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研读知青岁月 感悟成长之路
世上最幸福之事莫过于在最恰好年华读到触动心灵深处的读本吧。何出此言,在研读完这本《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便体会到这种幸运。
“知识青年到农村”、“知青”、“上山下乡”这些字眼,其实在早些时候我就从父辈、父辈之父辈的口中零散听过,也看过几部那个年代的电视剧,却一直无法感受到那个时代对于成长的深远意义。这本《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读来感触颇深,忍不住反复翻阅。此书以采访实录的形式,记录了同在那段岁月中的见证者、亲历者对往事的追忆,分“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系列,讲述了曾经与他们并肩作战的习近平总书记少年时代的曲折和青年时代之奋进经历。书中的这种对话氛围读来更有种“润物细无声”之效果,让人深受感染和启发。
感悟之一:胸怀为民是青年习近平扎根基层的坚守信念
“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插队战友雷平生这样回忆着。15岁的习近平本可以因为达不到插队年龄而留在北京等待“有个更好的去处”,但是他没有,没有一丝的犹豫,甚至带着一份执念,背上行囊来到黄土高原的山沟里。梁家河的日子是艰苦的,习近平没有叫苦抱怨,反而是一种既来则安的姿态,实干苦干,带领村民打井、修坝、办沼气、修公厕、培育良种,一心为民办事,事事落地有声。从插队初期的迷茫到克服四大难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后的充满自信,青年习近平正接受着这块厚重的黄土地的洗礼,脱胎换骨为村民眼中的“好后生”。在这人生道路的最关键阶段确立了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更加坚定了青年习近平追随中国共产党的信念和那份胸怀为民的家国情怀。
感悟之二:多读勤思是青年习近平扎根基层的成长之鞭
“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不仅知青戴明这样说,村民和各界人士对青年习近平的印象也是如此。书中戴明回忆到北京知青赶赴陕北延川的情景、乡下生活的安顿、劳作任务的艰辛、插队生活细节趣事等点点滴滴,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插队的日子似乎不知何时是个头,青年习近平却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随行的两个行李箱装的满满全是书。古训有:“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青年习近平不顾梁家河环境的恶劣,不顾上工劳作的艰辛,利用晚上的时间在窑洞里点灯学习。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研究共产主义、唯物主义哲学,坚定追求信仰;读历史著作,以史为鉴,思考眼下社会发展;读文学著作,领略传统文化,充实自身正能量;读军事政治著作,领会战略思维,打好坚实基础。所以,后来习近平总书记说“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确实,他身体力行为青年一代树立了楷模,我们要继续发扬好读书、勤思考的优良传统。
感悟之三:执着奋斗是青年习近平扎根基层的顽强基石
“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入党、提干、上大学都是近平奋斗的结果。”受访者王宪平、白光兴如是说。“靠自己”这三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因为家庭成分的原因,青年习近平努力的起点要比别人艰难的多,因此他是梁家河的知青中插队时间最长的,也是全国知青中插队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看到昔日的队友陆续离开,他没有抱怨,没有托关系走捷径,而是心系于民,真正扎根于农村,一干就是7年。在入党、上大学方面遇到困难时,他依然坚持党性,自强不息,先后写过8份入团申请书,写了10份入党申请书,这份执着的追求,这种从容和淡定,不得不让人深感敬佩。让我想到了日前,我们泰州市委组织部开展的“80后千人墩苗计划”、“机关干部担任村党组织”等实践活动,正是引导、锻炼年轻“后生”下基层干实事的体现,我们要倍加珍惜时代的机遇,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习近平总书记从青年时期就已经开始践行,他深知自己的使命担当,在这个全新的时期他再一次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带领着全国人民站在了新中国新的起点上。作为一名党校研究生学员,我更应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刻苦磨练、励志前行;作为班级骨干份子,我更应提高自身政治觉悟,脚踏实地、带头表率;作为一名法制工作者,我更应不断加强理论深造,践行法治,不负青春。让我们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执着的信念、更扎实的本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继续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