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六集观后感十篇
篇一
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的第六集《守住绿水青山》,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实践和巨大成效,内容丰富,针对性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绿色发展确立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将建设美丽中国列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个看点,是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源流和发展情况。自20世纪80年代起,无论在什么地方工作,习近平同志都高度重视良好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总是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统一,把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守住绿水青山》中关于福建长汀治理水土流失、浙江建设生态省等内容,反映的就是当年他领导地方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行动。这一时期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思考和理论探索,可从他1992年的《摆脱贫困》、2006年的《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和2007年的《之江新语》等著作中窥见一斑。
正是因为在基层工作时就深刻体会到保护生态环境与民生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才能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样的战略高度去理解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二个看点,是系统解读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背景、逻辑和历程。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在人类工业化进程中一直是一对难以协调的矛盾。在快速工业化进程中,我们无论在意识、制度还是能力上,都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导致环境遭受污染、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不良后果。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认识到必须从制度上解决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任务,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为此成立了经济体制与生态文明专项小组,负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目的就是要打破部门藩篱,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贯彻了从源头到末端全程治理的新理念,先后出台了近40项改革方案,搭建起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
《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三个看点,是在肯定巨大成就的同时直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过去几十年,我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工业化进程。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环境监管不到位,导致恶意污染环境事件频频发生。内蒙古阿拉善盟腾格里工业园区违规排污,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违规开发导致生态破坏,长江因承受不起缺少保护的开发而“病了”……这些问题有些是由于法治不健全,更多的是由于执法不力、问责缺失。难能可贵的是,本片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对此进行了如实呈现和客观分析。
可喜的是,在过去5年中,我国正式向环境污染宣战,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下,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先后出台了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与此同时,加大执法力度、铁腕治污,对污染者和监管者严厉问责、追责,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不利局面在总体上得到了控制,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有了显著改善。
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走在路上,相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系统的制度保障,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建成山川秀美、美丽富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中国——这也是令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二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幸福的中国,走实现全国科学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超越发展的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同志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从人类社会的演进历程来看,当前正处在向生态文明过渡的关键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绿色革命”,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它的核心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生态文明新时代,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时代!。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实现了发展理念的新提升。我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和谐,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对“两座山”关系的认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为了追求经济发展,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我们已经遭到大自然的惩罚:1、大气正在恶化,气候增多、加剧,全球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增高、二氧化碳增加、酸雨普降;2、水圈污染严重,工业污水的排放,农业化肥、农药以及生活中大量的化学制品的使用致使水体污染严重,多种生物处于灭亡或濒临消亡的边缘。3、由于乱砍烂伐,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人类深受其害。事实已证明: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短期的经济发展不可取。于是,我国转入第二个经济发展阶段--既要金山银山阶段,但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只有“留得青山在”,才能“不怕没柴烧”。第三个阶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财富,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生态优势可以变成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和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
篇三
7月22日,央视播出《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六集“守住青山绿水”,影片讲诉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信心与决心。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对于生态文明变革持续有力的推进,不仅改变我国,也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9月在哈沙克斯坦访问时的讲话,习总书记用直白的话语剖析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断,生动地讲述了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
改革想进行到底,就需改旧时之念,革往日之利。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博弈中一直以来我们的GDP增长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种病态的发展已经给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伤害,保护环境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直白的告诉我们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改变旧日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
自上而下,推动生态文件体制建设。制度的保障是每一项工作任务按期完成的保障。有了明确的制度,提出具体的要求,使用正确的方法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2015年,被誉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四梁八柱”的关键文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诞生并对社会公布,这是我国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这一方案的推出,体现了我国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自上而下,有了顶层的设计,而下的工作就会有序的推进。
严防死守,保障生态环境红线。生态文明建设依托于国土规划,合理规划保障生态环境红线。在过去,对于环境各部门各自为阵,空间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冲突。而现在通过改革,实行“多规合一”,推动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一张蓝图干到底”,这也让生态红线只有一条。保障生态红线,习总书记提出明确要求——“不越雷池一步”。建设生态文明,我们就需要严守红线。有了明确的界限,才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严守红线,不越界是我们对于这项基本保证,也是我们的基本要求。
全民监督,建设生态人人有责。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破坏等于自取灭亡。“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以前的我们只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现在环境的破坏,已经让我们付出的沉重的代价,生态保护已刻不容缓。健全监督机制,人人参与监督,让污染行为无处遁形。人人参与,对于破坏环境的不法行为要敢于揭露,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生态文明建设,留住青山绿树就是留住我们的金山银山。改革以进行,国家在行动,国民在参与,我们的家园将会建设得越来越美丽。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我们都会细心呵护,因为这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园!
篇四
22日晚,央视一套播出大型政论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六集“守住绿水青山”。
今天的中国人用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了现代化的工业文明,而且奇迹般的只用了几十年,便让世界瞩目,令世人惊叹。在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大事。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起,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后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如果我们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期间,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那么我们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没有了依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位置。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
经济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治国理政的重大创新和突破,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防控”,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转向了应用全局观、系统观来进行统筹推进,这样更加符合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诉求。改革,就是要冲破传统的博弈思维,割舍已固化的部门利益,通过更高层面的协调机制,把各类生态资源纳入统一治理的框架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制定修改的法律就有十几部之多,其中新制定和修改幅度较大的法律有6部。可以说,当今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构建起最严格的生态环境法律制度。从大开发到大保护,思路变化的背后,体现的是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进步。这是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
篇五
准时打开电视,最近几天一直在看《将改革进行到底》今天播放第六集《守住绿水青山》,视频中习近平说到的一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自然是否放任过哪一个国家对环境的破坏?工业革命的到来,让欧美国家迅速发展起了资本,并建立起了资本社会,然而大量资本的背后却是惨痛的环境代价,上世纪30年代北美黑沙暴事件、上世纪50年代伦敦雾霾事件、上世纪60年代苏联沙尘暴事件,这些以环境为代价换取资本的案例毋庸置疑。历史的教训总会让我们明白,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的方式搞破坏。
我庆幸我们的国家,我们党,让我们各族同胞看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主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治理生态环境的决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我们的周围悄然改变,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习近平无论走到那,心系生态坏境的心从未放下过,在云南时候,他跟当地的省委书记、省长在洱海边合影时候谈到“希望多少年后再照一张照片,那时候的水比现在更干净、更清澈,如果不干净了,我要找你们。”在陕西,他强调要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损害。保护生态环境,留住青山绿水,习近平亲自部署实施中央环保督察,要求严查腾格里沙漠污染等破坏生态的时间。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他要求追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新《环境保护法》的施行以及一项项改革措施密集出台,新的追究责任制将会让各级领导警钟长鸣。
要想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是纸上谈兵那么简单,而是要付出实际行动。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要以习近平为领导的党中央集体的带领下,撸起袖子加油干。
篇六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幸福的中国,走实现全国科学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超越发展的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同志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从人类社会的演进历程来看,当前正处在向生态文明过渡的关键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绿色革命”,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它的核心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生态文明新时代,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时代。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实现了发展理念的新提升。我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和谐,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对“两座山”关系的认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为了追求经济发展,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我们已经遭到大自然的惩罚:1、大气正在恶化,气候增多、加剧,全球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增高、二氧化碳增加、酸雨普降;2、水圈污染严重,工业污水的排放,农业化肥、农药以及生活中大量的化学制品的使用致使水体污染严重,多种生物处于灭亡或濒临消亡的边缘。3、由于乱砍烂伐,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人类深受其害。事实已证明: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短期的经济发展不可取。于是,我国转入第二个经济发展阶段--既要金山银山阶段,但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只有“留得青山在”,才能“不怕没柴烧”。第三个阶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财富,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生态优势可以变成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和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
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谋求国家更高品位、更高水准、更高境界发展的科学路径。习近平同志指出:只要守住了这方净土,就守住了‘金饭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战略,是总书记布置给我们中国的重大课题,也是近年来中国发展的宝贵经验。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把中国建设成为兼具生态之美、发展之美、和谐之美,科技先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有机统一的和谐中国。
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是建设美丽幸福中国,谱写好中国梦中国篇章的现实要求。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既顺应当今世界绿色潮流发展的时代要求,策应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需要,更是源于对我国国情和自身优势的科学考量。绿水青山是中国最大的资源和后发优势,我们必须坚定绿色生态发展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勇气和实干推动绿色发展,走出转型升级的发展新路,将生态优势最大限度转化为竞争优势、经济优势、民生优势。
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时代最强音,是经济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中国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我们要用好改革“利器”,搭建起“绿水青山”通向“金山银山”的桥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决策部署中去,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来定任务、抓工作,向改革要综合效益,向改革要更大红利。作为建筑类高职院校的老师为“绿水青山”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育学生在施工过程坚持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原则。如要从分部工程的施工技术方面来探讨怎样做到绿色,如各分部工程的施工方案的选择比较,既满足工程施工需要又符合绿色施工原则。利用合适的方法来选择最佳的施工方案。合理布置施工顺序及工
艺,在运输、存放等方面减少不必要的付出,减少废料产生;积极回收包装,不污染,适当再利用。在施工过程中保护好环境;保护地表环境,防止土壤侵蚀、流失;节约建筑材料;加大资源和材料的回收利用、循环利用。
二、绿色消费:选择对生态保护友好的食品,少食或不食用野生动植物,尤其濒危、国家禁止的野生动植物及其食品、保健品、药品;节约食品,反对大吃大喝、铺张排场、浪费资源,这也是绿色消费。
三、绿色出行:跑步、骑自行车、乘公交车或地铁:平时选择骑自行车出行或者跑步,既环保又低碳,还能锻炼身体。
我们要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人民生活在环境优美,山川秀丽,风景如画的美丽幸福中国!
篇七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六集:《守住青山绿水》讲述的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论述了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关系,近些年来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下面小编把守住绿水青山观后感带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总书记的讲话,用辩证法的观点阐述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保护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和污染,功在当代,利在干秋,惠及子孙万代。现在我们生存的环境,已经被我们这一代人在无意识地破坏和污染,如果我们不加紧采取有效地措施尽快治理,任其继续遭受更严重地破坏和污染,那么,无需太长的时间,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将会逐渐消失,最终灭绝,这是必然。所以,每一个人需要保护的自然生态环境,其实就是在保护着我们生存的家园,保护我们自身及子孙后代。当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就会大大增强,未来更加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河水和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将不再遥远,必将为全人类营造出自然优美和谐舒适的幸福生活空间。
篇八
这是一场关乎中华民族命运的改革。这是一场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保卫战。总书记说,绝不能让生态环境在我们的手上越变越坏,这是共产党人应该有的胸怀和担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从末端治理到源头防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开始了应用全局观、系统观,全方位统筹推进。
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六集《守住绿水青山》播出后,关于蓝天保卫战、关于不要以GDP增长论英雄的改革誓言,再次涤荡着人们的心灵。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高屋建瓴,把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保护自然环境结合起来,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定义为共产党人应有的胸怀和担当,指出了面对自然我们应有的作为。将环境问题提到“顶层设计”的高度,将开启改革创新的新纪元。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摇篮,有母亲一样宽广的胸怀,无私地向我们馈赠、恩赐着人类所需的一切;自然,还是生命的源泉,在这里,人与环境共荣共存,和谐美好。总书记叫我们亲近自然,就是要像孩子亲近母亲一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自然,然后再去改造自然,美化自然,让母亲青春永驻。过去,有的人把“改造”单纯地理解为开山种地,不但没有改造好环境,反而变成了对环境的破坏,给大地母亲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那岂是“尊重”之举!尊重她,敬畏她,才能更好地保护她!
如果说“尊重”是一种心态,那么“顺应”就是一种前提。我们常说“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对大自然而言,我们必须研究它,了解它,充分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然后才能顺应它,发展它。良好的原生态环境总能勾起人们美丽的遐想。可以说,当年俞伯牙如果没有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没有郁郁葱葱、深远莫测的山林,没有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恐怕就没有那首流传两千多年的《高山流水》。
由于人类不加节制地滥用自然资源,已经让地球母亲百孔千疮。保护自然,保护母亲,就成了我们最崇高的职责。我们尊重母亲,顺应母亲,然后才能用最合适的方法去保护母亲。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有相当的忧患意识,才会对大自然倍加珍惜,古人“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就完全渗透这样的情怀。环境保护好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自然就提高了,社会也就更加和谐了。如此的良性循环,难道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么?新一代共产党人,就要肩负起这一重担,把改革进行到底。
透过总书记铿锵的教导,透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我们仿佛看到了祖国处处都是良田美池,鸟鸣虫跃,蜂飞蝶舞,绿树成阴,万紫千红的世外桃源。生态文明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前进道路上永恒的话题;无论哪个方面的发展,都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让生命的“绿色”在改革中尽情展开美丽的画卷,让蓝天、白云、碧水、青山永远相伴我们前行的脚步吧!
篇九
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的第六集《守住绿水青山》,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实践和巨大成效,内容丰富,针对性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绿色发展确立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将建设美丽中国列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个看点,是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源流和发展情况。自20世纪80年代起,无论在什么地方工作,习近平同志都高度重视良好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总是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统一,把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守住绿水青山》中关于福建长汀治理水土流失、浙江建设生态省等内容,反映的就是当年他领导地方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行动。这一时期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思考和理论探索,可从他1992年的《摆脱贫困》、2006年的《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和2007年的《之江新语》等著作中窥见一斑。
正是因为在基层工作时就深刻体会到保护生态环境与民生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才能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样的战略高度去理解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二个看点,是系统解读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背景、逻辑和历程。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在人类工业化进程中一直是一对难以协调的矛盾。在快速工业化进程中,我们无论在意识、制度还是能力上,都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导致环境遭受污染、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不良后果。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认识到必须从制度上解决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任务,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为此成立了经济体制与生态文明专项小组,负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目的就是要打破部门藩篱,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贯彻了从源头到末端全程治理的新理念,先后出台了近40项改革方案,搭建起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
《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三个看点,是在肯定巨大成就的同时直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过去几十年,我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工业化进程。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环境监管不到位,导致恶意污染环境事件频频发生。内蒙古阿拉善盟腾格里工业园区违规排污,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违规开发导致生态破坏,长江因承受不起缺少保护的开发而“病了”……这些问题有些是由于法治不健全,更多的是由于执法不力、问责缺失。难能可贵的是,本片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对此进行了如实呈现和客观分析。
可喜的是,在过去5年中,我国正式向环境污染宣战,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下,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先后出台了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与此同时,加大执法力度、铁腕治污,对污染者和监管者严厉问责、追责,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不利局面在总体上得到了控制,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有了显著改善。
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走在路上,相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系统的制度保障,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建成山川秀美、美丽富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中国——这也是令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十
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指导,中央电视台承担制作,一经播放就收获了极大的关注。而《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六集《守住绿水青山》更加让人感同身受。
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让世界都为之瞠目结舌的成就。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巨大成就的背后,却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中国人均资源处于世界低端水平,尤其是改革前期的粗放发展,更导致了环境的大量破坏。
因此,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用壮士断腕的态度来进行环境改革已经成为当下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大力检查环境问题,环保督查更是相继到二十多个省份进行环境问题检查,一万多人因环境问题被问责,可见当下改革力量之大,整治环境的决心之坚。除了加强环保督察监管力量的治标,还有改变唯GDP论英雄的治本办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从思想上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观念,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当下“先破坏再治理”的发展观念,也才能让绿水青山真正被守护好。
几天前,祁连山因为生态问题而遭受点名批评,几名副省级干部更被直接问责。这个史无前例的追责事件,可以窥见中央对于整治生态环境的态度。以数据说话,2013年到2016年,全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从3个增加到了84个;2016年优良天数比例达到了78.8%,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城市颗粒物浓度和重污染天数持续下降;2016年,全国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同比上升3.2个百分点;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可以说,如果没有对环境改革的雄心,绝对不会获得如今的成就。
但是,改革依旧在路上,环保法虽然长出了牙齿,但环境问题依旧突出。屡屡报道的地方企业对抗环保督察的新闻,更让人看到了保护环境所要面临的阻力。一些环保督察被排污企业囚禁的事件,更让人不得不反思。环保法虽然长出了牙齿,如何让执行力也能够始终如一,让企业能够习惯被检查。治理环境问题,既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更需要相关配套措施的保驾护航,让那些敢于私扣环保督察的企业能够收到高昂的违规成本。
守住青山绿水,不仅仅是为了当下人们的身体健康,更是为了造福子孙后代。将改革进行到底,就是破除现有的弊病,还大多数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