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常委会审议经验交流材料
举行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和重大事项,是地方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发言的质量如何,不仅直接反映出其自身的素质能力,而且直接影响到常委会工作的整体水平。提高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发言的质量和水平,是县级人大常委会加强履职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环节。根据多年来人大工作实践,笔者认为,提高县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发言的质量和水平,关键是要切实解决“四不”问题。
一要解决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常委会会议上对“一府两院”工作进行审议,提出意见建议,代表的是人大常委会、人民代表大会乃至广大人民群众,应该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找准工作定位,力建科学发展之言,勤献改善民生之策,恪尽为民代言之责。落实这个要求,县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发言时要注意避免以下三种不良倾向:一是对自身角色定位不准确,不能胸怀大局,客观公正地对待“一府两院”工作,审议发言以个人的情感、好恶、利益为出发点,符合个人意愿的就高唱赞歌、回避问题,不符合个人意愿的就冷言以对、苛刻批评;二是对政府及其部门职能定位不准确,谈工作中的问题将政府和部门对立起来,把责任全部归结为政府重视支持不够上,热衷于替部门要钱、要编制、要政策;三是对审议工作定位不准确,不能从统揽全局、统筹兼顾的高度来分析问题、把握工作,习惯在无关大局的枝节问题上纠缠不休、钻“牛角尖”。
二要解决准备不充分的问题。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一府两院”工作,看问题,提建议,如果不高一筹,不深一层,就会影响常委会的监督效果,削弱常委会的监督权威。要按照“把情况弄清,把问题找准,参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的要求,认真搞好会前针对性学习、调研等准备工作,系统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审议议题,努力拓展审议发言的深度和精度。当前,县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升建言献策的水平和层次,要注重改进以下几个方面不足:一是会前不做充分准备,仓促上阵,被动应付,要么审议任何工作都用一个老套路,都是千篇一律的几句话,毫无针对性;要么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见解。二是会前针对性学习不够,对国家有关政策精神领会不到位,对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把握不准确,审议发言想当然,随意不严谨,甚至还讲外行话。三是会前调研简单化、粗浅化,满足于听取汇报、看材料、在部门领导层开开座谈会,不注重深入一线与基层干群直接交流,掌握情况不全面,了解问题不充分,审议发言带有片面性和狭隘性。
三要解决思考不深入的问题。县级人大常委会会议的会期一般较短,常委会组成人员在会上审议发言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二十分钟,这就要求县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必须对会前调研掌握的大量一手资料和信息,认真分析,深入思考,抓住本质,找准规律,形成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的发言提纲,有条件的最好形成简明扼要的书面发言稿。这样既能充分表达个人的审议意见,又能切实保证其他同志的审议发言时间,从而有效提高整个常委会的审议效率和质量,同时还便于常委会工作机构充分准确地将审议发言吸纳整理成“审议意见书”,有效上升为常委会的集体决策。实践中,如果不重视这一点,审议发言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是临时动议,信口开河,想到哪里讲到哪里,扣不住议题,抓不住重点,漫无边际,离题跑题;二是思路不清,条理不顺,逻辑混乱,重复罗嗦,形不成集中鲜明的观点,别人听了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三是分析思考问题,不求深入,浅尝辄止,看不清问题实质,抓不住主要矛盾,讲问题与不足蜻蜓点水,切不中要害;提意见和建议大而空洞,号召性话语多,原则要求多,深刻具体、可操作性的措施和办法少,推动不了工作。
四要解决眼光不长远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战略决策和部署,我国改革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艰巨。面对新形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胸怀大局,着眼长远,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努力与“一府两院”同向开展工作,合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县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发言要增强前瞻意识,树立战略眼光,坚决克服以下种种目光短浅的现象:一是片面理解法律,机械执行政策,动不动就搬条条框框来向“一府两院”施压,不善于用发展的眼光、改革的精神来分析问题、谋划工作;二是不能充分认识改革创新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必然会带来一些问题,对政府的改革行为求全责备,抵触非议,不理解支持,不合力推动;三是想问题、提建议急功近利,提出的意见希望“一府两院”马上就落实,不理解“一府两院”解决问题、改进工作需要一个过程,结果操之过急,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