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相国读后感
近日,我有幸通读了王岐山书记多次推荐的《大清相国》,感触颇深,对一代帝师陈廷敬辅国安邦、为民解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远离圈子文化、山头主义。陈廷敬从政期间,索额图、明珠两大党派争斗多年,都想拉拢其入圈,但他以国家为重、以社稷为重、以百姓为重,不入任何圈子,埋头干事,尽职尽责,靠多年积累的优秀政绩逐渐赢得皇帝的信任,最终登上了权力的高峰,成为一代廉臣,留名后世。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干部信奉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和山头主义,个人利益至上,追名逐利,搞亲疏远近、拉拉扯扯,使上下级关系、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利益化、部门化,使党内上下级关系、人际关系、工作氛围不和谐、不健康。
在作风建设和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我们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以上率下、以身作则,始终保持公道正派的政治本色,严格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各项规定办事、依规矩行事,自觉远离利益小圈子、放弃个人“小九九”,不站队,不拉帮结派,不搞小团体,不打小算盘,不搞利益集团,秉公用权、廉洁自律,在其位、谋其政、担其责,自觉维护团结,争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好干部、好公仆,为促进党风政风持续向好提供正能量。
知足但不能止步。陈廷敬辅佐康熙长达半个多世纪,成为康熙朝的一代重臣。康熙皇帝对陈廷敬的评价是八个字:“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陈廷敬如何能够获得这样的评价,无疑是胸怀大理想,心有大格局,把辅国安邦、为民解难作为己任,无疑是把全部的热情、心血和精力都倾注在国家昌盛、百姓幸福中。
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而人的德行、境界、胸怀、格局却是修出来的。人有多大格局,有多大境界,有多大责任,才能挑多大担子。各级党员干部要带领广大职工加强自我学习、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将持续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当作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价值取向,一种人生态度。补足精神之钙,主动作为,勇于担当,以履职尽责、为民服务为己任,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胆识体现在“敢干事”上,把能力展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落实在“干成事”上。在不断的实践中深化对规律的理解认识,真正做到干工作冲在前,转作风做在前,谋发展想在前,带队伍抓在前,成为熟悉业务的“活字典”、心明眼亮的“工作通”,能说会写的“多面手”,以点石成金之智,破解难题之谋,攻克重点、突破难点,在薄弱环节上有新突破,在干成大事上有新作为。
为官要有公道心。“公道正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要求,特别是古代对为官之道的职业道德要求。《大清相国》扉页上写道,康熙朝名臣辈出,但都大起大落:明珠罢相削权,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郁郁早逝,高士奇倍享尊荣却被斥退回籍。满朝重臣中,只有陈廷敬驰骋官场五十余年,最终平安归隐。陈廷敬能做到这一点,与他始终不卷入“明”“索”两党之争,坚持公道正派、不搞结党营私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同样,公道正派也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为人之道、处事之基,要时刻恪守公道之心,做公道正派的表率。领导者处事要公,不徇私情,不感情用事,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用才要公,举贤不避仇,举贤不避亲,客观、公正、全面、发展地对待和使用各类人才。获利要公,在物质和精神利益面前,要正确面对,谦让大度,不与下属争利,不与人民争利。待下要公,赏当其功,罚当其过,坦诚于阳光之下,评议于群众之中。聚合要公,不搞拉帮结派。语言要公,说老实话、公道话、心里话、坦诚话,光明磊落做人,不掺私心杂念。
为官要有敬畏心。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是古人敬畏的境界,意在告诫人们做人不可无法无天。纵观《大清相国》中落马的官员,变质的开始可能原因各异,覆灭的最后却无一不是因为无所敬畏,肆意妄为。比如,康熙南巡时,浙江总督阿三为了迎接圣驾、邀功请好,不考虑实际情况,不顾及百姓死活,大规模地造行宫、疏河道、修路桥、建讲堂,甚至大搞民间选秀,大量购买青楼女子,暗中安排在住地,“供皇帝和随行人员消遣”,可谓胆大包天,荒唐之极。一个健康而高尚的人,须臾不能没有敬畏之心。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们更要常怀敬畏之心。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才会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才会认真做事、兢兢业业,才能自觉为民尽责、为国竭力、为党分忧,在各种考验面前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永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