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生有感
带着特有的黄土气息,从陕北高原向我们走来,这就是路遥,这就是我的《人生》。
《人生》,是路遥先生1982年发表的一部中篇小说,完成于1981年陕北甘泉,经过三次改稿同年定稿于北京,获得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从《人生》到《姐姐》、《风雪腊梅》、《平凡的世界》,可以说路遥先生这一生都在关注着黄土地,关注着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那些极具生命特性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悲伤、一起前进。他的每部作品都像陕北号子一样,缠绵悠长地向我们讲述着那些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真实故事。
而在他诸多作品中,我看过次数最多的就是《人生》。这本书我看过三遍。第一次是在2012年刚参加工作后,在街边地摊上花了10块钱买的盗版书。起初自己对这本书并没有什么概念,但随着慢慢阅读和学习,渐渐发现路遥先生在描写环境和人物很是细腻,并在主观意义上觉得自己又读了一本大师级的名著,自己的学识又增加了几分。第二次是在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热播时,那时的自己完全成了路遥的忠实读者,白天看着高加林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晚上看着孙小平和孙少安他们真实而又平凡的世界。也就在那时自己开始懂得了,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的,这一生总要越过几道坎、转过几次弯才能发现更好的自己这个道理。第三次也就是在分公司组织“阅读,开启下一个五年”好书推荐交流活动通知下发后,自己很快再次将它捧读。虽然故事的概要我早已熟记于心,但每读一次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和不同的认知。如果说前两次的阅读,让我领略到了路遥先生那优美的文字艺术和对书中人物多舛命运的唏嘘,而这次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和选择的意义。我甚至一度怀疑,究竟是岁月辜负了高加林,还是高加林辜负了岁月,或者说是高加林辜负了巧珍和黄亚平。也许真如作家柳青所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在一定程度上讲高加林的悲剧人生,体现出他选择了一种与现存的人生观相悖的矛盾的奋斗生活。很多人对他不解,有人说这是他错误选择所致,也有人说这是他不懂珍惜的代价,然而通过几次阅读,自己却逐渐能懂得甚至理解他为了摆脱贫穷的束缚,拼尽全力地想融入城市生活的现实意图。当然,高加林只是作者在那个特殊时代下塑造出的一个悲剧人生,但仔细反思,这又何尝不是作者意味深长地对他后生辈在漫漫人生路上的殷切警告呢?
借着对《人生》这本书的理解,我认为无论何时我们一定要认识自己、看清自己。我们不是演员,不可能在每个舞台上都可以得到喝彩;更不是神仙,不是每件事都能信手拈来。我们只是普通人,完全没有必要硬着头皮去融进那些与自己不相干的圈子,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不思进取,但我想说的是,如果用硬着头皮的“进取”换回的是高加林式的人生,我情愿过着普通的生活,享受着真实的人生。
宁肯清贫自乐,也不浊富多忧。这是自己在阅读完《人生》后最直观的感想。也让自己这颗曾经浮躁不安的心,逐渐变得平静。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有时固然重要,但绝不要为了别人的评价和自己盲目的攀比迷失了存在的意义,永远保持一颗平常心,认真做事、认真生活、认真做人。理想远大固然是好事,但好高骛远终究只会是水月镜花。正如故事结尾,德顺爷爷对落魄回到农村的高加林说,“听说你今天上午要回来,我就专门在这里等你,想给你说几句话,你的心千万不要倒了,你也再不要看不起咱这山乡汔崂了,他用枯瘦的手把四周的山川指了一遍,说“就是这山,这水这土地,一代代的养活了我们。没有这土地,世界上什么也不会有!是的,不会有!只要咱们爱劳动,一切都还会好起来。再说,而今党的政策也对头了,现在生活一天天往好变。咱农村的前程大着哩,屈不了你的才!娃娃,不要灰心!一个男子汉,不怕跌倒,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那就变成个死狗了……”
是啊,只要咱们爱劳动,一切都还会好起来,一切都会有希望。尽管有时我们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波折,可仔细想想,人这一生若总是平平稳稳,不经历一些跌宕起伏,又怎能体会到生命的珍贵和精彩!我相信总有一天,当我们回首追忆自己曾经筑梦的道路时,我们不仅不会感到委屈,反而会庆幸那时的我们没有虚度、没有放弃,才会有这般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