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思乡散文三篇
小编寄语:下面是我们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思乡散文三篇,请大家参阅!
(篇一)
一纸素笺,半盏苦茗,在辞旧的冬日里,斜阳倾洒,记忆斑斓。细细整理,慢慢咀嚼,支离的片段、泛黄的影像、悠远的欢笑逐渐弥散笔端,鲜活起来。那些年,一些事,带着春天的气息拂面沁脾,冷清的弄堂瞬时多了明媚的色泽,来去的脸庞堆满含笑的喜庆,嬉闹的童腔充满春的祝福——过年了!
过年,对于每个华人都是甜蜜的憧憬;年,就像一把集合号,吹着婉转缠绵的思乡曲;年,就似那故乡的云,回荡着归去来辞的音符;年,就如那张窄窄的船票,满载着千转百回的心;年,就是那清远的牧笛,就是那袅袅的炊烟,就是那红彤的灯笼,招着手、暖着心、温着肺。
犹记年少,每逢过年,母亲飘逸的围裙里总藏着意外的糖果,氤氲的蒸笼顶笼罩着甜蜜的期盼,红彤的炉火上也咕嘟着馋涎的肉香,飘渺的厨房总是那么令人难舍难分。还记得,山墙上的小红旗是哥俩争先恐后插上去的,温乎的热鸡蛋是刚从红脸母鸡身下明抢的,墨香扑鼻的春联也是邻家白胡子眯着眼写就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记的年少,除夕岁末,是不能睡觉的。村西古井新年里的第一桶福水,开门见喜新年里的第一声爆竹,叔叔大爷家新年里的第一声拜年, 都是伙伴们争夺的头彩,得志者洋洋,失意者拳拳——再看明春!
那时,家很近,志向很远——踏遍五湖四海,寻找天藏地宝。
时光流连,逝者如斯!蓦然发现,为了什么,已有好几个年头没回家过年了。手握电话,颤声传来:“今年回来过年吧?”
曾几何时?回家过年成了领导的安排;曾几何时?回家过年成了不可及的奢望;曾几何时?回家过年成了酩酊后的呓语……
冥冥中,似有安排,绕不开的地质行业,走不完的山山水水,注定了还要远行;舍不下的钻探事业,探不完的物华天宝,注定了必须离乡;既然选择了理想,注定逃不开的现实。
我不是独行者,和我一样坚守在野外生产一线的地质郎还有万万千,对于我们,生产的负累不过就是轻描淡写,耳畔的爆竹声才是锥心的重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此刻,就算你是铮铮铁打的汉子,就算你是桀骜不驯的雄鹰,就算你是醉眼看花,花亦无语凝噎!
此刻,家很远,八千里外;此际,志向亦小——回家过年!
(篇二)
在家时,一颗几经成长的心,随着梦一起飞向远方,从未想过“思乡”这个概念,只是为了歌能唱、风能吹、梦能圆。
青春年少的我,不断在梦想中描绘自己的色彩。
花样年华的我,不曾知道思乡滋味的异常苦涩。
十年寒窗苦,无言的瞬间,总想在艰难中找寻一点美满,自己像是大雁一样,经历千同万水,虽不是那么伟大,但却那么的遥远,从北疆到南国脚下,早是黑土变红土,来到南方这片热土,我非常的高兴,但高兴中不知为何会有那么伤感,思乡的概念第一次在心头出现,我开始有点惘然,姐姐的微笑,父母的容颜,一一在眼前呈现,是梦的幻想还是岁月的留言。
曾经向往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如今就在眼前,还有八一大桥立在红谷滩前,但现在所有美好也只不过再让我多一份对家的思念,真的无法说出心中苦酸,写首小诗表达自己的心愿,同时也送给那些远离家乡工作和学习的人,也希望你们在外也常回家看看。
身前秋水共长天,古至今来何为仙?
从北到南倾刻间,我是故乡一麦田。
(篇三)
不知道为什么乡情总是与"愁"联系在一起,是因为怀乡给人的感觉是"愁"吗?从字面上来看,"乡愁"大概是一种很美的东西,大部分人无法拒绝。对乡愁做种种解释是毫无意义的,乡愁只能被描述。
乡愁是一杯茶,这是一个平庸的比喻,但我却很喜欢。我不愿把乡愁说成酒,因为乡愁没酒那么浓烈,乡愁只能是在无人的暗夜的一缕清香,将远离喧嚣世界的我们一点一点溶解。乡愁是茶,总在苦涩中带着那么一点甘甜;乡愁是茶,但却不会愈冲而愈淡。
乡愁总与距离有关,总与去国离乡有关。乡愁是条穿越时空的线,这端是游子,那端是故乡。游子走得愈远,乡愁收得愈紧。当游子头发斑白了,累了,心上也就勒出了最深最深的痕。
乡愁亦是乡音,有时它被埋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地底,但却不断发酵,于是我们会在说着顺畅的普通话时无意间冒出一句方言,于是我们会对千百种口音中突然响起的熟悉的声音如此敏感,于是我们会很容易就做到在两种不同语言间娴熟地切换。乡音,永远是我们属于哪一方土地的印记。
乡愁是一种习惯。就像吃惯了家里的小葱而永远不能适应北京的香菜一样。乡愁让我们有了一种思维定势,因为它,我们会在端午节到来时想起外婆裹的粽子,在清明节到来时想起该去上坟了,在春节到来时想起冻米糖和甜酒酿...
乡愁更是记忆,记忆捉摸不定,乡愁也就咂摸不够。在他乡流浪十几年几十年,记忆中的故乡却永远不会变,我们会很准确得说出每一个细节,但却在回到故土时发现已然发生太大的变化。我们宁愿看到一个记忆中的村庄,不愿时光对其无情地篡改。但当我们失望地离开了,乡愁又开始积聚,开始发酵,于是我们又努力在记忆中抚摩故乡的门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