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新时期人民基层政协的自身建设研究
加强政协自身建设,是人民政协强基固本的重要工作,是提高履职水平的重要基础。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强调“人民政协只有把自身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进一步促进党派合作、突出界别特色、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加强机关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履行职能的实效,更好地推进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笔者从政协自身结构层面建设,结合贾庆林主席的“四位一体”观点谈点粗浅看法。
一、促进党派合作是政协自身建设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现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作为地方政协,更要在促进党派合作上有所作为。一是进一步拓宽党派合作的平台。建立健全会议和活动的各项制度,支持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重大方针政策的讨论协商及其履行职责的各种活动,及时研究并帮助解决他们在参加政协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探索和创新参政的方式,保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和政协领导成员中的比例,进一步扩大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平台。
二是重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要继续发挥人才荟萃、联系广泛、智力密集的优势,把工作视野拓展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法律、政策等多种手段,本着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的精神,协助统筹各种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协调发展;要发挥整体功能和组织优势,选择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党和政府决策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深入调研,积极建言,为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继续发挥位置超脱、渠道畅通的优势,广泛联系社会各界人士,及时掌握社会舆情,如实反映广大成员和所联系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协助中共各级党委和政府广开言路、广求良策、广谋善举,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三是促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法律化、经常化。要保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工作纳入明确决策程序,推进这一工作的规范化。要依照程序和规则来具体落实多党合作中各政党的权力、义务和责任,建立一个科学的、合理的、稳定的机制。要根据几十年的实践经验和新的历史要求,总结升华为理论、上升为国家最高权威意识,积极推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的地位、方式及保证措施等从政治上定位、从法律上确定。要面向群众、面向社会、面向实际,积极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有效的为党委、政府谋长远之道,建肺腑之言、献务实之策,突出工作的经常化。
二、突出界别特色是政协自身建设的优势
政协按界别组成,是人民政协的一大特点,也是人民政协区别于其他组织的重要特征。政协各界别,是社会各界别的代表,从一定程度上说,政协各界别的和谐,可以反映社会的和谐,因此,抓好界别小组建设尤为重要。一是要合理设置界别。政协章程第二十条明确规定政协设“若干界别”,各地方委员会“根据当地情况,参照全国委员会的组成决定”实施。各基层政协的界别小组设置,既要遵照章程,又要有地方特色。要开展对本辖区的各界别的调查研究,形成新的界别设置方案,尽可能把新的阶层、群体、界别包容进来,使政协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二是要突出界别优势。人民政协由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按界别组织的特点,决定了政协在组织上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在政治上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这既是政协的特点,也是政协的优势。为了保持这个优势,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立足扩大团结面,增强包容性,认真研究界别的合理设置和调整,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要尽量突出界别特点、发挥界别优势,工作性质相近的两个界别可以联合组织活动,共同制定活动计划,共同组织实施。
三是发挥界别作用。切实提高对发挥界别作用的新认识,真正把界别工作抓紧抓好。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发挥界别作用的方法和途径,推动委员通过界别渠道密切联系群众。政协各界别、各委员要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及时提出和反映社会上各阶层、各群体、各族各界的愿望和诉求,协助党委政府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增进社会各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为改革发展消除阻力,增加助力,形成合力。
三、发挥委员主体作用是政协自身建设的关键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充分认识加强政协委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着力优化委员队伍结构,进一步推动地方政协委员履职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一是做好委员推荐工作。要确保委员人选的代表性、广泛性和参政议政的能力,严把“入口”,疏通“出口”。委员推荐工作要统筹考虑委员构成比例,将各界有能力、有素养、有专长,又有责任心和工作热情的优秀人员、杰出分子吸纳为政协委员,整合政协人力和智力资源,以增强人民政协履职的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