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路门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第2页
路居民及有关单位的很多利益。居民户口簿、身份证、驾驶证、房产证、企业事业单位的登记证件、组织机构代码、许可证、商标证、广告资料、信纸、信封等等上面的地址也都要更改,这些烦琐而庞杂的工作无疑将耗费大量的资源。另外,企业地址的变动,还会给企业造成一些无形的损失。2、路牌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是由于工程施工、占道经营、树木生长等原因造成。二是放置路牌位置不正确。三是道路或其他工程施工后,没能及时将路牌重新设置。四是人为破坏或自然损毁之后,维修不及时。
三、思考解决路、门牌问题的方案
有消息说深圳已经“废”了门牌号,没有人再专门来管理门牌,甚至撤消了门牌管理办,原因是90%的人认路已经习惯了用标志建筑:说门牌常常是问十个人九个不知,而问“某电影院南100米”、“某大酒店附近”,或许能得到答案;广告也是如此,“购买***请到火车**大厦东侧100米处**店购买”……门牌指向性越来越小。其实因为门牌问题,邮件无法投递的数量特别多。市民靠门牌号认路的只是少数,与门牌号打交道最多的是那些投递信件、报刊、包裹的配送人员。而除了邮件之外,急救、消防、110车辆等往往被小门牌“挡道”。有地名研究专家这样告诉记者,目前,门牌作用依然还很突出,毕竟给人们提供了方便的认知标志,尤其是在通邮等很多方面的作用依然不可替代,“仅靠某大厦东100米来判断方位是不方便的,这说明城市功能是不完备的,这只是城市的不得已之举。”城市建设发展太快,旧有的管理方式必然造成了门牌管理的混乱,因此需要合理规划,更需要与国际接轨。城市发展越来越快,新的建筑不断涌现,原有门牌的顺序号时常被打断,使得政府部门不得不缩短编码周期,导致门牌稳定性差,甚至出现重号现象,形成了恶性循环。
案例一:区地名办工作人员、戚家山街道青峙社区相关人员了解到青峙工业区路牌混乱的情况后首先来到工业区内,勘察了园区内各个道路,发现确实存在路名牌混乱现象,给园区内的企业造成了诸多不便。随后,一行人来到青峙社区服务中心研讨整治方案。研讨会上,对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一详列,逐个解决。初步取得成效。会后,对存在争议性的道路归属问题,区地名办工作人员积极查阅档案资料,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案,对未命名道路及时命名,同时社区负责人及时与企业领导沟通,做好解释说服及善后工作。这样又经多次实地勘察,标记。整治完毕的工业园区内道路共设立杆式路牌24块,涉及9条道路,大大方便了到这里办事的企业及居民。
案例二:新碶街道芙蓉社区内闽江路、淮河路路段,门牌号码顺序颠倒或是自行编号,区地名办和新碶街道芙蓉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多次实地勘察,编制了表格,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制定工作方案,按照尽量少改动的原则重新编制了门牌。
为进一步加强路门牌管理,积极创造和谐、整洁、美观的城市环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进一步加强地名、路名规划工作。相关部门加强协作,区政府及时统筹,要尽快解决因历史遗留原因造成道路重名、未正式命名等问题,明确具体的命名操作程序和办法,做到地名、路名管理及时和科学规范,改变先建设后命名以及自行命名的现象。对门牌、路牌查漏补缺、及时规划统筹并明确建设和管理方案。
2.开展路、门牌问题的摸查和整治。结合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强路、门牌问题的摸查工作,对存在的问题,从使用者的角度加以研究,及时改进。制订路、门牌设置标准,规范路、门牌的设置。
3.建立巡查通报机制。路、门牌管理的相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巡查制度,分区、分片、责任到人,进一步完善相关通报机制。
4.建立收集问题的渠道。在相关部门的网站设立收集路、门牌问题的渠道并广而告之,以便能够广泛地收集市民、驾驶员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改进管理。同时加强与邮政、快递等单位的联系,以收集门牌、路牌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5.建立和完善门牌路牌管理信息系统。尽快建立全区的地名信息、门牌编列信息的地名信息系统,做到地名信息、门牌信息的快速查询、动态管理,及时准确地为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统一、齐备、准确的地名信息、门牌信息,提高地名门牌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地名门牌信息的利用率,更好地为经济建设、社会交往和人民群众生活服务。
地名标志是广泛使用的社会公共文化产品。经济越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越高,交流交往范围越广,对地名标志公共服务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越来越广泛,地名标志的重要性也就越突出。
四、对地名管理存在的问题的思考
城市门牌治理难,难在城市门牌的治理是个系统工程。在1982年门牌全面清理整顿和设置时,北仑门牌设置相对简单。然而现在,既有邻街线状的门牌、幢牌,又有小区的块状门牌,再有高楼大厦的室户牌,门牌设置呈立体化,设置范围成倍增大,门牌整顿和设置越来越复杂。这是需要极大的人力、物力来做支撑的,因此有人认为“不值得”。 门牌之所以混乱,体制弊端更是深层次的原因。小小门牌,“婆婆”不少,各部门之间因为缺乏协调,或者存在利益冲突等原因,各自为战,职能交叉,门牌管理陷入“多头管理”中无法自拔。门牌整顿和设置涉及身份证、工商和税务登记证、房产证、土地证、代码证、户籍等的变更,因此需要多部门配合。、门牌最早规范管理是在1977年,有专门的地名委员会,隶属于城乡建设部,并于1986年出台了地名管理条例,1987划归民政部,1993年地名委员会撤销,由民政部主管,公安、工商、税务、城建、规划等部门分别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名标牌 城乡(摘要)》,上面明确地对每块门牌的规格、大小、颜色乃至反光膜反射系数值、耐腐蚀强度等作了明确要求,但是却没有相应的监督制度。我国目前使用的门牌管理标准是1999年制定的,解决门牌管理的条块分割等问题,需要的是齐抓共管,形成全国性的门牌综合管理协调机制,以促进门牌号的规范化管理。
国外也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美国首都华盛顿与北京,城市格局十分相像,四四方方,少有斜街。东西走向的街道,均称某某大道(即××Avenue,如白宫边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道),所有南北走向的街道均按阿拉伯数字排列称××号街,并以中轴线为界,区分西××号街与东××街两大部分(如10 street E或10street W.)走到每一个十字路口,会发现在四个街角上都树立有路标,上面是相互间成直角的两块长方形板条,标明“大道”与“街”的名称,行人无论处在什么角度,总能至少看清其中的一个名称,从而立刻判明东西南北的方向。在街名下面,还标有一个阿拉伯数字,如“50”,这时表明你沿标牌所指方面走过去,所遇到的第一个门牌号码就是50号。还有更详细的,如“50-100”,它表示你在此街区(英文为block,即位于两头路口中间的一片区域)内所遇到的门牌号码第一个将是50号,遇到的最后一个门牌号码将是100号。行人要是找30号,则知道在此街区内就可到达,要是找110号,则可推测再过一个路口走入下一街区,即可找到。这样的一套方位识别系统,相对简捷方便公众。“他山之石和友邻之玉,或许可以攻克城市门牌管理中存在的难题。”
今后区地名办将以新建道路、新命名道路为重点,按照“优先更换”的原则,进行全面编划,赋予新的门楼牌号码;对道路、街、巷、居民区部分拆建改造的原门楼牌缺、损等情况,按“查漏补缺”原则进行增补编划,保留或增加门楼牌号码;对正在建设中的居民小区主动与开发建设单位联系,核准地名,提前介入,预留编划门楼牌号码。针对道路交叉地带门楼牌号不明显的问题,在道路交叉点、起止点等地段,适当增加街、路、巷牌的设置,以便于群众区分。对影响门牌号建筑物拆除问题,因涉及政策法规的修改完善,及时把群众的建议反馈相关单位,积极配合搞好调研,为实现门楼牌的齐抓共管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