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经验交流材料
xxx着眼于抓基层打基础提能力,不断强化措施,着力构建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的工作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三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坚持健全基层组织的工作体系。一是基层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在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社会组织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领域采取独立建、联合建、挂靠建的方式,加快建立党组织并同步组建各类群团组织,目前295个行政村和73个社区均健全了各类群团组。在第八次村级换届选举中进一步扩大了“公推直选”范围,村、社区党组织以“公推直选”的方式选举产生的领导班子的分别达到52.20%和60.87%,村委会全部实行了直接选举,直选比例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在乡镇街道、行政村和社区中全部建立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工作站),村(社区)建立人民调解小组391个、联防治安队281个、维稳工作队301个、应急处突队297个,在所有村和社区均建立了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二是基层工作力量有效增强。在全州范围内开展了借调人员清退工作,严禁以各种形式挤占乡镇和一线人员编制,共清理在编不在岗人员148人。xxx年以来,面向基层新增藏区统战民宗编制56个、基层政法编制234个、中小学校编制256个;从州县乡三级抽调280名干部到全州34个乡镇和37个重点村开展帮扶工作,引导3532名在职党员进社区参加社区服务,有效解决基层力量不足、队伍结构不优的问题。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向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23名,调整党支部书记6名,改选配备党组织书记 11名。同时,采取选派和聘任的方式向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派出党建指导员125名。三是基层待遇和条件不断改善。建立乡镇工作人员岗位补助制度,落实高海拔地区折算工龄补贴办法,乡镇干部工资收入高于县城机关干部。整合各类资金3.3亿元用于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乡镇干部的办公、食宿、交通、文体条件,各乡镇均建立了机关食堂,德令哈等地配备了乡镇工作人员通勤车辆。大幅度提高村、社区等基层干部的工资待遇,社区运转经费达6万元/年、村级运转经费为3.5—4万元/年,村、社区“两委”成员年工作报酬平均水平分别达13457元、37200元,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年工作报酬平均水平达5000元。四是基层组织工作相互融合。在农牧区,率先探索建立村“三委”班子成员及大学生村官坐班制,推行坐班公示、坐班登记、首问负责、每月例会、事务代办等制度,确保村综合办公服务中心门常开。在社区,破除社区建设“条块分割”的传统工作方式,深入开展“六联六共”活动,实现了社区党建工作向辖区单位延伸和拓展。在街道社区开展“加强分类管理、培育党建品牌、展示工作亮点”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品牌创建活动,建立了由4775名党员参加的277支党员服务队。在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不断活化“双强六好”、“三培两推”、“两达标三争创”等实践载体,进一步增强党建群建工作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的效果。
二、不断夯实基础工作的综合建设。一是政权基础建设持续推进。实施基层办公用房建设和改造工程、社区(村)网格设置工程、社会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基层公共服务管理设施配套工程,扭转了部分乡镇机关及派出所、卫生院等站所单位办公用房、周转房及办公设备条件不足的局面。加强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行政审批事项进驻服务大厅率达到90%以上。“城市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和“乡村40分钟卫生服务圈”已初步形成,乡有卫生院,村有卫生室,街道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体系得到健全。通过整合项目、配套资金,连续新建和改扩建村级党员活动室工程,基本实现村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二是基本工作制度逐步健全。为规范按章办事,以健全基层组织工作制度为重点,建立了村干部述职评议、“四议两公开”、“三议一表决”、党员承诺等制度,推行了事务代办制和村干部“坐班制”等制度,实现了基层组织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编制《xxx乡镇(街道)工作规范》、《农村牧区(社区)工作规范》、《xxx乡镇(街道)、农村(社区)服务群众工作手册》、《xxx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工作台账》,确保了乡镇街道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三是信息化基础建设快速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信息化融合发展,建成运行“柴达木农业信息网”、“柴达木枸杞网”,开通“农信通”、“农E通”短信服务平台及农业信息服务子网。各市县按照“五个一”的标准建成35个村级信息服务点,为农牧民群众提供价格参考、市场行情等信息。柴达木肉牛、柴达木枸杞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也正在筹建中。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建立“120”联动协调机制,完善急救“绿色通道”。四是基础工作考核工作形成体系。结合地区发展定位和产业优势,建立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考核内容和指标体系,形成了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为主,主要经济指标和百项重点工程推进季度考核、重点工作单项考核为补充的考核机制。五是简政放权有序进行。对议事机构繁多、行政审批程序繁琐等问题进行重点整治,将州委原有的57个议事协调机构减少为30个,将政府原有的146个非常设机构拟撤销82个,将州纪委原有的81个议事协调机构精简为7个;取消初步审核清理州直各部门保留的行政许可项目128项,保留的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25项,保留初审项目8项,保留的具有审批性质的其他事项6项,下放至县级的行政审批项目17项,取消行政审批项目8项。
三、始终突出基本能力的持续提高。一是突出教育培养,拓展增强能力的途径。广泛开展党性教育、岗位必备知识和能力、业务相关的新知识、“双语”知识技能等主体班次培训,形成了“干部职工教育培训与优势资源和示范群体”纵横结合的学习实践网格,自2011年换届以来,全州共培训各级各类干部2330人次。依托390个农村牧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和350个农牧区党员中心户,重点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为主的教育工作,基层党员的培训面达到了98%以上。积极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等各类人才的培训,平均每年培训专业技术人才3000余人次、高技能人才2000余人次、农牧区实用人才6000余人次。二是强化实践锻炼,提升增长能力的实效。把岗位锻炼作为党员干部提升能力的主要舞台,通过向软弱涣散村党支部选派“第一书记”、抽调机关干部“入乡驻村”等方式,向基层选派干部开展帮扶工作,有针对性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通过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实践锻炼机制,把有发展潜力的干部选派到改革一线、重要岗位和艰苦环境中经受锤炼、增长才干,三年来共选派25名领导干部赴国家部委和浙江、江苏等地挂职锻炼,选派9名领导干部到省直部门挂职,选派12名乡镇干部到浙江挂职。三是开展岗位练兵,增强考核的实效。广泛开展岗位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在工会系统开展劳动竞赛、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在卫生系统开展村医“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继续教育等活动;在公安系统开展大练兵、大培训、大比武等活动,有效提升了基层干部的战斗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建立干部职工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班子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职工岗位职责规范,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职工的贯彻力、执行力和落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