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工业发展交流材料范文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陕西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工业规模迅速壮大,实力显著增强,生产能力快速提高,逐步形成了门类齐全、技术比较先进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988.1亿元,同比增长21%,完成工业总产值7322.92亿元,增长31.9%。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从业人员达到260万人,实现利税1342亿元。与1949年相比,全省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560倍,固定资产增长了4800倍。工业已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社会就业的主渠道、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一、六十年发展为陕西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陕西工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文明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前,陕西工业经济十分落后,基础非常薄弱。1949年,全省工业年总产值2.86亿元,仅占当时工农业总产值的18.8%,固定资产原值7800万元,发电量2837万千瓦时,生产原煤61万吨、原油820吨、棉布3433万米、机制纸391万吨、机床30台。全省工业企业7万多户,从业人员16万人,平均每个企业只有2.25人。可见当时陕西工业基本上处于个体手工业阶段。
陕西现代工业体系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发展壮大起来的,可以分成两个重要的时期。“一五”、“二五”时期,国家对陕西大规模投资,极大地促进了陕西工业发展。国家第一批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有24项建在陕西,同时国家还在陕安排了50个大中型工业项目。关中地区一批军工、机械、电子、煤炭、轻工等大中型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形成了西安的纺织城和电工城,使陕西成为当时全国三大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之一,七大纺织工业基地之一。“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又大量增加了在陕投资,并有一批沿海企业内迁我省。新成立了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100多家,使航天工业从无到有,电子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建成了当时亚洲最大的飞机制造厂,新建了精密机床、工磨具、电厂和煤矿等一批工矿企业。这段时期,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陕西基本建成了以能源、机械、电子、军工、冶金等重工业为主体,基础较好、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陕西工业稳步发展、不断壮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1979年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21.6%,1989年上升到34.6%,以后工业对gdp的贡献在50%以上。进入新世纪,陕西工业发展开始提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总体实力不断增强,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50亿元,是1267亿元,达到2988亿元,比增长了4倍多。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企业经济效益以更快的速度提高。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4亿元,实现利润401亿元,达到873亿元,比增长12倍多。
经过60年的发展,陕西工业逐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门类齐全、技术先进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军工总体实力全国第一,航空航天科技优势明显,企业科技力量雄厚,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原油产量全国第5位,原煤产量全国名列第4位,天然气产量全国名列第2位,包括钼、钛等在内的多项产品全国第一。航空航天设备、输变电设备、石油机械设备、重型汽车等多项装备工业全国领先。与1949年相比我省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其中发电量增长了2873倍,原油增长了30049倍,原煤增长了371倍,机床增长了515倍。
二、陕西工业具有独到的优势和发展特色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发展,陕西工业进入全面发展、不断调整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呈现出速度不断加快、效益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均取得了可喜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业经济呈现周期性增长,改革开放以后每8—10年迈上一个新台阶。
经过“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大规模的投资建设,为陕西工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陕西工业大体上经历了3个完整的增长周期,每8——10年迈上一个新台阶,呈现出低点不断抬高趋势。1981——1990年是第一个周期,平均增长10%左右,低点出现在1981年为-3.8%;1990——是第二个周期,平均增长13%左右,低点出现在1990年为2.2%;——是第三个周期,平均增长17%左右,低点出现在为9.4%。以后,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我省工业结构将会进一步得到调整和优化,经济发展将会进入一个新时期。
二是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型产业发展迅猛,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
在陕西工业发展中,增长最快的是煤炭、有色、石化行业,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在70%以上,对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在85%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