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妇女转移就业对策研究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尤其是园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吴兴区生产力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被征地农村劳动力数量出现大幅增长。解决好他们的再就业问题事关城市化进程的稳妥推进和城乡协调发展的稳定大局。尤其是面广量大、转移就业难度相对偏大的农村妇女,迫切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一、我区农村妇女转移就业的特点
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我们了解到,当前我区农村妇女转移就业呈现以下特点:
1.就近性。从转移就业的地点来看,大多数妇女坚持“就近就便”原则,一般选择在本区、本乡(镇)、本村务工,不离开家庭,不在外居住,离土不离乡,呈现出以就近转移为主,异地转移为辅的特点。
2.兼职性。由于受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多数妇女特别是已婚妇女在外出打工的同时还要承担家庭的大部分家务,部分妇女在工作之余还要从事家庭承包土地上的农活。打工兼顾家务、务工兼种地是我区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一个突出特点。
3.自发性。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和中介组织在宣传就业信息、加强技能培训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当前我区农村妇女就业的渠道看,无论是流入城市打工,流向本地私营企业,还是从事服务等行业,转移就业仍以传统的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多数农村妇女的转移就业仍然属于自发转移。
二、我区农村妇女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家庭观念和较重的家务负担,制约了农村妇女转移就业的空间和时间。调查显示,多数农村妇女依然存在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认为挣钱养家是男人的事,照顾家庭、赡老扶幼是自己的本份,不想外出,缺乏转移就业的内在动力。同时,农村妇女家务繁重是影响外出就业的客观原因,在不愿外出务工的妇女中,50%以上是因为要承担照顾老人、照顾孩子、操持家务的责任,家务负担较重。因此,在寻找就业机会时,多数会倾向于离家距离近,工作时间短,工作压力小的轻便型工作,这极大地制约了就业的空间和时间。
2.较低的文化水平和匮乏的劳动技能,制约了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层次和领域。虽然,我区农村妇女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妇女培训力度也在加强,在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举办的技能培训中,女性所占比例已经达到53.65%。但农村妇女文化水平和从业技能仍然整体偏低,尤其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能很好地满足用工单位的需求,极大地限制了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层次和领域。
3.单一的信息渠道和滞后的就业服务,制约了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数量和质量。近年来,我区在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鼓励政策,劳动、农业、财政等相关职能部门也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各级妇联更是广泛开辟渠道,积极为农村妇女就业牵线搭桥。但调查显示,农村妇女通过政府部门了解企业招工信息和成功就业的数量依然不多。同时,作为容纳农村妇女劳动力主渠道的部分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整体经济实力不足,法制意识较弱,在女职工劳动保护上存在不少不规范行为,如:没有严格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在业女性多为临时工、季节工、钟点工;只缴纳部分或不缴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等等。
三、我区农村妇女转移就业的对策建议
1.强化“四方联动”的教育引导,提高农村妇女的竞争能力。一是强化主体意识促转变观念。要使农村妇女走上转移就业之路,最重要的是转变传统观念,强化主体意识。党委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传媒,向农村妇女宣传党和政府有关促进妇女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方面的政策规定,宣传优秀妇女就业创业的先进事迹,营造“外出务工光荣、创业致富优秀”的浓厚氛围,消除农村妇女“男主外、女主内”的陈旧观念,树立敢于拼博、敢于创业的新观念,走出家门,认识世界,发展自我。二是强化继续教育提文化素养。目前,农村产业结构迈开了升级和调整的步伐,高新技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对整体素质偏低的农村妇女就业创业势必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妇女的继续教育力度。教育等有关部门要把农村妇女的文化教育、学历教育等纳入国民教育计划之内,根据农村需要和实际情况,优先考虑教育经费,合理设置教学课程,科学安排教学内容,逐步扫除文盲和半文盲,不断提高农村妇女的科学文化水平。三是强化按需培训增劳动技能。每年,我区科协、妇联、农业、劳动等部门依托企业、职业技校、农村远程教育网,开办了各类妇女就业培训班。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分流变动,各部门要在现有培训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市场需求和农村妇女特点,多渠道、多形式、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如:对就近打工和新迁居住地的妇女,着重培训服务技能;对外出务工的妇女,要根据意向岗位,集中定向培训劳动技能;对农村中年女劳力,要培训种植养殖适用技术和市场经营能力等,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新机制。四是强化规划指导助创业梦想。近年来,我区逐渐涌现出胡琴娣、胡文娥等一大批农村妇女创业带头人,支持妇女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农村妇女创业热情更加高涨。劳动、妇联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妇女创业指导,广泛搜集和认真筛选出一批适合妇女创业的项目,联系创业导师提供项目推荐、风险评估、技术指导等服务。要发挥牵线搭桥作用,组织女企业家、女经营管理者,为农村妇女传授创业经验,分享创业历程、共谋创业之路。
2.依托“四业并举”的发展优势,拓展农村妇女的就业空间。一是发展工业企业吸纳一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实现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阵地。各乡镇、各部门要积极扶持本地主导产业,及时沟通联系有关劳动用工情况,在女性用工需求量大的企业建立再就业扶持基地,给予一定扶持补助措施,不断增强企业吸纳农村妇女劳动力的能力。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吸引发展前景好、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企业,促进本区域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双赢”。二是发展现代农业依附一批。要鼓励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型的生产经营模式,由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指导和农业原料,由农户自主生产,向企业提供产品成果,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要扶持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依托农业园区、农业基地,招募本地农村妇女劳动力为园区、基地员工,解决本地妇女就业。要引导农村妇女参与产业化经营,组建农业协会、女经纪人联谊会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生态农业、订单农业,培养壮大一批妇女营销和经纪人队伍。三是发展第三产业转移一批。城镇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中地。它的发展有利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有利于加速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要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大力发展餐饮娱乐、家政服务、旅游休闲等第三产业,扩大农村妇女的就业空间。同时,充分运用我区地处中心城区,农村离市区距离近的有利优势,鼓励妇女走出农村,在中心城区从事第三产业,实现就业增收。四是发展家庭特色产业帮扶一批。家庭特色产业有着投资少、风险小、成本低、易操作、适合城乡妇女在家门口就业的特点。要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帮扶等举措,鼓励会管理、懂经营的农村妇女发展巾帼农家乐,在实现增收致富的同时,吸收本地农村妇女就业。要采取“企业+分包商(经纪人)+农户”的模式,大力扶持来料加工业,在各个环节做好对接工作,发挥牵线搭桥作用,着力克服来料业务货源不稳定、销售渠道不畅等困难,帮助农村富余女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
3.健全“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妇女的就业步伐。一是健全教育培训体系。目前,劳动力市场已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企业对劳动力的专业技能要求逐步提高。因此,加大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力度,成为劳务输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建立以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各职业学校为重点,以农广校、农函大和乡镇文化站、科技培训中心为依托,社会民办培训机构和村级合作组织为补充的培训体系,大力发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提高农村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二是健全就业推介体系。劳动保障等职能部门和妇联组织要充分发挥工作优势,详细了解各村妇女劳动力具体分布情况、就业状况、就业意愿等,主动联系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引导本地劳 务中介组织共同构筑劳务供需信息平台,以多种形式向农村妇女发布劳务信息,提供就业机会。重视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招聘大会,推荐农村女大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锻炼,优先保障女大学生就业,加快转移步伐。三是健全创业支持体系。当前,区妇联和吴兴农村合作银行已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巾帼创业创新贷款”工作的通知》(吴妇通〔2013〕6号),各级妇联和银行要认真向妇女群众宣传“巾帼创业创新贷款”政策,帮助她们掌握贷款的准入条件和程序,最大限度地享受政策带来的实惠。要建立绿色通道,在确保法律要素齐全和规范操作的前提下,坚持便民利民的原则,尽量简化贷款手续,提高贷款审查效率,缩短贷款审批时间,努力为农村妇女创业提供服务和支持。四是健全维权保障体系。维护农村妇女在就业中的合法权益是保证妇女正常工作的需要。法律、工商、劳动、妇联等部门要深入工业园区和用人单位进行《劳动合同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要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大力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规范用人单位用工行为,保障女职工劳动权益。要加大劳动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为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健康安全的环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