峻挑战,面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艰巨使命,只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这样,才能在国际外交事务中获取话语权,让世界强有力地听到了中国的声音。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
这是中国之中国,也是世界之中国。 从国与国相交,到人与人的往来,中国与世界共同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活的共赢故事,中国梦与世界梦交相辉映。中国有决心也有能力与世界各国一道,开创繁荣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