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经验交流材料
“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窗前彻夜明亮……”每当你站在xxx中心小学校园的操场中央,身旁高大的教学楼里总会不时飞扬出嘹亮的银铃般的歌声。这歌声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增添了校园活力,升华了校园情愫,而且体现了学生的全面素质。
我们临小拥有今天歌声嘹亮的校园得益于以下几点做法:
一、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莺逢日暖歌声滑,人遇风情笑口开。”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曾这样阐述歌声的无限魅力。是的,一所学校应当是欢歌笑语的学校。说起来容易可落实起来往往困难重重,其中会有同仁为了一味追求主科成绩而占用了音乐课时间,还美其名曰:“一切为了孩子”。面对这种现象,xxx小学校长伍劲标总是通过各种形式,利用各种机会向大家积极宣传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比如:组织全校专职及兼职音乐教师,召开专题会议,强调学校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高尚情操,而且音乐学科在“立德树人”方面有着特殊的功效。会议拉开了音乐课堂的总动员。又如:在晨会上适时表扬五(1)班的歌声响起来了,国旗下讲话之后向全校展示二(2)班动听的歌声。此外,学校领导甚至不放过茶余饭后的休闲时间和我们谈论歌声,谈论农村学校如何因地制宜开展音乐教学,如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毋庸置疑,按国家课程计划落实好学校音乐教学工作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二、身先士卒的示范行为
众所周知,学校的工作千头万绪,事情往往会有一个轻重缓急,可作为一把手的校长对待音乐课却永远把它当做大事来做。在他看来,每周的两节音乐课是雷打不动的。记得有一次,我为了单元测验想占用他的一节音乐课以便考试,可令我意外的是,他第二天硬把一节语文课要了回去给同学们上音乐课,且风趣地说:“这叫有借有还。”弄得我一时间好无语、好尴尬。徽州有句方言:“种不来田看埂上。”有这样一位身先士卒的领导,你还有什么理由不跟着做呢?而今我校“小三门”(指音体美)等一切其它技能课均能红红火火地开齐开足。也有极少数的教师担忧这样会不会影响语数英的主科成绩,领导又风趣地说:“抓起今天的芝麻,是为了抱动明天的西瓜。”静心一想,就是这个理!
三、常抓不懈的养成习惯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因此要让音乐课成为一种习惯走进课堂,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会有虎头蛇尾的现象。我校在这方面不是一阵风,而是一贯制。具体体现在三查一访:即一查计划与备课。学校在常规的检查中把“小三门”也列入检查范畴,从主观意识上指导教师提高认识;二查总课表,这也是我们领导的“法宝”,他几乎每天都要站在办公室的总课表前,静静地看上几分钟,尤其是对班级的音乐课情有独钟。比如说这节课是六(2)班的音乐课却没有响起音乐与歌声,他必定会在课后去了解真相,甚至直接推门一探究竟;三查效果,查一查各个班级规定的曲目(一学期会唱国歌、队歌等四首歌曲)是不是如数完成,查一查自选的歌曲会了多少首。一访就是不定时地走访班级上的学生,侧面了解教师的音乐课是否正常,倾听学生对音乐的心声。在这种长效机制思维约束下,习惯也就成了自然。
而今的xxx小学每天都有歌声,课前有雄壮嘹亮的队歌,午间有班级在班班通这一现代化教学载体的帮助下或载歌载舞,或边听音乐边朗读课文,孩子们伴随着轻快的音乐旋律,学习的尽头更足了。
四、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
为了把音乐课落到实处,为了让学生放声歌唱,学校总把一系列的活动计划落到实处。在这方面,学校领导那叫一个“叫劲”。“点歌台”走进了晨会,学校在晨会结束后总要点出一两个班级进行汇报演唱。渐渐地这个平台成了孩子们展示自我的舞台。原本是为了督促检查各班音乐课落实情况的手段,而现在成了孩子们踊跃参与的活动。“赛歌会”这是我校的传统项目活动,本学期有庆元旦、迎新春歌咏会,下学期有“六一”歌舞会。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以赛促课”的做法能极大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师生爱音乐,放声歌唱的情绪更高涨了。
此外学校鼓励有一技之长的教师上好音乐公开课,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小三门”培训等,这些都为音乐课的落实夯实了基础。
如今,xxx小学校园内,孩子们书声琅琅、歌声嘹亮,欢歌笑语汇成了xxx小学孩子们一日生活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