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周边餐饮安全现状与整治思路
关键词:学校周边餐饮安全、现状与整治思路
学校周边餐饮店、流动食品摊等餐饮服务关系着就餐学生的身体健康,其经营的安全、卫生状况牵动着学生家长、学校教师的心。国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教育、工商、环保等非常重视,三令五申整治整改。经过整改再整改后的学校周边餐饮店、流动食品摊现状如何?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呢?笔者根据几年来从事学校食堂及学校周边餐饮服务监督工作之所得,以及走访其他市县学校周边餐饮服务之所见,来概括学校周边餐饮服务的现状,探讨其整治思路,以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保障就餐学生的饮食安全。
一、现状
“学校周边饮食安全状况令人担忧”这就是现状。表现在:
(一)经营场所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布局不合理——粗加工与烹调混搭一起,容易造成交叉污染;无专用的荤素切配案板及加工工具、无清洗消毒专用水池(什么东西都在一个池或桶或盆内进行洗刷);无光洁操作平台及抽油烟机,甚至无固定灶台,仅一两个炉子搬进搬出;地面污黑不洁、油污满地及墙裙未贴易以清洗的瓷砖等材料;无防蝇防鼠防尘设施,甚至在简易的车棚式里操作。
(二)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低。经营这些饮食摊点的大多为农民、下岗工人等低收入弱势群体,他们文化水平较低,有的甚至不识字,未经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和预防性疾病健康检查;对监管人员他们是“你来我躲、你走我回”的策略,回避监督检查。大部分经营者以“我孩子在这中学读书,还几个月就毕业了,厨房没钱装修,让我开几个月就算了”、“不让我开,你给工资吗?”等各种说辞加以对抗。这些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及食品安全认识较为淡薄。
(三)食品采购混乱。这些经营者食品采购无台账登记、不索证索票、不固定摊点采购,哪里便宜哪里买,甚至购买一些发芽发青的土豆、坏死的鱼及水产品以及未经检疫的畜禽肉等。
(四)食品加工不规范。经营者根据就餐学生口味重的不良习惯,不按规程操作,不考虑食品的营养与卫生,滥用调味品甚至添加剂;无凉茶间设施条件的却加工制作凉菜、小菜、凉拌米粉;无剩余过餐的食物贮存设施而加入混入第二餐再食用,诸多情形,不为鲜见。
(五)就餐群体无防范意识。大多数就餐学生思想单纯,食品安全防范意识较差,老师、家长平常又没有特意的指导,学生对食品安全隐患没有足够的认识。
二、整治思路
齐抓共管、帮扶结合、强化示范培训、宣传指导。
(一)餐饮服务监管部门(食安办、食药监、工商、环保、城管等)与教育、公安、新闻媒体、居委会成立“学校周边食品安全整治领导小组”,定期对学校周边餐饮店、流动食品摊贩进行专项治理,并在媒体及时通报曝光,分路划段责任到单位或具体到人。药监、环保部门负责对每一家店面的改造进行技术指导,并严格验收,确保每一家店面布局合理。
(二)帮扶结合建立示范店。对于下岗人员再就业开办的餐饮店,政府及店主应支持其店内设施的改造,给予资金投入,妥善安置就业岗位;在每所学校周边,建立一、两家示范餐饮店,召集学校周边餐饮店开现场会,进行现场培训、现场指导;加强媒体宣传;对投入资金较大、改造较好的餐饮店,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和奖励。
(三)加强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在学生中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其食品鉴赏能力,自觉防范食品安全隐患。
(四)对个别拒不改造、隐患较大的学校周边餐饮店,相关执法部门应按法律法规强制执行。
学校周边餐饮服务是学校食堂的补充和完善,只有营造良好的学校周边餐饮环境,才能有效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相关监管单位应多一份责任与耐心,社会才会更加稳定、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