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交流材料
所谓新农村,具体而言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其中,新农民是做好新农村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因此,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是我们建设新农村的第一要务。
目前,农民综合素质存在着与新农村建设极不协调的现象:
一、行为上的懒散。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民对产业结构调整认识上的懒散。农民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信心不足,被动应付,使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热在县上、重在乡里、冷在户里”现象。政府和农户两头温差大,形成不了齐抓共管的“共振”局面。二是管理上的行为懒散。农民固守传统农业经营,对发展现代农业缺乏激情和胆识,缺乏开拓创新的现代农业理念。政府通过千辛万苦发展起来的产业,始终还是以政府重“栽”农民轻“管”而失败告终。根本原因就是农民把产业结构当成了政府的产业而不是自己的事业,产业结构调整长期停滞不前。三是学习上的行为懒散。村支部、村委会对召集农民参加会议没有约束力。农村要召开村民大会,根本召集不起来,致使上面的会议精神很难传达到农户,出现了群众与干部脱节,群众与政策脱节,群众与时事脱节,群众与科技脱节的不良现象。造成政策渗透力、科技渗透力受阻。四是经营上的行为懒散。传统的小农意识在相当一部分农村存在,小富即安,不求进取,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精神,不懂市场经济运作规律,不能及时捕追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预测农业市场走势,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及时调整成产。
二、思想上的等靠。现在群众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的事,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没多大关系。“一水二路三产业”投入全寄托于政府,水井要等靠政府出钱打,道路要等靠政府拿钱修,产业要等靠政府投入发展。把自己完全置之度外,就是涉及自身利益的村级公益事业集资筹劳,也全然不管不支持。问其原因,答曰:中央说要建设新农村,国家对这个有专门投资,不需要农民出钱。本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却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旁观者。角色错位,思想上的等靠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桎梏。特别是近年来,等靠思想在群众中已经扎下深根,事事、处处、时时依靠政府,等待政府。
三、技能上的缺失。一是受教育程度整体不高。农民文化水平是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据有关资料,当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足7年,其中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且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比例更低。农村劳动力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整体素质偏低,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二是科技素养整体不高。近年来,南部县在产业发展方面,光栽果树投入资金就达亿万元。但由于缺乏种植技术,现产生效益的不高,果树变成了“风景树”、“朝天冲”、“一包秧”、“公子树”。而南部县城煌垭村,在发展果树产业时,高新聘请龙泉驿果树技术人员,指导果农什么时候“五道工序一道清”、什么时候对树干树枝“扯、拉、修、压”。今天,他们的果树久变成了“摇钱树”、“钱袋子”。可见,科技是兴农的关键。三是农村技能人才流失严重。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造成农村技能人才的缺乏。
四、诉求上的胡搅。由于近年来,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英明的。但由于一味要求干部该怎么怎么样,放松了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出现了“中央最大、群众最‘歪’,最大的保护着最‘歪’”的格局。一些群众根本没把基层政府放在眼里,个别群众和基层政府说不上三两句话就要上访,上级一些领导不分青红皂白,一字批下“请党委、政府调处”,有的如“川交五处人员、放映员、邮递员、复原退伍军人”所反映的一些问题是地方政府根本不能解决的政策性问题,也无条件的要党委政府搁平。否则,就要挪位子,摘帽子,长此以往,在一些群众中形成了“大官好见、差娃子不好见”的说法。搞得基层政府没有形象、没有威信、没有办法。一些群众借机提出很多无理诉求,不够低保条件的要吃低保,不符合“五保”要求的要解决“五保”,要是当地政府不答应,就要到县、市、省、京胡搅蛮缠。更有甚者,因赴省进京办事,为节省回家路费,便到信访部门一坐,当地政府便昼夜赴省赴京接人。为此当地党委政府又少不了被通报、扣目标考核分等处罚。有的地方怕上级摘帽子,就无原则地用钱去抹平。特别是进来开展的群教活动,好多群众把不当解决的问题翻出来,强迫政府解决,否则就造事,让当地党委政府的群教活动过不了关,以此来要挟政府无条件解决问题。这样一来,更滋长了不正之风,歪风邪气恶性循环。搞得基层政府焦头烂额,打乱了基层党委、政府正常工作秩序。致使基层政府在维稳方面花去了50%的精力,这对发展农村经济造成了直接影响。
由此看来,要又快又好又实的建设好新农村,不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将是一句空话。当务之急,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开展经常教育,提升农民执行力。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真正实践者和受益者,如果不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那么新农村建设很容易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设好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使农民执行政策、执行政府产业结构规划、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操作者、具体执行者,必须开展经常性教育、经常性引导。要开展好这长期性活动,第一,要建立有效机制。增加“星级”农户的评选内容,并要把是否按时参加村支部村委会组织的群众大会、是否积极有效的配合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等实行一年一评比,把评选结果与奖惩挂钩、与农村优惠政策挂钩(就是要政府照顾也要政府纪律,把几种政府的补贴的领取与考核结果挂钩),从真正意义上、有效措施上调动农民参与集体活动、公益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提升农民对实践新农村建设的执行力。第二,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一是开展忆苦思甜活动,给农民进行今昔对比。让农民深刻理解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分不开,从而增加农民对干部的亲和力,为干部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可信度,以改变新农村建设中的“上热下冷”现象。这种现象是新农村建设的致命点,如果不把两头温度调到一致,政府这个角色跳的再高,农民没有激情,新农村建设永远是一纸空文,即使政府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发展起来的地方那也是没有生命力的。随着时间的荡涤,路要变旧、房子要变旧、水池要变旧,唯一引领新农村常新的是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措施、高素质。二是在每年农闲时开展两次以上的集中月学习活动。近年来,干部有三满意活动、有“三个代表”学习活动、有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农民也可以开展类似的活动。如“争做现代农民、争做学习技术先进活动、争做孝顺儿媳活动、争做好丈夫活动、争做致富带头人活动,比一比、看一看,看谁致富快活动,比一比、看一看,看谁家养殖搞得好活动”等等。第三,开展树立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的活动。地方电视台要对新农村建设的人和事设专题,要挖掘典型向社会辐射,各级政府要培植典型,保持先进典型源源不断,从而形成大兴人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之风,把新农村建设从真正意义变成群众自觉参与的民心工程。
二、引导农民自主,提升农民创造力。建设新农村,在政府引导的同时,一定要充分体现农民自主。一是从思想上引导自主,为群众树立扶贫先扶志的理念,改变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培植群众独立自主的能力,把他们从等靠要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二是从行为上引导自主。政府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时,要因地制宜,要首先听取群众的呼声,看群众喜不喜欢、愿不愿意、接不接受。不能把产业结构调整搞成政府发号召而群众不愿意干的事,只有搞成群众乐意的产业结构调整,才有活力,才有希望,群众才能爆发创造力。三是从机制上引导自主,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采用“一事一议”的办法,解决农村的公益性事业的建设中的诸多问题。
三、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农业生产力。由于农民从业者科技含量不高,致使农民不会投入、不敢投入,土地经营发挥不了最大利益。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对提升农业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逗硬查处利用培训之名套取国家对农民培训补贴的资金投入,加强培训资金的监管力度,防止培训单位和相关部门在农民培训上的弄虚作假、走过场、打和牌、搞数字游戏。真真切切的把农民培训落到实处,见到成效;二是政府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保证所需实用技术的对象真正掌握技术;三是利用村级活动室定期组织群众收看农村实用科学技术录像,切实普及农村科技;四是县、乡两级农业技术人员要随时下访农户,送科技上门,与群众面对面交谈,答难解疑;五是县上科技人员要重心下移,要定人跟踪各类农业大户,全程监控各个生产环节,保证科学技术的有效运用;六是县上各类涉农部门,要加强对乡村干部的科技培训,发挥基层干部对农业科技的指导作用;七是县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要利用广播“村村通”和电视网络开办农业科技讲座专题栏目。
四、打击无理诉求,提升政府公信力。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个和谐宽松额环境,政府一手在抓为民服务,助民增收的同时,另一手必须打击极个别人抓住政府“特别”重视维稳、“特别”无条件的维稳的心态无理取闹、分散抓经济工作的人和事。对目前极个别人为了骗取个人利益,而无理累访、缠访的人,国家要像法院那样设立终极上访办公室,只要认定了终极上访,各级政府一般不予接待。同时对无理上访的人员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和必要处罚。让他们认识到行为上的错误和应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歪风邪气才会得到遏制,乡风文明才会得到颂扬,政府建设新农村的经理才会更充沛、基层政府的公信力才会不被践踏和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