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管理考核等工作研究
大学生村官工作是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自2018年开展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以来,**共选聘大学生村官1483名。目前,全区在岗大学生村官959名,其中:465名担任村“两委”班子成员,59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26名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19名担任村委会主任;通过考录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等形式流动524名,其中:327名考录为公务员(13名担任乡科级领导职务, 16名列为县级和科级后备干部),64名考入事业单位,65名考入国有企业,68名聘用期满后自主创业或考取研究生。为全面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情况,调研组采取个别访谈、集中座谈和电话问谈等方式,对全区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详细情况。同时,以**市为样本,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有关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在岗大学生村官及部分乡镇领导干部、村干部、群众等。共发放调查问卷473份,收回有效问卷467份,其中:大学生村官173份、乡镇干部60份、村干部88份、群众146份,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管理考核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一、**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按照中央有关要求,在围绕如何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管理考核等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先后制定了《**回族自治区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管理考核制度(试行)》、《关于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等,对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管理、考核等各个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规范了全区大学生村官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注重教育培养,支持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针对大学生村官缺乏农村工作知识和农村工作经验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育培养,为他们顺利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多形式教育培训。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区、市、县三级干部教育培训计划,采取自治区示范培训、地级市分类培训、县(市、区)集中轮训等方式,确保每个大学生村官每年培训累计不少于7天,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综合素质。近年来,中组部和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先后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28期,共选派261名大学生村官到北京、江苏**村、陕西**村、甘肃**等地参加培训。2013年**市委组织部组织全市在岗大学生村官到广州进行了为期7天的培训学习。二是多岗位实践锻炼。根据大学生村官的特长,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安排他们参与急、难、险、重工作,使他们在艰苦繁重的工作环境中砥砺品质、积累经验、增长才干。适时对他们进行多岗位锻炼,有意识安排他们参与计划生育攻坚、秋季农田水利建设、信访维稳等重点工作,使他们在实践锻炼中逐步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多层次帮扶培养。各县(区)普遍建立由1名组织部干部、1名乡镇干部和1名村干部联系1名大学生村官的“3+1”培养帮扶机制,帮助大学生村官提高思想认识和做好农村工作的能力。**县建立了县级联系乡镇领导当好“总指导师”、组织部副部长和联络员当好“总辅导师”、乡镇包村领导当好“政策导师”、乡镇分管领导当好“思想导师”、乡镇组检干事当好“心理导师”、村书记主任当好“实践导师”、往届大学生村官当好“辅导员”、专业技术人才当好“创业导师”的8+1帮带机制。青铜峡市探索建立了交流轮岗培养机制,对优秀大学生村官实行跨镇交流,对工作能力较弱的进行跨村交流,对工作满一年且表现突出的支部书记助理转化为支部副书记,进一步提高他们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大武口区探索建立了大学生村官到区委组织部跟班学习机制,规定每名大学生村官到区委组织部跟班学习2个月,亲身感受组织部的严谨、细致和扎实的工作作风。
(二)落实服务保障,促进大学生村官“爱岗敬业”。针对一些大学生村官心理准备不足、缺乏农村工作经验的实际,各级党组织从工作、生活等方面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帮助,使他们安心工作。一是科学合理安排工作。各县(区)按照有利于把大学生村官培养好、锻炼好,有利于大学生村官生活、学习、工作的原则,把有较强事业心、干劲比较足的大学生村官安排到新农村建设比较好的村工作,把非本地户籍和女大学生村官安排到交通便利、离城市近的村任职,把回族大学生村官安排到回族聚居村工作,尽可能合理安排工作,使他们各得其所,各展所长。二是积极协调落实待遇。大学生村官到岗后,各县(区)都能按照中央要求,认真落实大学生村官的各项工作待遇,按月兑现大学生村官的工资、生活补贴,并为他们发放一次性安置费,办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真心实意关心生活。大学生村官到岗后,各县(区)及时为他们提供食宿、住房,协调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将大学生村官与乡镇干部同等对待,享受乡镇干部的福利待遇。每年春节前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都要到各县(市、区)对所有大学生村官进行慰问,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协调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怀。
(三)强化管理考核,确保大学生村官“尽职尽责”。 为使大学生村官能够安心在农村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制定了《**回族自治区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管理考核制度(试行)》,进一步细化考核标准,健全完善制度,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考核。一是建立驻村制度。将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一次性分派到村,规定每月驻村开展工作时间不少于20个工作日,与基层干部同吃、同住、同劳动,积极配合村“两委”开展工作,并要求乡镇和机关单位均不得借调使用。二是建立考勤制度。大学生村官与其他村干部一同考勤,考勤情况每季度末报县委组织部备案,作为大学生村官年终评先选优、考核定级的主要依据。三是建立日志制度。向大学生村官发放民情日志和工作日志,要求把走访群众情况、工作内容、工作进度、工作成效等进行详细记录,做到“一日一记录、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总结”。市、县(区)组织部门和乡镇党委定期不定期对工作日志记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促使大学生村官日有所为、周有所感、月有所获。四是建立交流制度。区、市、县三级定期不定期召开大学生村官座谈会,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大部分县(区)建立了“村官”QQ群和飞信群,搭建大学生村官沟通思想、交流工作的平台,有效促进了大学生村官之间互助互学。五是建立考核制度。将大学生村官纳入乡镇干部队伍进行考核,通过个人述职、党员和群众民主测评、座谈了解、实地查看等方式对大学生村官业绩进行考核。所在乡镇党委负责做好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县(区)组织部门负责做好任期考核,考核等次作为表彰、续聘、解聘的重要依据,并记入大学生村官人事档案,有效调动了大学生村官争做贡献、争比业绩的积极性。
(四)健全激励机制,保证大学生村官“有为有位”。通过建立多元化大学生村官激励成长机制,努力为大学生村官谋划“出路”,确保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良性发展。一是认真做好续聘工作。由县(区)组织部门结合平时掌握的大学生村官任职情况,对照大学生村官考核结果,在征求个人意见的基础上,先后与179名优秀村官签订续聘合同,为他们继续在农村锻炼提供平台。二是鼓励参加各类考试和竞选。鼓励大学生村官参加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等各类招录考试,支持大学生村官参加村“两委”班子成员竞选及自主创业、考研深造等。截至目前,2018年以来选聘的1483名大学生村官中共有22.1%的考录为公务员,4.3%的考录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4%的考入国有企业,期满后通过自主创业或者考取研究生深造的占4.6%。三是倾力搭建创业平台。积极实施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行动,鼓励和扶持大学生村官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科技推广、社会化服务等组织和实体,把党员大学生村官创业纳入区、市、县三级农村党员“双带”资金无偿支持范围;鼓励市、县(区)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为有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村官搭建创业平台。**县建成7个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基地,建立了“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合作社+农业产业基地”创业模式,成立大学生村官创业联盟。学植物培养专业、研究生毕业的**,担任**县**镇**村支书助理以来,多方筹措资金购置了4栋温棚,成立了20户村民参加的绿蔬丰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的名义收购周边农户的蔬菜,与新华百货连锁店进行基地蔬菜直销,年销售蔬菜100万公斤,销售额达520万元,探索出了“科技特派员+合作社+直销店”的新型设施农业发展之路。担任平罗县幸福村党支部书记的**,从青岛引进“**清真兔繁育项目”,吸引了爱飞翔畜牧业进出口贸易公司的3000万元投资,带动移民群众发展养殖,预计每户年增收1万元。目前,全区共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园区或基地11个,34名大学生村官领办或合作创业项目23个,共筹集和使用资金1326万元,涌现出了**、**、**等一批创业典型,带动村民创收1200余万元。
二、大学生村官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大学生村官工作难开展。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刚走出校门,缺少社会实践经验,不熟悉农村工作,不善于与农村群众沟通交流,办事经验不足,解决问题办法不多;个别大学生村官来自城市或外地,对当地风土人情、村情民俗、生活习惯等不了解,不能及时适应农村工作和“深入”农村,致使工作局面难打开、工作难开展。
二是大学生村官作用难发挥。目前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只注重学历、政治思想素质等,对专业特长没有要求,忽视了专业是否与农村工作对口;部分大学生村官到岗后无法发挥专业优势,工作得不到村上的认可,只能做一些资料整理、电脑操作、跑腿打杂等日常事务;部分大学生村官被乡镇借用现象严重,使他们在农村得不到有效锻炼。
三是大学生村官出路难解决。尽管中央和自治区为大学生村官制定了“五条出路”,但由于目前就业观念存在认识误区,部分大学生村官存在只要能吃上“公家饭”、端上“铁饭碗”就是正途的思想,致使部分大学生村官“挤”到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这一条出路上来,许多不愿意自主创业,也不愿意留村任职,都想当个“公家人”,使大学生村官出路仍然存在挑战。
四是大学生村官创业积极性不够高。就大学生村官自身而言,存在着创业资金缺乏、实践经验不足、规避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和不愿创业、不会创业等问题;从外部环境来看,一些基层党委、政府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工作认识有偏差,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不大,没有形成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具体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积极性。
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村官综合素质不够强。由于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重考试、轻考核,导致少数大学生村官岗位适应性较差,难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对**市173名在岗大学生村官调查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存在对农村工作不适应,在农村工作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的问题。在和部分乡镇干部及村干部的座谈交流中,70%以上的乡镇干部和村干部认为多数大学生村官工作浮躁,缺乏耐心,农村工作能力不足。以上问题的存在,主观上看是由于大学生村官对农村情况的不了解和“学非所用”,但客观分析,主要原因还是大学生村官的“先天不足”造成的。
二是大学生村官工作主动性不够高。一些大学生报考村官并非愿意从事农村工作,有的是出于就业的考虑,认为村官是在就业压力下的无奈选择;有的带有明显的目的性,把当大学生村官作为日后报考公务员的跳板或者谋求更好发展的途径,多数忙于应对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难于专心开展工作,缺乏长期在农村锻炼成长的打算。调查显示,72.4%的大学生村官是为考公务员、事业单位享受优惠政策而选择这一职业的。还有部分大学生村官,由于被乡镇借用,缺少与村干部和群众接触交流,致使无法融入到村“两委”班子中去,被村干部排挤、不被村上重视等,造成了大学生村官工作效率低下,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三是大学生村官管理考核机制不够完善。一方面,由于区、市、县、乡等各级管理主体之间,以及不同部门之间,在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管理考核、创业指导等方面的责任划分还不够明晰,造成大学生村官管理上缺位、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大学生村官所处的村情不同,大学生村官的职责、任务也存在着明显差别,很难用相同的考核指标来衡量,致使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标准难量化,考核方式单一。同时,考核结果也难与大学生村官在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以及就业等选拔使用挂钩,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四是大学生村官“出口”不够顺畅。以**市近年来流动的大学生村官为例,**市先后选聘大学生村官272名,据统计,目前只有82名被招录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大学生村官总数的30.2%,在剩余的190名大学生村官中,有17名大学生村官选择了自主择业,还有173名大学生村官坚守在村官岗位上。也就是说,目前,除考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外,其他的出路都不被大学生村官们重视,但实际上通过“考试升迁”的只是少数一部分,如果再没有好的出路,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出路将面临严峻考验。调查显示,86.2%的大学生村官对他们期满后的出路感到迷茫和担忧。
三、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对策建议
为确保大学生村官干得好、待得住、能成才、有出路,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作用,必须从农村工作实际出发,从大学生村官现实发展和实际需求出发,强化培训、规范管理、严格考核、拓宽出口渠道,为大学生村官能够成长成才、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强化培训,着力在提高大学生村官综合服务能力上下功夫,确保大学生村官“干得好”。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需要多种途径加强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群众、服务农村的工作能力。一要强化教育培训。围绕提高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的能力和素质,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区、市、县干部培训规划,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科学设置培训内容,进行适岗培训,重点加强农村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创业技能和农村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优化大学生村官知识结构,增强大学生村官适岗能力。二要搭建交流平台。以省(自治区)、市、县组织部门为牵头单位,定期不定期召开大学生村官座谈会、观摩会、学习交流会等,采取大学生村官相互交流、领导上党课、典型引路等方式,让大学生村官谈创业经历、收获体会、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相互学习借鉴提高。三要结对帮带提升。建立帮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县级领导干部、乡镇领导干部及村干部与大学生村官结成帮带对子,开展“一对一”、“手把手”帮带活动,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加大对大学生村官思想、工作、生活、农村工作方法等方面的“传帮带”,切实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弥补他们的“先天不足”。
(二)规范管理,着力在健全科学合理的选拔培养机制上下功夫,确保大学生村官“待得住”。建立科学合理的选拔培养机制,规范的管理是关键。一要把好入口关。在保持村官队伍规模适度的前提下,要提高选聘“门槛”,注重从重点院校以及基层急需专业的毕业生中,选聘大学生村官;创新选聘方法,探索采取学校推荐、双向选择、驻村见习考察等方式择优选聘,进一步提升选聘质量,实现“高进高出”;在设置选聘条件或试卷内容设计上要以农学、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以及农村发展所需的专业知识为主,避免用非所学;在选聘地域上,尽可能选聘本土的大学生村官就近任职,防止和避免因生活不习惯而对工作的不适应。二要注重实践锻炼。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多岗位锻炼和重点工作的锻炼,大胆放手让他们单独完成一些重点工作。同时,针对大学生村官的不同实际,对他们进行个性化、差别化的培养,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为管理型、社会服务型和创业型等各种类型的有用人才。三要建立跨省(区)交流机制。针对外地已婚且是两地分居的大学生村官,可考虑跨省(区)交流到原地方村任职,切实解决外地大学生村官离家远、不能顾家、又能继续在农村锻炼的问题。四要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管理责任制,严格落实大学生村官驻村工作制度、考勤制度,坚决杜绝机关单位长期留用或借调大学生村官现象,市、县(区)组织部门要加大对借调大学生村官的监管力度,对长期留用或借调大学生村官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
(三)严格考核,着力在健全完善管理考核机制上下功夫,确保大学生村官“能成才”。考核是“指挥棒”,也是“风向标”,是引导大学生村官踏实干事、成长成才的重要抓手。一要坚持日常考核、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制定符合大学生村官实际的量化考核标准、考核内容,确保考核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二要实行三级联动考评。即实行由县(区)组织部门、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三级联动考评,构建以“平时管理、季度督查、半年述职、年度考核”为主要内容的考评链,实行工作实绩和群众满意度量化积分考核办法,并邀请党员群众参与,确保将大学生村官工作实绩考准考实。三要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把考核结果作为教育培养、激励奖惩的重要依据,在提拔任职、定向招考、评选表彰、期满续聘上予以倾斜,公选领导干部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有大学生村官经历的干部,激励优秀大学生村官到基层锻炼。四要认真落实正常退出机制。对严重违反工作纪律、实际工作能力差、群众不认可、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的大学生村官,可按照合同规定依法予以解聘,保持大学生村官队伍的活力。
(四)拓宽渠道,着力在解决大学生村官“出口”上下功夫,确保大学生村官“有出路”。为了让大学生村官“有出路”,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要健全完善大学生村官“出口”消化机制,达到进出平衡,确保大学生村官“流得动”,感到“前途有盼头”。进一步细化定向从优秀大学生村官中招录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制度,提高定向从优秀大学生村官中招录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公开选拔乡镇领导干部比例;推进选调生和大学生村官的招考政策并轨,激发优秀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的积极性;对任满2个聘期且表现突出的,通过考核可直接招聘为县直机关和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自主创业的,政府要加大支持帮扶力度,建立健全党委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和企业扶持、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工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对到社会上就业的,组织上要予以有效引导和推荐,要健全面向大学生村官招聘企业员工、社区工作者、非公企业党建指导员等制度,建立组织引导,市场配置,双向选择的工作机制,促进大学生村官多样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