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验交流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按照中央和省市部署,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神聚力、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来抓,着力在知行合一、创新载体上下功夫,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
一、深入推进“五个融入”,增强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认知认同是践行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坚持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深入推进“五个融入”,使“三个倡导”24字核心价值入脑入心,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认同。融入党员学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干部教育、党校培训的范畴,教育党员干部增强党性、改进作风,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武装头脑、养成实践上率先垂范。融入学校教育,坚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进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植入到校园环境和学生课外活动,贯穿于学校管理和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实现了所有学校、教师和受教育者全覆盖。融入家庭生活,开展了老人宣扬家风、父母示范家风、子女继承竞比家风等活动,以家风家训提升“小家”文明,以邻里守望构筑“大家”风尚,使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在千家万户口口相传、人人接力。融入社会治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依法治县、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践中,落实到执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各个方面,持续开展了工程建设环境、惠民政策落实、“八大行风”治理等专项整治活动,努力在创新社会治理、维护公平正义中鲜明彰显社会主流价值,增强广大群众对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融入全民创业,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全民创业,出台了《推进全民创业的决定》,鼓励干部群众爱岗敬业、创先争优,县财政每年拿出过千万元奖励扶持招商先进人物、高考优秀学生、优秀教师和班主任、优秀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等创业人员,营造了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群众创家业、学生创学业的浓厚氛围。
二、大力弘扬优秀文化,引领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文化基因、精神纽带、价值源泉。我们坚持以文载道、以文化人,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弘扬女娲精神,广泛开展文化活动,着力推进精品文艺创作,用优秀文化涵养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广大群众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一是大力弘扬女娲精神。**女娲文化历史悠久,女娲补天和抟土造人的传说在此有着丰厚的民俗留存和文物佐证。我们依托长期以来群众对女娲文化的广泛认同,挖掘提炼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天人合一、宽厚博大的“女娲精神”,并先后建成了女娲文化广场和堤路景观、女娲祭祀大殿,成立了女娲民俗文化协会,对**民间故事传说、谚语、歇后语、民俗文化等进行搜集整理,出版女娲民间文学系列丛书和女娲故事连环画,创作女娲民歌130余首,使女娲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用女娲精神激励人们热爱生命、崇德向善,不畏艰难、进取奉献,追求美好幸福生活。二是广泛开展文化活动。坚持把“我们的节日”作为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抓手,广泛开展以《三字经》、《弟子规》、仁义礼智信等为内容的经典诵读、文化讲堂活动,积极开展“践行我们的中国梦”、“图说我们的价值观”、“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践行核心价值观我先行”等系列活动,县上累计投资8000余万元,建立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59个,编排了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9台文化大戏,深入各镇、中心村巡回演出,使人们在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三是着力推进精品文艺创作。坚持在文艺创作中塑造典型形象、传播主流价值,用文艺作品占领群众思想阵地、引领社会文明风尚。近年来,先后组建了各类文艺协会15个,吸纳各界文艺人才1600余名,组织编成了20万字的《**弦子腔音乐集成》,2011年,**弦子腔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先后创作了《廖乾五故事》、《**味道》、《山水宝典天书峡》等系列丛书,创办了《**文学》、“微**”微信公众平台,充分展示**人民改革发展实践,弘扬真善美的价值取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应当肯定和赞扬,什么必须反对和否定,达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目的。
三、实施“德在**”工程,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道德是民族素质的重要体现,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纽带,是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们坚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加强道德建设紧密结合,通过大力实施“德在**”工程,以道德讲堂培育人,以身边好人引导人,以公益广告感染人,努力推动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道德信念,外化为行为习惯。一是以道德讲堂培育人。把核心价值观融入道德讲堂各环节中,以“乐山亲水新家园,尚德兼容**人”为主题,广泛开展“在机关企业讲奉献、讲诚信,在家庭学校讲文明、讲友善,在农村社区讲孝道、讲和谐”的道德讲堂活动,营造“学道德、讲道德、有道德”的浓厚氛围。止目前,全县共建有各类道德讲堂82个,累计开展讲堂活动百余场次,受益人数2万余人。我县道德讲堂经验登上了《新华社内参》,并得到了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二是以身边好人引导人。以“践行核心价值观、打造好人”为主题,广泛开展五好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组织了**首届道德之星评选活动,全县现有省市县三级道德模范22人,最美安康人、安康好人11人,各级劳模69人,幸福老人、十大孝子39人,十星级文明户5700余户,先后涌现了全国公益之星吴祥义、身残志坚圆梦女孩杨佩、省级道德模范樊文来、残奥冠军吴琦等先进典型。县上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把身边好人请进机关、请进课堂,把他们的事迹写成故事、编成剧本、搬上舞台,通过“身边的人讲述自己的事、身边的事感染身边的人”诠释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引导人们见贤思齐。三是以公益广告感染人。充分利用文化广场、公交站牌、商场宾馆、建筑围挡、旅游景区等载体,大力开展以弘扬“四德”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宣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近市民身边、融入市民生活,集聚和传递“街头正能量”。目前,全县新设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宣传设施500余处,龙头村开辟了孝德文化一条街,高原社区打造了道德主题广场,莲花台社区设置了核心价值观手绘墙,锦屏社区建设了传统文化广场,公共场所、交通要道、景区景点等重点区域公益宣传实现了全覆盖,人们逐渐把“三个倡导”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落实在了行动中。
四、加快建设美丽乡村,营造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环境。我们坚持“人改造环境,环境改造人”的发展理念,自2003年开始便在全国率先启动新农村建设,2011年提出建设中国最美乡村, **年在首届“中国最美乡村”评选推介活动中,**仅次江西婺源跻身“中国十佳最美乡村”,成为陕西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近年来,我们在进一步提升“外在美”的同时,着力塑造“内在美”,通过倾力打造自然风貌之美、生活殷实之美、乡风和谐之美,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良好环境,努力推动“最美”由“风景”转化为“风尚”。一是着力打造自然风貌之美。依托优美的自然风貌,在保留农村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创新并推广“陕南徽派民居”建筑风格,全县累计筹措资金4.6亿元,建成徽派民居示范村98个,占全县总村数的60.1%,**已成全国规模最大、面积最大的徽派民居群,“碧水蓝天马头墙,翠竹绿树映农庄”的美景已成为**美丽乡村的一张特色名片。从今年开始,县财政每年又预算1100万元,以点带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努力实现布局优化、卫生洁化、民居靓化、庭院绿化、环境美化目标,使人们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养成文明卫生习惯。二是着力打造生活殷实之美。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立足资源优势,持之以恒地实施“茶饮产业一业率先突破”,坚定不移地推动新型工业发展,不遗余力地发展生态旅游,经过持续努力,全县茶饮产业基地面积达到20万亩,“**绞股蓝”取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认证、获得国家驰名商标,“**女娲茶”成为陕西名牌产品;2019年至**年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工业增速最快前十县;以天书峡、长安、女娲山三大核心景区为中心的秦巴风情游、人文景观游、茶乡风光游三条旅游线路初步形成。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且持续增加了农民收入,**年达到7165元。通过勤劳致富最终实现精神富有,成为人们的美好目标和自觉行动。三是着力打造乡风和谐之美。坚持以倡树文明生活方式、淳朴文明乡风为重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农民日常生活,逐步形成乡亲和睦、乡邻和谐的最美风尚。全县各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制定符合实际的《乡规民约》,每个农户签订遵守协议,村上成立乡风文明监督小组、农村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建立“善行义举榜”,对陈规陋习进行制止和规劝,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把“三个倡导”变成行为准则和生活习惯。结合精神文明系列创建活动,依托文明和谐新家园、乡风文明促进工程和五星级社区创建等载体,建成市级以上文明村13个,培育打造了龙头、高原、马鞍山等一批全市乃至全省的文明典型,其中龙头村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