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知青岁月读后感
1968年年底开始,响应毛主席号召,大批知识青年选择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送别的车站上,亲人涕泪涟涟,但有一个人是笑着的,他就是驻扎在梁家河村时间最久的知青——习近平主席。
对于习近平主席在梁家河的经历,我在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时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习近平主席在他的七年知青生活中建立起了与人民群众的亲密纽带。从初到农村的不适应与迷茫,到后来得到村民一致认可,逐步入党,成为梁家河村大队党支部书记,习总书记与梁家河人民缔结了深厚的情谊。访谈录中有一个部分是对当年与总书记有过接触的村民的访谈,村民们谈起总书记,字里行间渗透着爱戴之情。在他们的谈话中,我了解到总书记曾与村民们一同修渠打坝、为村民治疗腿伤、帮助村民找回丢失的猪、调解村民间存在的矛盾。他从一个青涩不谙世事的少年变成了沉稳老练的党组织工作者,为村民们办了不少好事、实事。时至今日,我们在新闻上看到走访农村的习总书记,他不说官话套话,对村民的日常生活困难非常了解,与村民的交谈中常常流露出真情实感,这与当年他在梁家河的七年生活有密切关系。
让人们印象深刻的另一个方面是习总书记对于读书思考的热爱与执着。知青时期的习近平,由于家庭的问题几乎不可能有入校读书学习的机会,但他在艰苦的知青岁月里从未中断读书与学习。据当时的村民回忆:“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时间,我就没见他离开过书本,没见他放弃过读书。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热爱知识,他怎么能在那么艰苦的情况下坚持读书?怎么能七年都坚持读书呢?”真正热爱读书的人,他们的读书面是非常宽广的,谈及读书不同的人回忆到了总书记所读的不同的书,从马列毛理论书籍到唐诗宋词、中外名著,总书记都有涉猎,宽广的涉猎使他的思想更加高远。总书记的学习与思考也体现在他办事的过程中。当时的梁家河做饭难,村民为了找柴耗费大量精力甚至因为从洪涝沟里捡柴丢掉生命,习近平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很快到四川学习沼气技术,通过实践与摸索终于在梁家河办起了沼气池,引起县市重视嘉奖。
古人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在当时的背景中,总书记踏踏实实扎根农村,勤恳学习为民办事,最终使自己的心智得到历练与升华,从而在更高的舞台的展现出个人风采。这一段经历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以此激励自我,不断对自己的思想和能力进行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