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和谐社区创建思考
城市社区是社会的基础单元,随着城市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日益成为基层政权建设、社会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加强新形势下的城市社区建设,有效发挥社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将势在必行。
一、**区在和谐社区创建上的探索及主要做法
近年来,**市**区将和谐社区建设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切入点,以建设“经济繁荣、城市美丽、事业进步、社会和谐的宜居宜业新**”为目标,通过探索“一网三会”社区治理新模式,形成了“基础扎实、规划科学、标准严格、机制合理、体系完善”的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局面。
(一)强化领导机制,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
**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把推进社区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摆上议事日程,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不断加强领导和指导。区委、区政府经常研究社区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通过制定政策、健全组织、加大投入等一系列措施,大力解决社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进社区建设健康发展。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社区调查研究,听取社区干部、群众的反映和要求。全区各街道、各部门都能树立“一盘棋”思想,主动寻找自身工作的结合点、切入点,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帮助指导社区做好党建、劳动就业、社会治安、扶贫济困等各项工作。同时,注意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挖掘、利用社区资源,发挥驻地企事业单位优势,共同参与和推动社区建设。在全区建立起区委、区政府领导、区民政局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社区居民群众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了推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社区硬件提档升级,夯实和谐社区建设基础
近两年来,**区采取新建扩建、企地共建、改造装修等方式,使社区硬件建设不断提档升级。通过争取上级资金解决一部分、区财政拨付一部分、镇(街道)自筹一部分、驻区单位援助一部分的办法筹措资金近千万元,新增社区用房面积3490平方米,使17个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环境焕然一新。
在社区内部设置上,**区按照“五室两栏一厅一站”的标准和“一室多用”的原则,整合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合理设置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接待室、档案室、多功能活动室等,共建成一站式服务大厅31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8个,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最大限度扩大了服务居民空间。
在社区外部形象上,统一悬挂显著的“中国社区”标识,在功能室门牌、宣传资料陈列架等处添加明显的“中国社区”标识元素,统一制作社区工作人员桌牌、胸卡,增强了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
在社区办公条件配置上,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对社区老旧办公桌椅、文件柜、图书柜、电脑等办公设备进行更换,使全区社区办公设施基本实现了电子化和现代化。
(三)积极探索“一网三会”模式,深化和谐社区创建
城市社区与农村相比,组织形式松散、人员流动性大,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平安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老旧小区、不成型小区长期没有物业管理,卫生环境脏乱差、治安案件居高不下;新建小区,业主与开发商纠纷多、居民与物业矛盾多、物业管理收费难;党组织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政府公信力受到影响。小社区是大民生。**区从社区入手,探索出了“一网三会”社区治理模式。
“一网”即实行片长负责的网格化管理。以街、路、巷为界,每200-300户、1000人左右划分一个网格片区,由社区工作人员担任片长,并保证每周2天时间入户走访,做到了对片区居民的基本情况、各种需求和问题,全部动态掌握,“有事找片长”已经成为了居民的口头禅。与此同时,在每个网格片区内推选德高望重、热心公益的居民担任楼院长。在楼栋建立党小组,鼓励党小组组长兼任楼院长。从而建立起了“社区—片区—楼院”社区管理体系,消除了传统社区管理的死角和盲区,实现了社区精细化管理和零距离服务。
“三会”即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志愿者协会的作用。发挥居委会在平安创建中的“主心骨”作用。居委会负责搭建片长和楼院长组织体系,下移工作重心、细化责任分工,通过片长将社区服务管理送到每个居民身边。指导业主委员会、志愿者协会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开展平安创建。发挥业主委员会在平安创建中的“好管家”作用。采取居民自荐和片长、业主推荐的方法,选举产生业委会,协助开展平安创建工作,加强与物业、居民的有效沟通,维护业主合法权益。业委会在预防矛盾发生、促进小区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完善的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机制。**区**小区物业公司,在业主不知情的情况下,单方撤离,小区物业陷入瘫痪,业主上访聚集。居委会与业委会立即研究解决办法,很快达成共识,确定了新的物业公司入驻,使问题得到及时化解。发挥志愿者协会在平安创建中的“好帮手”作用。志愿者由社区党员、业委会成员、离退休老干部、退转军人、教师、医生、法律工作者、大学生及其他各类志愿社区工作的居民组成。在居委会的指导下,志愿者协会组织开展治安巡逻、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司法援助等经常性的志愿服务活动,是一支和谐社区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四)整合各方力量,共筑和谐社区
**区以“四亮”(公职人员亮身份、党员干部亮形象、代表委员亮行动、片长楼长亮职责)为抓手,在全区集中开展四个活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开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社区活动。发挥代表委员实力强、人脉广的优势,根据居民所求、社区所需,在资金、物品、硬件建设等方面进行帮扶。开展公共服务进社区活动。通过“法律进社区”、“文化进社区”、“救助帮扶进社区”等有效载体,下放政务服务职能。开展党员干部进社区活动。制发《党员干部社区报到卡》,全区1791名机关干部到所住社区报到,发挥模范作用,服务社区居民。开展驻区机关、企业与社区共驻共建活动。自2012年以来,区直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驻区单位共提供资金支持2300多万元。
(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水平
**区坚持把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干部队伍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环节,不断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通过集中培训、参观研讨等多种形式,着力提高他们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能力以及为居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的能力。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办法,使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年富力强的同志充实到社区干部队伍中。目前社区干部平均年龄38岁,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58%以上。制定出台《社区居委会干部管理暂行办法》,对社区聘任人员的工作职责、聘任条件、人员管理、年度考核、教育培训等进行严格规定。对连续任职15年、累计20年以上或作出突出贡献的社区主任给予副科级工资待遇,激励社区干部干事热情。从今年1月起,按标准提高了社区工作者待遇,并为社区工作者办理了各类保险。
二、当前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几年的积极探索与不懈努力,**区社区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荣誉,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社区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完善,有的部门下派任务多,提供支持少,使社区负担过重。社区组织还承担着大量临时性的行政管理事务,基本上是忙于应付,影响了社区居民自治和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二是社区服务的形式、内容还远远不适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工作缺乏亮点。总的说来,全区社区建设工作还比较保守,标准不高、创新不够。在工作方式方法上还过多依赖于旧的经验,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不足。社区服务发展缓慢,服务项目单一、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难以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影响着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社区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影响着社区功能的发挥。目前,区级财政基本上都处于“吃饭财政”,一要吃饭,二要发展,难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社区建设。同时,依靠社会力量,多方筹措资金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尚未建立,社区自身造血机能也严重不足,不能满足社区建设深入开展的需要。
三、加强新形势下社区建设的对策
如何理顺新形势下社区建设管理机制,拓展服务形式,强化服务功能,我们认为应该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调整社区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提升社区建设工作的运行模式。深入分析目前社区工作中权责不符、主次不清、工作繁杂等问题,顺应形势,结合实际,合理调整,建章立制,进一步明确区、街道、居委会工作职能和权限,规范工作流程,减轻社区负担。特别是要在着力解决制约社区建设不断深入的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上下功夫,调动和激发社区干部、社区群众的创造性、积极性,推进社区自治。同时,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利用社区资源、便于社区居民自治的原则,对部分社区进行整合划分,促进社区建设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进一步加大投入,不断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大力倡导驻地企事业单位共驻共建,设立社区建设专项基金,广泛寻求社会力量支持,多渠道筹集社区建设发展资金,特别是要积极争取省市和国家国债资金支持。
三、丰富社区服务内容,惠及社区群众。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从社区群众生活中发现需求,重点围绕社区群众的生活保障、下岗再就业、上学就医、“消危除漏”等方面积极探索,大力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便民、为民服务,尽可能的解决社区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社区群众心中。
四、进一步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对社区干部的培训教育力度,经常性的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知识、业务知识、政策法规等培训教育活动,不断提高社区干部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能力以及为社区居民分忧解愁办实事的能力,促进社区建设工作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