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
学生时期看过的好多文章,时隔多年之后再去翻阅,总能生出许多不同寻常的感受。或许是因为生活不可避免地也渐渐在我们身上打磨下了印记。以前未曾体味到而文章中却早已提及的,成为了当时感知上的空白。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早已不清当时作何感想,只知道后续所做的一切分析和解读都是为了应付大大小小的考试。学业的繁重,让我无暇捕捉游荡在字里行间的万千思绪,至多是生出对其不幸经历的同情,以及对其逆境重生的敬佩,却未曾深入体悟到文章里沉甸甸的人生思考。
如今再看《我与地坛》,固然钦佩和同情再添一分,但我渐渐明白,任何一个身残志坚、坚韧不屈的灵魂,比起同情来,更需要的是周围人发自心底的尊重和认可。
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纪,被上帝毫不怜惜地夺去了双腿,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煎熬着他的身体和灵魂,足以让他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周围人的同情,并不能减轻他一丝一毫的痛苦。
既然事情已经发生,双腿已经残废,那如何才能抚平自己内心无休止的愤怒、不安和痛苦?旁人难以相助,幸好史铁生的灵魂足够坚强,足以支撑到他思索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并把答案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此之前,上帝给他安排了一个灵魂休憩的场所——地坛,这无疑成为了他日后的心魂萦绕之地。在这个荒芜并不衰败,迸发着勃勃生机的地坛中,从天而降的折磨让他开始思考生与死的问题。这份心思让看的人添了几分沉重。喧嚣尘世中忙忙碌碌的我们哪会思考这种“无聊”的问题?四肢健全的普通人更希望去追逐自己的欲望,而不是生与死的答案。所以说上帝把不同的人安排在了不同的位置,去扮演不同的角色。上帝既然想让你思考生死,想让他追逐名利,那就听其安排。他肯定会给你一个迫不得已的理由,一个无法更改的事情,使你的下一步必须要踏到那里。而当你终于化解了这份理由,更改了这份事实时,无须上帝指引,你又要回归于灵魂的拷问。这才是最最难以躲避的事情。
对于生与死的问题,史铁生想得比我们大多数人都透彻。生是一件不容辩驳既定存在的事实,而死却是一个不必急于求成、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话说得通透,饱含着常人不可及的智慧。既然生不容辩驳,那就无须纠结,洒脱看待才是;既然死必会降临,那好好活着,无须着急。在生与死面前,上帝绝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人。既然生死已看的明白,后面却还有更难的问题需要我们作出解答。那就是怎样活?
这个问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史铁生在地坛一晃就是十五年,这十五年里,地坛陪伴他走过了十五个春夏秋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生片段,他终于开始慢慢想明白: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要怎样活?上帝早给了你一个开头,却要你自己来定结尾。
因为残疾,明白了健全的重要;因为丑陋,晓得了美丽的魅力;因为软弱,知道了英雄的可贵。世界是需要有差别的,千篇一律的人生就像枯燥乏味的戏剧,不忍卒读,上帝看得也不会过瘾。于是总要有人去背负沉重的苦难,有人去享受甜蜜的幸福。这种选择,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当你不幸拾得悲苦的角色,只能鼓舞自己,去开辟一条救赎之路。
史铁生便是那悲苦的角色之一,所幸的是他终于从写作中逐渐窥探到生命的本来面目。写作是为了活着,或活着是为了写作,这两件事在史铁生的人生中逐渐融为一体,已分不清谁先谁后。但需承认,这份活着开始有了意义,有了寄托。人本身就是欲望的集合。若无欲望,活着的意义就变成了杯寡淡无味的白开水。孜孜不倦地写作给了史铁生一个怎样活的答案,使其得以表露心底诚挚而厚重的情感,使其给予我们更多透彻通达的人生思考。这不是别的,这既是罪孽,也是福祉。
地坛见证了太多风霜雨雪四季变幻,时光匆匆间落下的那份美景、那份温柔、那份无法言语的存在,直到夕阳西下、余晖落幕时,将我们潜藏心底的欲望重新唤醒。纵使醒来之后摆在眼前的仍是苦难,也不能阻止我们用余生去撰写自己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