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审计“免疫系统”作用当好预防腐败的卫士
现代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是推进民主法制的工具。 国家必须有一个“免疫系统”来保护它的健康、安全。审计机关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能够最早地感受到病害侵蚀的风险,更早地揭示病害侵蚀带来的危害,更快地运用法定职能去抵御、查处这些病害,及时建议政府或相应的权力机关运用各种资源去消灭病害,从而健全制度,保护国家安全。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审计“免疫系统”作用,积极预防和惩治腐败,作为基层审计机关,我认为必须做好“精、准、细、优”四字文章,才能当好预防腐败的卫士。
一、审计项目计划安排要“精”,做到科学审计
审计项目计划是全年工作的总体安排和部署,如何精心筛选、精心安排好审计项目,要做到三点:一是要树立科学的审计观和政绩观。项目计划的安排,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来开展,要充分认识审计工作在服务项目建设、服务经济发展、服务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积极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以改善民生和科学发展为最大业绩追求,充分整合审计资源,充分利用审计成果,使审计工作能更好地为项目监管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做到“立审为公、执审为民”。二是要创新审计理念和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服务地方发展、强化监督职能的过程中,积极推进“民本审计”、“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审计理念。重点是要建好审计项目的资源库,把审计职责范围内的所有单位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收集整理,把一般单位财务收支审计滚动式计划安排纳入规划化,同时要建立领导干部任职资源库,把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制度化,确保工作效益与质量。三是要理顺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自觉将审计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之中,把有利于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址的重点项目,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审计工作最终成效的标准,既要实事求是地揭露地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又要客观公正地反映有关部门面临的困难,确保审计有的放矢。
二、审计对象定位要“准”,做到重点审计
审计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审计机关要关注国家经济安全、民生安全、环境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当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较多,社会公众期望值也较高,需要审计项目较多,必须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来选准审计对象。一是要以重大基础设施政府投资项目为重点,积极推进项目建设。要把地方项目建设中建设规模大、财政资金投入多、党委政府重视的重大项目作为审计监督的重点,特别是要加强交通、水利、市政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工作。二是要以解“四难”、建新农村等改善民生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监督为重点,服务国家建设。要把当前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纳入审计对象,特别是要紧紧围绕实施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等涉及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资金和项目开展审计。三是要以育产业、求发展等社会事业发展的项目监督为重点,促进社会文明建设。要把有利于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重要资金,有效推进产业发展的权利运行部门纳入审计对象,特别是有碍于社会发展的一些审计真空、审计盲区,务求审计到位,防止腐败滋生。
三、审计工作开展要“细”,做到绩效审计
“严谨细致、提高质量”是温总理对审计工作的具体要求,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抓好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有效利用和审计结论的落实,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完善在审计实践中形成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一是要推行建设项目必审制度。强化项目建设单位的责任意识和绩效意识,统一将地方实施的建设项目纳入审计监督范围,实行必审制度,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的同时,加强对项目效益的评估。二是要推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度。实现事后审计向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转变,对建设项目的监督“关口”前移,重点关注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事后监督与事前监督、事中监督相结合。三是要推行审计资源整合制度。进一步加强与纪检、监察、检察院等执法执纪部门的联系,在监督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效益。充分发挥社会中介专业技术强和政府审计监督力度大的优势,实现资源、资料、信息、力量、成果的有机整合,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成本。四是要推行审计结果公开制度。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透明度,扩大审计成果公开范围,增强审计监督效果。有计划地对政府建设项目审计结果依法进行审计公告,建立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四、审计结果要“优”,做到依法审计
审计工作的好坏,取决于群众是否满意、领导是否满意、被审计单位是否满意。因此,国家审计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