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篇一)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画面感很强,语言生动朴实。书中每一个人物形象、每一个经历故事都栩栩如生,可读性强,感染力强。很多故事让人身临其境,印象深刻。事实最有说服力,也最能打动人。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胜过一打枯燥刻板的说教,书中没有一句空洞的口号,更多的是在亲历者闲话家常中展露的历史细节,鲜活还原了一位深深扎根于农村、扎根于农民的朴实青年,看到了一位胸怀理想、执着追求的壮志青年,看到了一位忧民之苦、感时之艰的大爱青年。正是这些苦难的经历,才铸就习近平总书记坚韧不拔、卓尔不群的领袖魅力。深切感受了青年习近平成长的艰辛与不易,遥不可及的大国领袖一下子变得亲切具体、可触可感了。读完之后再回过头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起点与实践来源,事关长远的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部署一下子变得更为清晰明朗、可信可学了。特别是对帮扶工作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是进一步增强了帮扶的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发挥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帮扶作用,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工作队伍”。作为董山村帮扶工作对队长兼村第一书记,在看到青年时期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梁家河村大队党支部书记时,带领社员打坝,建沼气池。想到我县正在大力推广的金银花种植。同样,当时梁家河的社员对沼气池的认识和现在董山村部分贫困户的认识一样,也是因为都是新生事物,以前没有接触过,担心到产花期没有劳力采摘,都不愿意种植金银花,通过和乡村干部一起走访入户、播放金银花种植采摘教学光盘,彻底消除了贫困户的各种疑虑。9月8日,在董山村金银花种植到户摸底会上,60户贫困户现在已经上报了200亩金银花,户均达到3亩。金银花产业在贫困户达到全覆盖。
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职责任务。作为董山村帮扶工作对队长兼村第一书记,深感责任重大,扶贫任务重。在全面走访的过程中面对面为贫困户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同时摸清了各贫困户家的家庭情况。董山村现有建档立卡户60户,做出了村级脱贫规划和贫困户脱贫计划。面对贫困,驻村帮扶工作队及村两委,在严格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的同时,通过和贫困户拉家常,了解他们的致富需求。现在董山村贫困户养牛户达到50户,金银花种植户均3亩,通村道路全部硬化,村级光伏发电已经并网发电,村级养殖合作社牵头建设的集体牛厂正在建设中,预计年底可以引牛养殖,年出栏量达到40头。
三是进一步加强自我管理。8月23日,根据工作需要,我被调整为董山村帮扶工作对队长兼村第一书记,27日,由县委办分管副主任带领部分帮扶干部积极和寺子川乡党委及董山村两委衔接扶贫事宜。在董山村开展工作以来,能够严格按照“四个一”管理办法,吃住在村,服从派出单位和寺子川乡党委政府的管理。切实履行帮扶工作队队长职责。为董山村的脱贫事业贡献力量。
(篇二)
十一国庆难遇中秋,扶贫期间稍作停歇,回到了老家,感受农村的点滴变化,品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体味总书记苦涩而充实的青春故事。
知青朋友王燕生那句“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过程,没有人天生伟大”让平凡而普通的我感受至深!
每一个党的干部,无论是普通一兵,还是高级将领,无论是终生基层,还是不断提升,都有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里面的苦辣酸甜、悲喜恼怒都只有自己去经历和感悟。每一个人都是在磨炼中增长阅历,在锻炼中积累经验,在历练中成就自我,在修炼中遇到机缘,或不断升迁发挥才干,或不断璀璨成就美名,或不断充实变为不凡,或沉沙折戟一世英名化为乌有,或锒铛入狱一身前途戛然而止。无论是化为乌有还是锒铛入狱,或许都是那个年轻时代的你,因为学习不够、体验不够、修为不够、体悟不够、经历不够埋下的伏笔或根源。
总书记年轻的时候,在知青、在村民、在朋友的眼里和心里,他就有了家国情怀,有了桑梓感情,有了人生动能,有了成才行动。他能一干七年只为乡亲,既来之则安之努力带头过“四关”,他敢于学习,敢于实践,从小事做起为平凡而努力,从村民考虑为小事而不怕劳苦,从一个学生知青变成了陕北人民的好后生,与黄土地心连心,在现实困境中能为群众做实事,不断学习服务群众的知识、方法和能力!他踏实肯干,吃亏纳福,融入民众,真心为民,办事公道,不忘理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那点点滴滴真的让人感动和钦佩!
想想自己的实际,也是基层但比总书记知青岁月的条件真的好很多,我们在爱党爱民、服务群众、关注三农、扶贫攻坚、基层党建、乡村发展等方面有太多可以努力的方向,我们自己又真正做了些什么?做成了什么?老百姓拥护不拥护?数年之后,能不能也有老百姓给自己一个“好后生”的评价呢?也许,这一句“好后生”的评价会温暖和激励自己一辈子做一个真心为民、真心爱民、真心做事的普通党员,在基层安心做事、踏实肯干,不怕困难困苦,公道公平地做点什么,至少做到爱党为民不枉此生
(篇三)
为进一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领青年干部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号召广大青年干部为民服务的模范作用。近日,马营镇党委组织全体镇干部集中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在全镇范围内掀起了学习的热潮,在党员干部与青年干部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这是一本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这是一部青年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经历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励志教材,为当代青年干部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同时指明了青年干部要树立正确理想、坚定信念的关键环节和实现路径,对落实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有着巨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深入了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源头,从侧面更加深入了解我们的领导人,重温总书记当年那段艰苦岁月中吸收精神营养,为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提供了鲜活生动的内容。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能坚定青年干部理想信念、锤炼青年干部党性修养,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干部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今后工作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对于青年干部增强“四个意识”,更好地凝聚全党全国人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深切感受到了青年习近平成长的艰辛与不易。在对接现实中,认识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起点与实践来源,事关长远的发展战略。也展现了人民领袖成长的独特魅力,是广大青年干部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奋发图强、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更是历史地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忠诚维护核心的 “模范”读本。
在本次学习中,感悟甚深。一是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一定要立足本职,踏实作为,为更好地在决胜全面小康、塑造美好形象、实现振兴崛起的进程中建功立业、展现风采。二是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柱,培养坚定执着的信仰追求。三是要把练就过硬本领作为立身之本,培养务实担当的实践品格。四是要把勇于创新、勇于创造作为不竭的动力,培养敢为人先的奋进精神。五是要把锤炼高尚品格作为人生底色,培养以身许国的浩然正气。六是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结合起来,要加强理论研究,把学习工作与研究工作结合起来。七是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提升“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自觉把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努力不断塑造美好形象、逐步实现振兴崛起贡献青春力量,以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更加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篇四)
习近平同志曾经讲,七年的知青岁月带给他两点最大的收获:一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他的自信心。可以说,《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如何在艰苦的实践锻炼中“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所以,我觉得每个共产党员和青年人都应当读好这本书,从书中去体会习近平总书记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同时七年的知青岁月是火星四溅的炼钢炉,正是这段艰苦的生活历练,锤炼了习近平总书记坚韧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逆境中前行的精神,在重重困难中披荆斩棘的魄力是所有青年人的榜样。阅读该书,能够使我们进一步增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感情认同,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能使我们进一步从中汲取推进各项伟大事业力量,凝聚共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行。
(篇五)
“打牢基础,才能盖起高楼。”第一粒扣子,是人生的起跑线、基准线,也是一条底线。如何建立最初的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是成长中不可回避的“重要一课”,谁也不能跨越,也无人可以替代,唯有迎头而上、勇敢经受,方可砥砺初心、愈战愈勇。这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和深刻启迪。
发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数千万城镇知青奔赴农村和边疆,从相对优越的城市到贫困农村的生活转变,从无忧无虑的学生到辛苦劳作的农民的身份转变。面对这种始料未及的巨大蜕变,许多人视之为人生的磨难。习近平就是这众多知青之一,所不同的是他又是其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正是在这种艰难困苦中,习近平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课”。
磨难中勤于读书学习。去插队时,习近平的两个行李箱装的全是书。他把读书学习作为丰富艰苦生活、充实精神世界、提高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无论是田间劳动间隙和晚上的零散时间,还是秋收秋种以后“冬闲”的大块时间,习近平始终坚持捧书而读、爱不释手。书籍涉及中外历史、政治和文学名著等。那时候,他到处找书、讨书,有时为了借一本书,要步行几里路,看完再给别人送回去。这在当时把知识分子说成“臭老九”和“读书无用论”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大环境下,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也有很多知青由于困于眼前的苦难,加上为今后的前途忧虑等,或放弃了读书,或无心读书。习近平却自甘寂寞、勤学不辍、乐此不疲。七年时间,他阅读了大量书籍,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积累了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支撑着他在艰苦环境中一路走来。
磨难中勇于吃苦耐劳。陕北高原、黄土高坡、缺水无电,窑洞、毛驴、白羊肚手巾……给人的印象无疑是“苦”和“穷”。抢收庄稼、抡锤打桩等苦活累活脏活险活等,从心理到体力都超出了很多知青自身的承受能力。习近平也从起初的被动参与,到逐渐的主动接受。先后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为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梁家河村民刘金莲讲述的一个片段感人至深:“近平从村里往地里挑粪,那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层掉皮、出血。他就把衣服脱下来,垫在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也不用垫衣服了。”随着对人民疾苦的直接感受,习近平不仅不把吃苦受累当作一种“负担”和“愁事”,反而却以苦为乐、苦中作乐。心态的转变、诚恳的劳动,使他能够深入地了解农民、了解农村、了解当时的国情,也使他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脱胎换骨为群众眼里“吃苦耐劳的好后生”,磨炼出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
磨难中乐于为民做事。深厚的感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作基础。唯有对人民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知青七年,习近平做过赤脚医生、记工员、农技员……无论哪个岗位,他心中想的就是为老百姓做实事。他带领乡亲修梯田、打地坝、修路种树、打大口井、办识字夜校……还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建成了当时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就连旧厕所他也动手翻修。当时农村的厕所不分男女,听见外面来人,咳嗽一声,来人就避开了。长年累月,老百姓都习以为常。习近平却主动自己动手改造,建成了赵家河村有史以来第一个男女分开的厕所,既解决了难言的尴尬,又引领乡亲们逐步走向文明的生活。由于他既不甘平庸、善做实事,又能与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找他这个十六七岁的年轻人商量。多年后他感慨地说,陕北七年,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习近平始终以自己的实干苦干带领群众不断过上好日子。为此,他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感,也奠定了他朴素的群众观念。
磨难中忠于理想信念。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知青的最初生活,习近平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比较孤独、迷茫,没有长期待下去的想法,不过是怀揣一个简单的信念,听毛主席的话“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随着在革命老区的所见所闻,随着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愈益加深,随着日复一日艰苦生活的磨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他不断校正着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越来越清晰——要为人民做实事!之后,虽然一起插队的知青,有的招工,有的入伍……陆陆续续离开了农村。习近平却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仍然该干活干活、该读书读书。为了入党,他先后写过10份申请书,执着的追求,终于使他的愿望得以实现,而且还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经过两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曲折经历和实践积累,他严以律己的过硬作风、务实创新的意志品质、为民服务的真挚情怀、复兴中华的担当精神……已然萌芽、扎根。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面对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苦难和磨砺,习近平没有躲避,没有怨言,在看似毫无希望的情况下,紧紧和人民在一起,迎难而上,知难而进,使苦难生活成为人生的“加油站”,为今天的青年提供了鲜活的示范和榜样。我们要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激励自己敢于吃苦、善于吃苦、乐于吃苦,在艰难困苦中砥砺初心,持续获得成长动力,在新的长征路上书写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