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农民收入和消费情况分析及发展趋势分析第2页
0.4%。⑦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增加。1—9月,农民人均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为76元,增长21.9%。
一减少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减少。1—9月,全市农民人均家庭设备用品支出和服务消费支出为122元,下降8.1%,其中,购买日用品、床上用品的消费支出减少,主要是价格下降引起,而购买家具的消费支出减少,主要是购买量减少所致。
(二)20xx年农民收入和生活消费支出预计
根据1—9月全市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情况分析,在正常情况下,预计20xx年全市农民人均总收入6680元,比上年增长10%左右,其中工资性收入有望突破元,达到2090元,增长15%左右;家庭经营收入为3960元,增长3%左右;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60元,增长7%左右。由于翘尾因素的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有可能达到5000元,预计在4980元左右,增长10%。
二、20xx年农民收入和生活消费趋势展望
(一)20xx年农民收入趋势
影响收入的有利因素:一是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已经连续7年下发一号文件,支持农业建设、改善农村民生、增加农民收入,在目前国际粮价高位运行的情况下,预计明年的一号文件仍然是继续围绕农村基层改革、要素重新配置和粮食增产进行,用政策机制制度确保农民增收;二是就目前情况来看,金融危机的对我国的后续影响未如预计一般恶劣,全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农民无论是外出还是在本地务工的机会都大大增加,外出务工收入也有较大提高;三是我市强力推进两城建设,承接产业转移,惠及周边农户,本地务工收入、财产性收入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随着南延东进工程的不断拓展,将会有更多农民得到实惠,拉动农民务工和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四是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势头明显,特别是今年下半年以来,农民出售稻谷,猪肉、蔬菜、水产品等农产品价格明显上升,一定程度带动农民收入保持增长;此外,随着经济形势不断向好,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的收入将会不断增加,有利于保持农民增收势头。
影响收入的不利因素:一是各种不确定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影响加大。近年来,我市不断出现较大的自然灾害,因此绝收的耕地和重新返贫的农民时有出现,虽然农作物价格有所上升,但各种农作物减产过大会影响农民收入增加。二是生产费用进一步加大。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长期性特点,带来市场风险加大。一方面,各种生产资料和人工费用不断上涨,农民无法承受;另一方面农民自身经营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使得农民不愿意过多的加大生产投入以规避风险,影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增加。三是贫困县增收难度大。我市有两个国家级贫困县,两个省级贫困县,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历来收入较低,影响全市农民收入的增长。四是以征地补偿收入拉动的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不可持续,随着“两城”建设的推进,项目建设征地会越来越少,农民依靠征地补偿获得收入的快速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五是国际经济形势前景尚不太明朗,恐出现反复,影响沿海出口加工企业雇工和收益,将间接影响我市农民外出务工收入。
(二)20xx年农民收入和消费趋势展望
根据以上因素分析,保守预计20xx年全市农民人均总收入为7350元,增长10%,其中,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2400元,增长15%左右,家庭经营收入达4070元,增长3%左右,财产性收入126元,增长8%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80元,增长10%左右;预测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80元,增长12%左右。
三、对20xx年我市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民消费的建议
针对以上不利因素,特建议如下:
(一)保粮是重点,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财政资金要向农田水利设施的新建和改造修复、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研倾斜,确保将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研究高产抗灾作物,在遭受灾害后,及时引导农民补种或者改种农作物,将损失降到最低。大力发展相关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二)研究对生产资料进行补贴,对生产进行保险。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抵消了国家对农民补贴给农民带来的收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密切关注农资市场情况,适时对农资市场进行干预,可以研究地方性的农资补贴政策和农业生产政策性保险,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三)加强扶贫开发资金使用效率,促使贫困地区早日脱贫致富。低收入地区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教育落后,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在加大对贫困地区转移支付的同时,要控制扶贫开发资金的使用范围,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要转变低收入地区等靠要的思想,加快改善贫困地区自然经济条件,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
(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各级政府部门要以两城建设为契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合理规划布局,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整合小而分散的农村二、三产业,以集团和合作的优势来谋发展。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展合同农业、特色农业,使农民尽快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以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两城建设为契机,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引导企业落户,开拓国内市场,刺激消费,使“三驾马车”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