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工作经验交流
实施三个对接 促进互动发展
小城镇建设是国家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围绕小城镇建设发展工业园区又是加快城镇化进程、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二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我镇是修水的东大门,全镇人口3.2万人,其中集镇人口近1万人,被列入省级重点建制镇和全市14个重点示范镇之一。近几年来,我镇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强工兴城”的发展战略和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相向发展的要求,依托县工业园太阳升项目区建设的优势,结合本镇的区域和产业特点,全力实施城镇河东新区、太阳升工业项目区、蚕桑产业示范区三区联动,推动城镇与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对接、产业项目对接、服务配套对接,加快城镇和工业园区的自然融合,促进城镇和工业园区的互动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近两年,太阳升镇三区联动总投资达到5亿元,城镇面积增加2平方公里,工业园区扩展20xx亩,实现了固定资产投资、新增项目资金、财税收入连续两年翻番的历史性突破,镇党委被评为全县年度综合先进单位和全县“强工兴城”突击队。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启示:
一、实施基础设施对接,不断增强城镇与园区互动发展的承载能力
基础设施是城镇和工业园区互动发展的先行条件。我镇按照城镇承载工业化、工业催生城镇化的发展思路,积极实施基础设施对接,提高城镇和园区互动发展承载能力。
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自然融合。规划是地域经济发展的蓝图,也是城镇和园区互动发展的前提。我镇突破原有城镇发展模式,积极融入县域产业规划,把太阳升镇纳入县工业项目区总体规划,注重城镇和太阳升工业项目区的衔接,着力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构架。在基础设施布局上,注重“一河两岸”新老城区的衔接、集镇与工业园区的衔接、集镇街道与工业园区主干道的衔接。开发河东新区,一河两岸东西呼应;联接工业园区,集镇园区南北相向发展。
二是拉开框架,拓展空间,推动规模发展。我镇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和产业带动的发展途径,按照城镇和园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规划要求,拉开城镇框架。在辖区范围内不断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工业园区向城镇相向发展,不断拉开城镇的空间框架;在用地规划上充分考虑工业园发展要求,为工业项目发展留足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区域经济规模效应。近两年来,我镇启动河东新区,征地1000多亩,拉开近2平方公里集镇架构,满足集镇5万人规模需要。同时,配合县工业园完成了征地20xx亩、拆迁150户的任务。为园区达到10平方公里的规模打下了基础
三是建设路网,接通水电,提升承载能力。随着城镇和园区的互动发展,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人口增多、项目入园、产业聚集。基础设施特别是路、电、水等承载能力是满足城镇和园区互动发展的基本保障,近两年,我镇举全镇之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了全长7.18公里的滨河大道、黎明南路、梅园路、东风路等主干道和全长800米防洪景观河堤工程,拉开了河东新区“六纵四横”的路网框架,完善了水、电、通讯等配套工程,园区的承载能力大大提升。
二、实施产业项目对接,不断增强城镇与园区互动发展的产业后劲
城镇和园区的互动发展,必须有项目来推动,有产业来支撑。只有建立“城镇﹢园区+项目”的产业发展模式,才能实现城镇与园区的发展互动。我镇坚持以太阳升工业项目区为平台,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推力,以产业聚集为导向,实施产业项目对接,努力形成太阳升工业增长极,增强城镇与园区互动发展的产业后劲。
一是借力园区平台,培育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太阳升工业项目区是县工业发展主战场的优势,全面做好太阳升项目区内涉及我镇辖区范围内的工业企业用地服务,借力太阳升工业项目区平台,培育新兴产业园。在园区建立了缝纫机产业园,形成缝纫机及其配件的产业聚群。重点培育了微电机、缝纫机、国鸿养殖、鑫源建材等企业,增强了园区工业的发展后劲。
二是推行产业招商,推进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园区的优势,着力引进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项目,起到“引进一个,带动一片”的效应。优化招商服务,健全项目跟踪服务,形成“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近两年引进缝纫机产业园等项目8个,项目资金达到3个亿。
三是利用资源优势,壮大支柱产业。我镇是江南蚕桑大镇,全镇有蚕桑面积1万亩,蚕桑是我镇的支柱产业。我们积极引入园区的修水逸家蚕业公司在太阳升建立公司加农户加蚕桑基地的模式,引进蚕茧收烘公司,形成桑、蚕、茧、丝产业链,使支柱产业得到壮大发展。充分利用水电资源,引进投资1.5亿元的三都水电站项目。利用劳动力资源,引进了制鞋、服装、建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优化了工业结构。
三、实施服务配套对接,不断增强城镇与园区互动发展的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