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骨干教师研修反思
**月12日—14日,**市乡村骨干教师小学英语培育站全体成员在**校长的带领下,来到了省城名校、以情智教育著称的**小学参观学习。这次学习较之市中心组或名师工作室的“家常菜”有所不同,此次学习味道更加鲜美;与全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这样得“山珍海味”相比,此次学习是道亲民的“特色菜”,具有广泛实用性。此行观摩了**的**与唐晨倩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聆听了**老师的专题报告,收获颇多。最深的感受可以用柳斌同志为**师生的题词 “含育人情感,有教育智慧”来表述。
作为全国小学英语赛课一等奖获得者的**老师,为我们开设了一节六年级的课外阅读课,尽显大师风采,这自不必说。但唐晨倩老师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老师,她的课堂教学让我们感叹**新教师成长速度之快。**老师与**老师的讲座切实可行。她们的报告中都不约而同提到一点,那就是听课老师必须和备课老师共备一节课,经过课堂实践观察,在交流时尽指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意见,研讨出最佳方案,再次课堂实践从而改进日常教学,最后总结形成理论升华。这样的集体备课才会落到实处,课堂教学才能有所改善,教师素质才能更上一层楼。
**老师可以说是我们很多英语老师的偶像,每次听**老师的报告,心里都感慨万千,感觉她是快乐而幸福的。她上课没有矫揉造作,却能让听课者听出老师在独具匠心的教学过程中蕴含的从容而无痕的爱。她的讲座没有生涩难懂的理论,有的更多是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与指导。如何优化教与学?**老师为我们作了《优化小学英语教学的思考与实践》的讲座。她认为:一是用好教材及相关资源;二要做好我们自己;三要充分理解、了解学生。在设计教学时需基于课标与学情进行单元统整。从语用任务、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情感等方面划分课时整体单元设计教学。那么在单元整体设计要注意什么呢?课时与课时之间要注重递进性、循环性、整体性。语言运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未尽然,循序渐进地掌握教学内容。单元整体设计应先搭建单元整体框架,再作分课时细化。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这样没课时各有侧重,功能不同。但要关注内在的联系,有机的结合。围绕单元话题有效建构相关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体系。每个课时到位但是不要越位。这让我想起参加的教研活动,很多人把Story time和Cartoon time用同样的方式来设计教学,如果两个板块教学内容与功能一致,为什么不合并成一个板块呢?显然这两个板块是不同的,这更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平时更多地考虑是怎么教,却忘了教什么更为重要。
**老师专题报告后,与我们全体成员进行了互动交流,为我们解答教学中的问题。各位一线老师提出了日常工作遇到的常见问题:如农村留守儿童居多,学习环境与资源相对城市而言薄弱,我们如果按照陈老师或林老师来设计课堂教学,学生听得懂吗?教学内容能在一节课内完成吗?又如对于配套的教辅资料作业是不是都必须要做?所有作业都批改吗?英语老师通常都是任教两个班或更多的班级,如果所有作业都必须批改,我们英语老师除了上课,就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作业本苦干了,试问我们还有什么时间与精力来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提高业务?面对于考试语法知识点究竟需不需要讲解?那些易让人混淆的知识点又如何解析给学生明白从而正确面对考试题目?**老师耐心地一一解答,提出自己的想法,为我们支招,指明方向。
我们**组就本地方近年来如火如荼开展的“生本课堂”等各式教学模式提出了疑惑。在“学生主体”日益受重视的情况下,教案中能否体现“学生主体”也成为了不少学校的考察内容之一。于是,我们看到许多潜移默化的变化:“教案”变成了“导学案”,“教学活动”变成“学习活动”,“练习单”变成“学习单”……各级各类的赛课中,这种改变更成为了一种大趋势。好吧,大形势下,懒惰如我也不得不与时俱进,好好学习下“导学案”。可是,学习后我开始有点糊涂了:“导学案”上记载的仍然是各个教学流程及教师的流程过渡语;“学习活动”还是教师的一言堂;“学习单”写的还是学生练习。“名”是变了,可是没有带来“质”的变化啊。再说了,“教案”是给老师看的,指导老师的教学,我们不可能印发给每个学生吧。即使印发,也不可能每次都印发。即使每次都印发,学生也未必有时间看或者未必能看懂。我就不明白了“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不是共生共存的共同体吗?没有“学”也无所谓“教”,既是无法分割,何必要分彼此;“学习单”就是课堂练习,“听说领先,读写跟上”,为教学所需的练习是必要的,无论是叫什么,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这样的改变,给谁看呢?
就这点,沈老师对于近来流行的“翻转课堂”持保留意见。毕竟每门学科有自己的特色,每位老师有自己的个人魅力。用某一固定的教学模式要求每位老师运用于所有学科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被缚住手脚的教师如何展现创造力呢?学科特色又如何体现呢?事实上,教学模式无谓好与坏,只有适用与否的问题。不是说,每节课都必须采用某种教学模式,而应由教师自行选择。与教学内容、与班级学生的契合度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教无定法”这一古训又一次重复在我们的头脑中。“学生主体”不是做给谁看的,不纠结于“好看”与“难看”的课堂形式。教学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而非“领导”、非“规章”、非“听课老师”。关注学生的喜好,留心学生的变化,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和空间,才能将“学生主体”落实实处。沈老师的话让我更加坚定自己所坚持地想法。只要心中有理念,不人云亦云,有取舍有坚持的课堂才是有灵魂的课堂。
**老师的介绍让我们看到**老师们的底气与自信。这一切要归功于一个信任他们、尊重他们、给予他们充分自由与尊重的学校。在**,虽然任务同样很繁重,压力很大,但至少他们是自由的,是受人尊重的,是可以支配自己的时间,对自己的教学有主宰权。
纵观身边的教师,不由得想到了一个词:戾气。太多的行政命令,太多的工作任务,太多的琐碎事务,太多的纷繁活动,使教师身陷其中不能自拔,到最后连最本真的东西——教学都丢了。一个学校一旦不安心于教学,不注重学生常规,那么何谈成为一个学校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这样分析,为什么后进生的成绩会越来越差?究其原因是供其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因为他需要不断补课不断补作业,他不能从思想的源泉——生活那儿吸收到新的知识,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他的视野越来越狭窄,思维也更加僵化,于是一蹶不振自然是常事。
其实对于教师不也正是如此。给教师更多的时间自由支配,去阅读去思考去实践,教学工作自然会越来越好,越来越顺利。又想到《孟子》中的一句话“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虽然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非君臣关系,但亦有相通之处。在领导与教师之间该是怎样的关系,怎样调到教师的能动性,我想《孟子》里的这句话说得很清楚了。
行走在**的校园里,操场上教室内看不到一张废纸,耳边听不到一句嘈杂的声音。恍惚间以为是校园内空无一人。细一看,孩子们正在教室内安安静静地看书学习。而素来会比较吵闹的午餐时间也同样既净且静。孩子们在教室门外一个个排着队有序地拿饭盛汤。端着饭碗时是那么小心翼翼,生怕有一点汤渍洒到地上。下午的大课间活动,也同样如此。孩子们从楼梯上下来时队伍井井有条,丝毫不显杂乱。
对于一些常规活动,比如集体备课、业务学习、推门听课等,林老师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始终将有效放在首位,一些花哨的做法、好听的名目完全可以摈弃。
是的,面对各种事务,我们许多时候都是用“应付”的方式去完成,这样也仅仅只是完成,怎么可能在工作中注入心血,同时有所创新呢?作为布置这些事务的决策层,是否也需要思考一下是否所有事情都是必需的,这些事情又该怎样开展才更加有效呢?
学校的立身根本到底是什么?丰富的活动?光鲜的形象?不,应该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常规。现在许多学校充斥着太多的活动,有着高大上的形象,但却是以放弃立身之根本而获得的。这岂不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看到这样的**时,我们心中真是百感交集。在我们的**之间横着一道深深的沟壑。差距让我们汗颜。反思我们自身,要学习的真是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