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天天读读后感精选四篇
下面是小编为各位收集的经典天天读读后感精选四篇,请大家参阅!
篇一
“上下一心,爱国如家”。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富强、民主、统一的国家是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内在要求,只有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才能开拓进取,对祖国的繁荣富强、社会的文明进步有强烈的责任感,并为此而倾注全部心血、贡献全部智慧。在新世纪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所在。那么,如何做一名新时期的爱国者呢? 首先,每个公民必须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是任何时期任何爱国者必须具备的情感。民族自尊心能增加我们自立向上的恒心,自豪感能树立我们建设祖国的自信。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的精辟概括。 其次,要从思想上、知识上充分装备自己,为祖国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目前,世界已进入以智力和知识作为资源和生产力要素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这一机遇与挑战。我们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学习知识的方法与理念。
综上所述,爱国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总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历史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内容,向人民提出新的要求。但毫无疑问的是,它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人民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不断追求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事业而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篇二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包容为:宽容、容纳。也就是说解释中含有诚信、善良、易于接受等之意。如此来说,一个拥有包容品格的人一定具有伟大的德行、海纳百川的胸怀;一个拥有包容品质的民族一定会兼收并蓄、不断进步。
我们的祖辈和民族都具有包容的品格。《尚书•君陈》中就有“有容,德乃大”之说,告诉做人要学会宽容,品德才能高尚。而在《荀子•非相》更是直接指出了包容的重要,要求“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遇,博而能容浅,粹二能容杂,夫是之谓兼术。”告诫做人不能因为你贤能、聪慧而瞧不起才能低能者,不能因为你聪敏而嫌弃愚钝之人,更不能因为你博学而厌恶浅薄之人,如果你具有接受、容纳之心,一定会让各种形色之人诚服于你。告诉为君、为官者,要有爱心,要修养自身的品德,有了良好的品行,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才能成为一个好官,社会才能稳定。
从中华民族的发展也可以看出,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拥有容纳品格的民族。远古时期,蚩尤、神农在战争中融合、壮大和前进,在元、唐多个时代,多民族之间不断交往,各民族之间相互容纳,形成了伟大光辉的中华民族文化。与此同时,先进的民族提高了落后地区的生产力,促进了落后民族文化的前进。在融合中提高了生产技术,促进了社会的不断进步,丰富了广大百姓的物资文化生活。
再看国外,美国是一个地地道道多民族融合的国家,美国的国民兼收日耳曼、西南欧等多个民族的品格,他们非常易于接受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由于美国具有很强的包容品格,其他地区和民族很易融入这个国家。美国在接受其他民族的同时也在不断汲取他们的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文化理念,促进本国的不断发展。
而如今的中国更需要包容的精神。从“四人帮”倒台开始,政府的工作重心就是发展经济。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国家的实力在不断强大,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重要,老百姓的生活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的中国家庭,彩电、空调、冰箱已是生活必需品,而拥有汽车更是稀松之事,可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人们那是遥不可及的。那时候物资匮乏,衣食住行几乎都是计划。生活那时代的人们,记忆里都是凭票排队买东西。可现在,经济发展了,百姓富裕了,新的问题又在不断出现,如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百姓看病难、住房贵,食品安全问题不断……,百姓微词不断。面对这些问题,广大的群众要包容政府。因为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拥有十三亿人口,这么大国土要管理,这么多人要吃饭,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出现了问题,要依靠政府不断改进、不断治理,给政府解决问题的时间。而同时,政府也要包容百姓,因为一切都关系百姓的切身利益。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国家才能稳定,才能有良好发展、壮大国家的环境。
因此,作为现代的中国人,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包容的优良品质。因为拥有了宽容、容纳的品格,才会“明明德”,才会拥有高尚的品德。有了高尚的德行,才可能有良好的心态;有了良好的心态,才会有博爱。只要有了博爱精神,就会自觉地为广大群众服务,为国家稳定安全着想。有了博爱,社会就会和谐,国家就会不断进步。
篇三
学习《经典天天读》颇有感悟,孔子和由他创立的儒学是一套良知德治的修身路线,对我们的修身之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应该首先从修身开始。古人云“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惟徳惟贤,能服于人”。社会是纷繁复杂的,需要接触各类的人和事,需要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需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没有全面的素质,是很难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人生在世,第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会做人。做人,就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认识和改造自己,自觉地进行自我完善的过程。
当前社会状况的大方向是向上的,但是也有道德失控、水平下降,甚至所谓道德滑坡的现象。其原因很复杂,但其中有一条原因是大家都承认的:传统的价值观发生了动摇。所以我认为修身对于个人,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平时我们经常听到“做人难,难做人”的感慨,也经常能感受“先做人,后做事”的领悟。可见,做人不是个小问题,而是大问题,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性光辉中最温暖、最美丽、最让人感动的一缕。人生不一定人人如意,但一定要善良。善良是和谐、美好之道。没有善良,就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就不可能有世界的祥和与美好。一切人,一切事物都是相连的,在施予他人的时候,你实在是利益自己,当伤害他人时,实质是在伤害自己。
中国是一个非常讲究修身养性、崇尚道德的民族。五千年来,无论世事如何变化,勤俭、忠义、谦让、孝顺都是恒古不衰的美德。小事业的成功靠机遇,中事业的成功靠能力,大事业的成功就完全靠品格、看操守。大凡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德行高尚的人。所谓教养,就是应该知深浅、明尊卑、懂高低,识轻重,应该是讲规矩、守道义。有教养的人,不以术而以德,不以谋而以道,不以权而以礼。有教养的人在自己独处时,超脱自然,会管好自己的心,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则与人为善,淡然从容,管好自己的口。方圆做人,圆通做事,宁静致远,自我反思,则事事放心、顺心。做人做事,心胸不可太狭隘。赏识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不足,靠的是有爱人之心,有容人之量。要学会感恩,感谢生活给你磨砺自己的机会,心灵充满阳光,生活自然充满灿烂。
篇四
打开一本本小而精致的经典天天读,品读一段段经典的语句,犹如阵阵兰香扑面而来,馨香满怀,尤其喜爱其中的怡情雅趣篇。信手翻阅,被其中的一段所吸引,原文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朱熹《观书有感》中的诗句。表面上看,这首诗为人们展现的是一幅自然风光图卷:天的光和云的影倒映在塘水之中,相互映衬,不停地变幻,犹如人在徘徊。作者设问: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并自答:因为有了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读后令人清新明快。实际上大学者朱熹是在表达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源头活水比喻读书:人只有不断从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不断地进步。
是啊,读书,对于一个人净化心灵、提升修养、拓展思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多读书,以博学增智。“头悬梁,锥刺股”,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在读书方面,毛泽东同志作出了典范,他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阶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时,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失意惆怅时,读书能抚慰你的心灵,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倍加珍惜生活。读书是一种过程的享受。读书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所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心灵上所感知的愉悦就是最大的价值。但是读书并意味着泛泛的什么书都读,我认为读书要做到以下几点:
要有选择地读。生于当下,对于想读到好书的人来说,可就得要具备一双能辨识的慧眼了。就是说,书要有选择性地读,要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10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10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10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10遍。温家宝总理曾经在不同的场合讲到读书的重要性。他说,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读书要读那些有闪光思想和高贵语言的书,要读那些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留存下来的书。我想,一个爱读书的人,当你在选择书目的时候请牢记温总理的教诲。
要反复地读。《三国志•魏书•董遇传》中说道: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书读百遍而义自见。”苏轼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这就是所谓“熟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生巧,巧而后出新”的道理。其次,读书要循序渐进。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就是说要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我们并不要求书有几千甚至几万,根本的目的在于对自己的书要层层深入,点点掌握,关键还在于把握自己的读书速度。有了细致、精练的熟读才能更高一层地理解书中所要讲的道理。
要在用中读。《论语》曾经记载这样一件事:“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是说子路是孔门弟子中最能做到躬行实践的一个学生,听到了就要去实行,如果听到一条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就唯恐又听到新的道理。关于学习和实践,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这是对于学习和实践关系的完美论述,同样可以用来指导我们读书。
古人云“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 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