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心得体会
从十九大看**创新社区管理
社区是居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场所,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管理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基层和谐稳定。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近年来,**镇积极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如以宅基头为主阵地推进村民自治机制、引导社会多方参与社区管理落实公益项目,创新**镇特色民居居民自治工作等,在以人为本,贴合实际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了适宜当前**社区实际的自治机制。
一、坚持系统管理,把社区管理从政府单向管理向政府主导、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转变。**镇转变社区管理方式,社区管理的主体不再只是政府一家,而是政府、社会组织、自治小队、居民等多元主体的协同管理过程。在政府领导的前提下,各村居在宅基文化、楼道文化打造的基础上形成并细化建立村民自治小队,如设立“平安宣传”、“治安防范”、“矛盾化解”、“特需关爱”等小组,发挥村居民自我管理的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近年来**镇向村居排摸群众需求,并根据村居上报的项目合作意向书,联系社会组织对接形成了“幸福直通车,健康邻距离”为老服务公益项目、“向阳花会”特殊儿童公益项目等,以更丰富的活动内容、更多样的活动形式为社区内的老人、儿童带去健康和快乐,营造了和谐的社区氛围。
二、把握群众需求的脉搏,是保证社区管理精准有效的前提。要及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就要求我们紧紧围绕民生难题,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宅基、楼组可以作为自治单位,再由宅基带头人和楼组长组织落实自治工作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为此我们把社区管理的神经末梢延伸到宅基和楼道,再由各村居自治队伍的志愿者在两委和百姓之间建立联系,形成了宅基、楼道—自治队伍—村居的三级联系网络,以此更及时地掌握群众需求和动态。而这也在源头上助推了“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三、盘活自治共治资源,力求打造社区“大”管理模式。
(一)发挥组织引领作用。**镇通过在宅基头建立“事合院”党建服务点激发基层党建活力,以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的方式为社区管理村民自治打造了重要阵地。“事合院”的命名共有三层含义,一是地域上,前庭后院、左邻右舍,符合**农村宅基活动特点;二是功能上,完善自治网络,大小事宜都可以在这里商议,进一步增强议事等七项功能;三是从目标上,通过各项功能的发挥,深化推进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工作,激发基层活力,建设和谐宅基。现在,在姚家宅、陶家厍等示范性“事合院”党建服务点上,都有一块展示牌。上面列明了党代表联系点、人大代表服务点、廉政文化宣传点、综治平安守护点等服务项目。大家可以在宅基带头人的家中将基层矛盾消化。
(二)借力特色品牌项目。近几年来**镇“相约宅基头”、“ 15分钟学习圈”等工作方法获得了群众的普遍认可,在老龄化严重的农村,做好对社区老人的服务工作显得尤其重要。为此**镇针对社区内长期在家的老年人,开展“祖辈课堂”项目,以“相约宅基头”、“ 15分钟学习圈”的活动方式为蓝本,发动105名老年志愿者,组建了7支老年小分队,在全镇41个宅基点,利用周五下午的时间,以讲故事,演小品、情景剧、戏曲演唱、舞蹈表演、知识问答等形式,开展 “祖辈课堂”活动。通过“送下去”、“带起来”的方式,“祖辈课堂”项目为百老年朋友送去了知识和快乐,引导老年朋友科学生活、文明生活、快乐生活,营造和谐社区的氛围。
(三)运用法治思维方式。在社区中,不同群众的利益诉求、情感文化、行为方式等存在较大差异。这就需要在社区治理中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建立健全以人为本、兼顾个体化和差异化的利益保护机制,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公平合理地解决利益冲突。**镇景展居委会以推动“法治上海”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着力开展法治文化家园建设。家园通过氛围营造、活动开展、队伍引领,提高居民的法制观念,开展各类法宣主题活动、教育讲座,在法治家园建设的作用下解决了景展居委会长期存在的物业费收缴难问题。一年来物业费应交金额提升了30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