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学教学经验材料
让品德融入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生活是学习的源泉,是一个人道德品质萌芽的土壤,是道德品质开花的园地。因此,在品德教学中,我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引导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实现品德教学生活化,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激活儿童生活
新课程的教材主要以图为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新展现内容的。图片截取的是儿童生活中的小浪花,是某个生活场景的定格,但不是静态的。每个事件都有发生的不同过程,不同问题。那么,教师就不能把它上成看图说图,就事论事。在课堂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在教学《我长大了》这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让学生把课前已经收集的有关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乐事、趣事,在课堂上进行集体交流,让照片、小物品等伴随着趣事、乐事让学生找回快乐的时光,并分三个方面来再次感受成长的乐趣,增进学生之间的亲切感。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二、注重课外延伸 凸现生活气息
品德课堂是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实践证明,学生的道德品质养成单单靠课堂上的几十分钟,难以让学生认识并形成有成效的意识和行为。因此,品德教学要立足课堂,抓好课外教育阵地,延伸课外,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养成的习惯拓展到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品德教课有实效。
总而言之,生活中的学生是一颗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是一颗颗需要催活的苞芽。在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品德教育“渗入生活,融入活动”,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让品德教育真正内化在他们心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