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工作经验交流
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已经多年,在不断积累各领域教育教学经验的同时,我渐渐地对幼儿数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多了一份偏爱。近几年来,我一直积极地阅读、学习各种关于幼儿数学教育方面的理论书籍,收集关于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方案,观摩多种形式的幼儿数学活动。通过自身不断地努力,我在幼儿数学教育的理论及实践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活动方案的设计与组织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在幼儿园新《纲要》试行后,结合〈〈纲要〉〉中提到的“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的数学教育要求,我发现在设计与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这一点做得还不够,老师“牵”着孩子走的痕迹还时有出现。因此,如何更好的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育因素,以孩子为本位引导他们 “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是我一直思考并努力希望解决的问题。而近期观摩到的一次大班数学活动《测量我的鞋子》给了我很大的启迪,也引发了一些思考。一、案例简介
活动开始,教师首先以提问导入“请小朋友们猜猜老师的鞋有多大?”问题激发了孩子们的活动兴趣,大家开始纷纷猜测……一分钟左右后,老师请个别孩子对自己的鞋样进行测量……几分钟过去了,孩子们虽然各有各的方法,却始终没有得到一个较准确的答案。
接着教师用描鞋样,再用画有格子的纸条对鞋样进行测量的方法,进行了一次示范,并将测量结果进行了记录。紧接着老师请孩子们测量自己的鞋码,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测量的,最后要求孩子们将自己测量的结果记录在小卡片上。任务一布置下来,孩子的兴趣就更加浓厚了,很多孩子更是迫不及待的脱下了自己脚上的鞋子,全神贯注的开始描起鞋样来。如果某个孩子在描鞋样时出现了描不好的情况,立即就有其他的孩子来帮助他们,两人一起合作相互为对方描出准确的鞋样。在自由测量的过程中,孩子们大多数都能充分的利用操作材料,如小棍、绳子、尺子等,想出不同的测量方法,只有少部分的孩子是参照老师的示范,用画有格子的纸条进行测量的。从这个活动环节,可以看出该班的孩子已经有了较好地独立思考的行为习惯。
最后老师提出建议:每个人一张记录纸不方便共同查看,能否请大家一起设计一张统计表,把记录到的所有的鞋码进行整体的统计?建议很快得到孩子们的认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孩子们无论是对统计表的设计还是对统计数据的填写形式都显得很有想法,各抒己见。虽然最后在实施过程中,孩子们做的并没有如他们说的那样精彩,可这一环节仍然是活动中的一大亮点。
整个活动步骤清晰,环环相扣,衔接得自然而又合理。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得非常的投入,对活动兴趣浓厚,同时也很好的体现出了该班孩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基本素质。
二、活动的几点启示
1、寻找幼儿感兴趣的生活经验是幼儿数学教育的依托
对于孩子来说,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建构,往往都要基于自身经验。鞋子从孩子出世就开始使用,谈论有关鞋子的问题是他们感兴趣的。在他们学会走路后,更多的女孩子会表现出喜欢妈妈的高跟鞋、男孩子则爱爸爸的大皮鞋,总喜欢穿一穿,走一走。《测量我的鞋子》正是抓住了孩子的这一年龄特征,巧妙的将这一真实的生活经验运用到了“测量”这一抽象性的“数学问题”上来。由此可见,教师对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是独具匠心的。
如何利用一个简单的提问,立即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这一点正是幼儿教育中最需要好好把握的东西。其实不光是鞋子,只要是生活中跟孩子有密切关系的东西都能很容易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他们坐的小椅子,睡的小床,吃的零食等等。这些在家长和老师看来简单的东西,在孩子们看来却有着天生的无穷乐趣,他们想知道这些东西与自己到底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如何去引导他们学习的最好的素材。
对比我们以往组织过的一些数学活动,内容的背景似乎就显得有些牵强了,如同样的测量活动,选择的测量对象往往是教室的黑板、门窗之类。虽然这表面看起来也是以生活为背景的取材,可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些黑板、门窗的尺寸大小是孩子关心的问题吗?知道它们的尺寸对孩子的生活有什么帮助?作为活动材料,门窗、黑板之类的物体是否略显大了些?孩子们拿着他们手中的小尺子、小木棍好测量吗?孩子即使当时记住了这些数字,这些数据在他们的脑海里能停留多久?我想,这些疑问应该都是值得我们好好推敲的,这类型的选材也许恰恰说明了我们并没有完全理解“孩子的生活经验”的真实含义。
2、把握孩子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策略是数学教育的重点
《测量我的鞋子》活动中,教师选择用“小棒”作为测量工具,看似不够科学、严谨,可它却相对适合孩子使用。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就好比给孩子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