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精神一变天地宽有感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精神是什么?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品格,它深刻地影响着民族的生存发展。精神表现出自信、乐观、向上、智慧和矢志不渝的坚毅,洋溢着活力、创造力和勇往直前的动力。读了《精神一变天地宽》这本书之后,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一个现代化国家最主要的标志是人的觉醒,进而形成一个民族内在的思想、文化和精神信仰,产生对国家命运、民族团结一致和社会进步具有压倒一切的决定性作用。
习近平同志说,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甲午一役,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战争的伤口并未愈合,仍然横亘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对这场战争疑问的解答,构成了我们民族进步的阶梯。书中说到:“中华文明有一个特点:中华民族一旦遭遇外侮, 就会迸射出自强之光。中国总是在接近谷底时获得重生。甲午一役, 中华民族走到了悬崖边,在最危难的时刻迸发出扭转乾坤的强大精神力量,让一个民族转危为安。然而反思甲午之殇,“断了退路才有出路”意味着最惨痛的沉沦造就了最辉煌的崛起。我们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吸取教训避免最惨痛的沉沦再次重演,唯有在和平年代居安思危,树立民族信仰,持之以恒的传承“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摒弃“怕、懒、假”思想,完善政治制度,优化军事战略及国家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是树立民族信仰。“甲午之败还是文化之败。”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精神的核心是信仰。书中提到甲午战争之时,战场上的清军“一旦开战就变成弱虫一条,尚未听到枪声就逃之夭夭,甚至披上妇女衣装,企图蒙混过关,百姓送亲人上前线,哭哭啼啼。旅顺要塞,固若金汤,清军只守了一天,而日俄战争中俄军守了近一年。日本军医检查清军伤口后发现射入口大抵在背后,自前面中弹者极少,显然是逃走时中弹的”。而日本“亲友宗族把送迎兵卒出入营房当作莫大光荣,欢送亲朋子弟入伍都以“祈战死”三字相赠。”如此两个极端的精神状态差距,已经注定了清军的失败。因此,精神信仰是立人、立国之根本,是一个民族吃苦耐劳、团结一致、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任何时期精神的构建比物质的构建要重要百倍。树立信仰第一是人心的改变,只有一个民族不断发展、贯穿始终传承自己心中的精神信仰,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
二是继续解放思想。要增强危机感,把当代国家复兴之路推向新高度的只有解放思想。书中作者从分析改变中国走向的秦赵长平之战开始,胜利方的秦国统一中国,摧残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中最健康的仁、义、信等思想,对国民进行专制、暴虐、奴性、愚昧统治,形成了国民忍耐、坚忍与麻木不仁、萎靡不振、老气横秋、豪侠血性几乎被摧残殆尽并存的的现象。也造就了官场、学界的不良风气,国人形成了不敢讲、不会讲、不能讲真话的变态人格。在当下中央大力推动从严治党,向“四风”、“庸懒散拖贪”等亮剑,大力建设新时期精神文明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首先要明白是什么束缚了我们的思想。无非是三个字,“怕”、“懒”、“假”。怕,就是怕自己说错话、走错路。懒,就是不愿意动脑筋、不勤于思考和不干事。假,就是伪创新。”只有克服这三个字,做到独立思考,服从内心,敢讲真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思想,进而做到会读书兼会干事。真正的思想来自于灵魂,其产生会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我们的尝试及坚持真理,可能会遭受误解和批评,但就是在曲折的地方才能生长出最深刻的思想之花。
三是完善政治制度及国家战略。鸦片战争之后,中日两国同时走上改革的道路,但学习西洋文明的方式大相径庭,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学习各种学术对国家进行根本的改造,另一个只是止于外形,仅仅学习枪炮的制造,甲午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时钟走得快不好,走得慢也不好,走的准才是最好的。秦朝以来两千多年专制统治的封建制度、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制度都被证明是腐朽和没落的。当代中国需要设计一种“非东非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模式,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治国方略和政治策略。同时冲破利益的藩篱,制定清晰的国家战略、军事战略,在我们国家已经走过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机遇期基础上,再迎来三十年发展机遇期,那么和平之狮的崛起,将不再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的前进。
马基雅维利有句名言:“造就最强大国家不在于造枪炮,而在于造就其国民的坚定信仰。”视力只能说明眼前,眼光却决定未来。中国共产党当代最伟大的历史成就之一,就是再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在世界强大文明国家之林中,一个国家若想有资格占有一席之地,需要遇到任何挑战不退缩,传承抗战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亮剑”精神,不回避、不躲闪,不断奋起抗争,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唯此,精神一变,国家伟大复兴之路天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