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加强作风建设经验材料
抓关键促转变——区乡加强作风建设的几点做法
去年以来,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作风建设,按照“欲修民德,先修官德”,以“官风”带“民风”为官原则,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加强考核,使干部作风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有力地促进了该乡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综合排队名列全区第一,全市第二,并由八级乡镇升为九级乡镇,财政收入超千万元,乡党委再次被中组部命名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群众对乡村干部的评价是“腿脚勤了,说话真了,办事实了”。他们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学中比,访中悟,找准自身存在的差距
干部作风是党风的重要表现,是党群、干群关系的催化剂,是事关改革开放成败的关键。因此,乡始终把作风建设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自醒、自警、自励,促进了干部作风的根本好转。近年来,他们通过学与访等方式,挖掘干部自身的差距,使每个干部在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认识自己,为转变干部作风提供了牢固的思想基础。一是“学”。他们坚持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同工作实践相结合,精心安排学习内容,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从事实践工作多年的市、区级领导干部授课,还组织干部外出参观学习,参照外地先进经验和做法,认识和改进自己作风的不足。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开展警示教育,在全乡干部中开展了一场“如何转变作风”的大讨论,和广泛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认真剖析发展班子和个人作风上的差距。二是“访”。在学教活动中,该乡全体干部沉下身子,认真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畅通渠道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一年来,他们专访农户1484户,发放意见卡1534份,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3094条。然后,比照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躬自省找不足。通过“学”与“访”,全乡干部普遍认识到: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公仆意识还不够强,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我国加入wto,工作方法的创新还够不上形势的发展变化等等。针对以上的差距和不足,乡村两级组织和全体干部都分别制定了改进措施和进一步开拓工作的思路,使全乡干部形成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为政理念和扎实工作、甘为公仆、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努力为经济发展创优环境,为群众排忧解难,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使全乡形成了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之势。
二、说真话,干实事,在实践中转变作风。
解民所难,干民所盼,帮民所需是广大农村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乡乡班子成员率先垂范,乡村两级干部都把想民、为民、爱民当作自己的天职。把解民忧、排民难、着力办好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事,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举措,为群众办了大量的好事、实事,使干部得到了锻炼,作风得到了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区政协副主席、乡党委书记马炳建在联系点赵庄村,通过听取群众意见,为该村落实了三件大事:建设高标准肉食加工小区和骨灰堂,推行村民口粮供应制。市区大庆路孙三村段年久失修,遇到雨雪天气,村民及周边市民出行极为不便,村支部从为群众排忧解难出发,联系有关部门,将这一路段整修为高标准混凝土路面;疙瘩头村投资29万元,对全村自来水管道进行了改造;卢村等五个村对村民实行口粮供应制,解除了村民生活上的后顾之忧;马村的马志才等三名特困生,在村乡两级和全体干部的资助下圆了大学梦;东滏阳特困户张立顺、张景堂身患重病,乡村两级和干部群众为他们捐赠约3万元,解决了无钱医病的问题;卢村党支部把原有的一辆轿车让给了企业,作为业务专用车,提高了企业办事效率;村、东康村着眼经济发展,将位于黄金位置的两委办公室搬迁腾出位置发展企业,同时各村还取消了村级招待费,上级来人一律到村民家中吃派饭,受到群众广泛赞誉。去年以来,广大干部共为群众整修街道米,找井8眼,修防渗管道5000米,盖校舍50间,投资300多万元,建成11个高标准骨灰堂,帮助300多户群众找到了致富门路,累计为群众办好事、实事100多件。全乡重点项目开工建设18家,总投资1.5亿元,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资1500万元,引进入园、入城项目10个,总投资5000多万元,发展苗木420亩,引进肉牛120头,干部作风的转变促进了全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富民强乡的步伐,真正使广大群众切实看到了“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建制度,强措施,常保干部作风好转。
为巩固和扩大已有的经验和成果,该乡以更健全、更完善、更规范、更有效的制度和机制,大力推进作风建设。该乡把乡村两级工作任务全部量化,分解到岗到人,以《机关干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办法》和《农村支部年度分类升级百分考核制度》为制度主体,以副乡级干部和支部书记风险抵压金制度及机关干部考勤制度为辅助的一套加强乡村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又推出了乡级领导干部包村制度和过乡、村两级“双重组织生活”制度、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