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教故事散文
“留儿良田千顷,不如良言一句。”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三十年了,父亲去世时是在县城医院,半夜时刻走的,父亲走的很突然,因劳累过度而去世。当村里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几个邻居连夜赶到县城,用木板车把我父亲运回家里。那时村里的风俗是去世在村外的人是不能进入村庄水口的,但我父亲却破了例,正像村庄里一位老人说的:你父亲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没有看过他穿了件像样的衣服,没有看过他说过任何人的怨言,也从没有看过他做过对不起村庄人的事,他确实是个好人,村里人不忍心让他留在村外。
父亲是个勤劳的持家人。那年的夏天,天旱雨稀,父亲为了守住几分粮田,每天早上五六点,晚上七八点,准时地来到田边的小溪里提水浇禾,小溪里的水沟离地面足足有三四米之高,父亲坚持用铁皮桶一桶一桶地往地面上提,然后小心翼翼地倒进稻田里,生怕有半点水浪费了,父亲常常唠叨着:“现在的水比油更珍贵,但人定胜天,只要我们勤劳肯干,什么困难我们都能战胜”。偶尔,我们这些兄弟姐妹们也会去帮父亲接龙提水,但父亲总是吩咐我们早点回家,叮嘱我们要勤奋读书,认真作业,父亲虽然是个文盲,斗大的字也不认识,可他心里却非常清楚,生在大山深处,仅仅靠这几分田地,难以填饱家人的肚皮,更谈不上发家致富。因此,父亲一直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道理,鼓励我们要勤奋读书,走出这座大山。
父亲是个俭朴的热心人。父亲本不姓黄,却因我的奶奶改嫁而改姓,父亲本非独生子,他原来也有两个兄弟,可那年代,贫困交加,一个兄弟因病没钱治疗而早早离世,一个兄弟因生产队分口粮(村里按人头分粮食)被活活摔死,留下的只有我父亲一人,也许老天就是如此的绝情,十几岁时父亲又失去了他的继父和亲生母亲,担负着独自养家糊口的重担,父亲每天起早摸黑,忙里忙外,总是把好吃的留给孩子们,把最难做的农活留给自己。父亲常常教诲我们:干事要勤劳,生活当自强。父亲黑溜溜的身膀,虽然个子不高,甚至因劳累过度略显驼背,但他绝对是村庄里干农活的能手,邻居们每次抢收、犁田和忙种时都会叫他去帮忙,有时候父亲也会带上我们这帮孩子一起去,父亲帮人干活没有什么奢求,不收人家工夫钱,一小顿农家的粗淡饭,一小杯自酿的高粱酒,一小斗自种的紫老烟,一小休饭后的聊家常,足以让我父亲高兴一阵子。
父亲是个正直的认理人。父亲虽然没读过书,可他就是认得一个“理”字,村庄是出了名的“七山二地一分田”的山区,大伙们生活过得非常贫穷,村里人老是揭开锅盖不见米,难免会因生活琐事引起家庭不和,邻居之间也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动干戈,尤其是父亲去世的那年夏天,老天不下雨,大家都千方百计在小溪里挖沟抢水,由于水的流来流去(谁家水沟挖的越深水就往谁家跑)而争吵不休,可是每次村里人闹矛盾时,都少不了我父亲说理调解的身影,父亲对村里人不分老少,不分贫富,不分你我,都是一分为二,公平公正,把理讲清,把情说透,父亲总是对村民们唠叨着两句话:“家和万事兴,远亲不如近邻”,不知怎的,村里人最爱听他说的话,最爱请他来评理。
父亲是个担当的无私人。父亲担任生产队保管员,已有十多年,他总是把仓库的钥匙时刻挂在身上,那怕晚上睡觉时也要把它放在枕头底下,生怕有什么闪失。生产队里分粮食时,是父亲最忙的时候,有些村民总想多分点,或者分些好一点的,但父亲不管是远亲近邻,还是亲朋好友,都是一视同仁。记得有一次,我们家的一位亲戚,因家里要娶媳妇,想让我父亲用大豆换些稻谷,我父亲坚决不同意,还被亲戚告到生产队长那里去,没办法,我父亲回家把家里仅剩的几十斤稻谷送给亲戚,让我们这帮孩子们吃了好长时间的红薯饭。父亲常对我们说:我们再苦也不能拿生产队的东西去做人情,再苦也不能把生产队的东西占为己有。
追思父亲,让我倍感欣慰,父亲的言传身教,没有华丽的言词,没有苛刻的规矩,没用物质的诱惑,只有父亲为人的正道,做事的勤劳和生活的朴实,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里,教育着我们这代人要恪守着 “诚信做人,公道行事,艰苦创业, 勤俭持家”的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