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经验交流
2018年5月15日下午,我受邀驱车一个小时来到泾阳县xx中学,和该校教师进行了深入的教学交流。这次交流的题目是《教而不厌,须学而不厌——从提高个人业务素养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围绕“何为一堂好课”的话题,通过再现课堂教学智慧和教学灵感,我与大家分享了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收获和乐趣。整个会场气氛轻松愉悦,我讲得深情而投入,老师们听得耐心而专注,在大家的阵阵掌声和笑声中,三个小时的讲座很快结束。讲座的内容概要如下:
首先,注重课堂资源开发,构建自我课程体系。网络让我们打破教材边界,发现收集各种素材,丰富课堂资源变得易如反掌。材料不仅形式多样,而且更新快,时代感强、贴近实际、鲜活自然,可供学生选择的余地大。这些材料经过我多角度的开拓和解读,往往会“变废为宝”,一个不起眼的标牌、一句司空见惯的标语都构成了我的英语教学资源。正是取材的自由随意,造就了我教学形式丰富多样、教学资源涉猎广泛的特色鲜明的课堂。因为“太接地气”,所以为大众
“喜闻乐见”。这样,我就将通常意义上必须背诵、识记单词的英语课堂延伸到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把英语学习必须训练的、面容呆板的阅读写作化为了一种娱乐消遣、精神享受的盛宴。
在教学实践中,我的关注点除注重语言知识技能学习外,所选材料以英语国家的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自然和人文知识为载体,体现这些国家的多元文化的特征。这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加快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是非常有利的。另外,学习材料以日常生活为背景,难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对生活的感知能力。
陕西师范大学龙宝新教授说:“教学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课堂的功能在于为学生搭建学习的舞台,教学的价值在于催生学生学习的行动。”我们现在的课改热闹异常,课堂形式五花八门,但教学效果收效甚微。问题在哪?形式大于内容。我们现在的课改多是行政推行,教师被动参与,缺少自我意识。课堂可以异彩纷呈、自由驰骋,教学可以开放多元、八仙过海,但倘若没有学生的参与、学习的发生,没有学习收获、学习果实的孕育,课改之“花”便失去了绽放的理由。进言之,课改之“花”盛开的目的是要唤醒学生沉睡的大脑,驱动学生心灵的引擎,启动学生学习的旅程。教学的提升应来自教师内省和内驱,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即课程,发现教学资源的过程即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我经常会思考:除了教材以外,课堂还可以补充哪些资源?哪些资源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培养优良品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科学思维方式和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除了常规备课(我称之为“备小课”)外,更要“备大课”,即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只有经过不断修炼、不断反思、努力学习,自身知识才会历久弥新,自己才会成为讲台上的常青树。
其次,保持学习习惯,善于自我革新,开拓发展空间。形式上,课堂是教师“逼着”学生学习;实质上,是学生“逼着”教师学习。几十年的教学经历让我感到,教师逼学生是假,学生逼教师是真。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现代通讯和传媒的发展让知识更呈现出扁平化的特征。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便捷,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这是对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的挑战。学生思想自由、思路宽阔、勇于探索、善于纳新的个性特点,他们拥有更多“发声”的机会表达意见和提出质疑。当下的教师如果仍用陈旧死板的书本知识去搪塞敷衍,不仅课堂教学无以为继,更会危及自身在职业领域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教师的学习就显得尤为必要。
教师的学习不仅仅指书本上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指各种形式的求新求变。如果把英语教学比为一条“鱼”,知识就是养鱼的水,而学习就是保证水流源源不断、水质新鲜清洁的源头。正如朱熹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传授知识是教师职责所在,而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将思维教学引入课堂,是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思维教学要求教师从传授知识转变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从而提高学生建构知识的独立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正如鱼的生存要保持水质清洁,学习也要摄入积极的思想因子,树立正确的导向性。一个积极思想因子的摄入,不仅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思维,而且在一言一行中强化人的行为。当各种怨气、戾气在现代中国社会弥漫之时,教师更应该多吸收表达积极思想,从而传播正能量。这不是文化人的媚骨,而是为人师者的良心。正如米歇尔·奥巴马所言:“当别人往道德低处走时,我们要继续向高处前行。”教师,必须做好学生麦田里的守望者和人文精神的守夜人。
第三,为师之要,在于留白。留白,就是给xx先生所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留有一席之地;就是要教师在自己心里给自由留下广阔天地,让学生的心灵给自由留下广阔天地。人类创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活,使生活更加美好和有意义,仅仅把学知识与考试挂钩是一种价值迷失。现在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已严重脱节,学校教育关注的仅仅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需要的却是在未来社会生活中洞悉人性的能力。这就是教育变革的大势所趋。
我以为,最好的教育理念是以人育人、共同发展,一节好课展现的不仅是教师的口才和处理教材的技巧,还有教师的思想、情感、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在教师的教育影响下,让学生知道这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其所长,从而拥有对大千世界的温情与好奇,习得安身立命、强国安邦的一技之长,在内心深处笃定求真求善的信念,这便是作为教师的成功。教师对学生的培育不仅限于知识上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做人道理的传授。教师应努力将学生培养成积极向上、勇于探索、充满好奇、乐于助人并有着宏大视野的人。这就意味着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是在传授一种人生。此外,教师还必须变成学生性情的引导者,去培养学生的理想主义情怀和家国情怀。教师若能在学生的青春记忆中存留对他们成长的包容与尊重、关爱与美好,就是对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巨大奉献。
30多年的教学工作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自有教师的辛酸,也有教师的乐趣。桃李满天下,自然是作为教师的荣耀,但这种荣耀却是来之不易的。不停地读书学习,深挖教材的实质,学习新教改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自主精神,求得学生的满意,取得领导的支持、同事的理解,自己才会心安理得。教师要教而不厌,就必须学而不厌,这种学习在于知识、在于思考,更在于情怀和责任。
讲座结束后,xx中学xx校长对我的讲座做了精彩的专业点评。他毫不吝惜的赞誉让我信心倍增,更让我心怀感动。这种对教学研究的重视和对一线教师的尊重,又何尝不是一种崇高的情怀和责任?此后的教师互动环节,大家交流所获,畅所欲言,又一次点燃了思想火花和热情。六点活动结束时,大家仍然意犹未尽、依依不舍。驱车回家的路上,风雨大作、路途艰难,当晚八点才到家。但这一路上陆续收到了xx中学老师们发过来的短信,关于教学的收获和心得,关于感悟和提高。在教育教学这条路上,我能赢得同行们的如此信赖和倚重,此行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