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委监察局工作经验交流
讲好“三句话” 用好“三级网” 选好“三类人”
近年来,**市纪委监察局充分发挥市反腐倡廉教育中心和武当山道廉文化教育中心两个“省级廉政教育基地”的龙头作用,不断拓展市、县、乡(村)三级教育网络功能,扎实开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教育活动。截止6月底,全市三级教育网络共接待参观者100余万人次,撰写体会文章4万余篇,实现了“全天候、全覆盖、全方位”的目标,达到了“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促进了戒贪尚廉社会风尚的形成,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一、讲好“三句话”,全天候组织,让参观者声声入耳
该市制定了详细的教育计划,常年分期分批、分层分类组织参观活动,讲好“三句话”,既博古,又通今,让参观者“俯身倾耳以请”。
1.讲准“普通话”,做到赏心悦目。将中央、省反腐倡廉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原汁原味精选后制作成展板、视频和电子书系统,并运用声光电技术使其“赏心悦目”,让参观者愿意看、乐意听。讲解时,巧妙地融入和结合反腐倡廉的新形势、新要求,让参观者在享受动听悦耳的“廉政大餐”过程中,准确领会“为民务实清廉”的基本要求。同时将“纪律处分条例、廉政准则”等党纪法规,编印成图文并茂的知识图册、形象生动的漫画读本分发给党员干部作为“口袋书”。
2.讲精“地方话”,做到通俗易懂。该市于**年底率先在全省成立“反腐倡廉教育中心”,创建了融“武当山、汉江水、东风车”等地域文化元素的主题教育展,布展一万余平方米,地方文化“风味十足”。该中心每年免费接待1万余名党员干部参观学习。全市各地精耕细作,“廉风”劲吹,“廉花”齐放:丹江口市利用吕家河“汉族民歌第一村”和“伍家沟中国故事村”,郧西县围绕“七夕”民间传说,竹山县巧借女娲“抟土作人”、“炼石补天”神话传说,等等,从民间、民俗文化和远古传说中吸收廉洁、廉政元素,提炼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廉歌和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尚廉”故事传唱传播。
3.讲深“历史话”,做到深入浅出。该市借鉴和吸收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建基地、讲历史、传故事。深挖600年历史的武当山道家文化中的廉洁、廉政元素,创建了全国首个“道廉文化”教育中心,吸引130多万游客慕名到现场“听道思廉”。利用房县苏维埃政府旧址、郧县南化塘烈士陵园、竹山县施洋律师故居,等等。建造了不同类型的传统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教育,铭记党史党恩。
二、用好“三级网”,全景式覆盖,让参观者事事入脑
该市以三级教育网络为平台,打造“教育链”,做到“全覆盖”,既醒脑,又健脑,让参观者“无不额手称庆”。
1.用好“市级网”,树立品牌效应。充分发挥两个“教育中心”的龙头作用,常年不间断组织党员干部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市委书记亲率市(县)级四套班子成员实地参观学习,各单位“一把手”亲自带队参观,并带头撰写心得体会。两个“教育中心”已接待1.8万名党员干部,迎来广东、上海等10多个省市的各级纪委前来学习取经。今年该市教育中心组织108名纪工委干部开展封闭式培训,提升反腐倡廉“铁军”的“钢品质”,吸引了东风汽车公司等40多家单位20xx余名新党员、新录用公务员入党宣誓和岗位风险教育活动放到中心开展。同时,利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开辟专(版)栏,普及廉政知识,先后组织12名专家学者走近电视直播间,开展互动交流。
2.用好“县级网”,形成磁场效应。组织和指导各县(市、区)整合资源,培育了一批地域文化浓厚、行业特点鲜明的廉政教育“窗口”和基地,精心设计参观方案,常年组织党员干部学习。该市已建成县级廉政教育基地39个,市直和驻市单位不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到县市区基地参观,形成了“磁场效应”。今年以来,湖北医药学院等30多个单位组织近千名党员干部赴竹山、郧西县等廉政教育基地参观,反响很好。各地还经常性组织党员干部到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和项目等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党性锻炼,砥砺意志品质。
3.用好“乡村网”,拓展教育触角。该市采取送“廉戏”到乡镇、配“廉书”进村居、建“廉景”到园区等形式,丰富基层干群的精神文化生活。全市已建立基层廉政教育点139个,“廉政书屋”128个,配送廉政图书2万余册、廉政音像制品1000多件,这些书屋已成为基层党员干部汲取廉政知识的“快餐厅”。在园区和新农村建设中,巧妙设计和安装廉政格言、故事等内容的宣传牌,与自然景观、亮点建筑、风情人物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目前,“竹房城镇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沿线乡镇已成为基层干群学廉、悟廉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