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网络媒体时代城管形象的树立
近年来,政府对城市管理力度的加大,加深了城管执法与部分群众之间的矛盾,加上媒体的高频率曝光,使城管被打上了“暴力执法”、“恃强凌弱”的刻板烙印。在各个网站论坛,凡有关城管的新闻背后都是一边倒的负面评论和挖苦,城管的社会地位得不到公众和媒体的普遍认可。在群众同情弱者、媒体附和群众的社会环境中,在管罚分离、权责不一的体制下,在队伍不健全、管理不成熟的初期现状中,城管无疑成了众矢之的,社会上形成了群众愤恨城管无奈的尴尬局面。在这个媒体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如何提高城管应对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能力,在公众面前争取主动,改善自身形象成了目前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一、认清舆论传播特点,完善网络舆论监控。
这个时代,舆论的传播媒介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报刊电视,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媒体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互动性更强。由于网络身份的隐秘性及传播的开放性,每个人都可以充分表达意见,发泄不满。一个大众关心的议题可能使网民聚集形成非理性的具有倾向性的舆论氛围,个人反映的事件可能快速发展成公共事件。因此,作为网络舆论的热点对象,城管部门要安排专员对网络舆论进行监控,在第一时间及时报送事态发展情况,持续跟踪人们思想情绪的波动变化,多角度、多侧面掌握群众思想反应,针对舆论进行及时引导。
对于地方城管,不但要关注网络媒体新闻上的热点事件,更要关注地方微博及论坛上的帖子,及时收集舆情及引导舆情。由于网络信息传播十分迅速,一个网民反映的问题可能在短短一天内形成较广的传播范围,造成恶劣影响。因此,在处理城管问题的帖子时,最重要的是“快”,要及时发现,及时判断,及时回复。在回复时,如果网民反映的问题确实存在,要不怕亮家丑,要勇于承认,主动承担,可避免更多的误解;如果反映情况失实的,要及时纠错、公开辟谣,避免一些别有用心者断章取义,从而尽最大可能减少猜测和谣言。在回复敏感问题时,不能妄言,不能“背书”,不能一味地遏制网上的“众声喧哗”,妄想堵住所有网民的口。回帖时态度要真诚,要站在群众的角度看问题,事实陈述要客观公正有理有据,以尽量减小网民对城管对政府的不信任感。
二、公开政府工作信息,掌握舆论信息主动权。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政府部门工作信息公开不但是尊重人民群众知情权的要求,也是在网络媒体面前化被动为主动的重要途径。城管部门往往比网民掌握了更加全面并且专业的城市管理的信息,这使城管在这个方面更具有影响力和权威性,所以要更好地利用这个优势,公开专业信息,把执法过程置于媒体及公众的监督下,让广大网民更好的了解城管工作,充分发挥城管“主场优势”。许多误解是由于不了解,减少群众对城管队伍的误解,这有利于网民能够更加理性、中肯、真实地表达意见。
城管部门是近年来在改革中诞生的新队伍,并且其执法范围在不断地扩大中。但是在城管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初期,人民群众显然对城管的权利范围及工作职责不是很了解,对突然加大的执法力度不知所措,对城管执法的合法合理性有所质疑,这也是群众对城管的执法行为有所误解甚至反感的原因。因此,要掌握舆论的引导权,必须城管加大工作透明度,加大宣传力度,使城管工作更为人民所熟。要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除了要建设好部门网站,还要在地方主要论坛及微博上做好宣传,加强与网民的互动,实时主动发布城管工作动态,认真倾听和解答网民对城管工作的疑惑,一些重要决策和事关民生的重大举措,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民意征集。在如今的“媒介化社会”中,只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争取政府话语权,掌握舆论主动权,才能提高城管在公众媒体上的公信力。
三、培养队员媒介素养,树立良好公众形象。
今日的城管已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城管队员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媒体及群众的监督,因此提升城管队员的媒介素养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在日常工作中,并不是每位基层队员都需要直接面对媒体,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媒介素养,其实在如今的社会中,媒体无处不在,一个人就是一支麦克风。20xx年由两名普通城管队员创作的《城管之歌》在网上热传,用RAP说唱的曲风唱出了城管队员的渴望被理解的心情和无奈。网友们在称赞城管队员“有才”、“给力”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城管工作的理解。这样的表达之所以没有遭到一边倒的吐槽,而是得到了网民的认同,是因为比起官方的发言显得更加亲民和真诚。可见,基层执法队员的媒介意识在整个城管队伍形象的树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基层执法队员,除了要了解网络媒体,善于同媒体及网民打交道,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在媒体监督的常态下工作,要在日常执法过程中时刻严谨态度,注意形象,避免刹那间的失当行为被捕捉放大造成恶劣影响。在面对媒体网络时,坚持“真诚第一、技巧第二”,要讲实话,做实事。在公众面前,每位执法队员文明的执法形象,认真亲民的服务态度才是打击各种误解的最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