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的社会冲突管理思想研究
社会冲突管理既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管理实践中的重要方面。当前,我国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社会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社会冲突显现出新的形式和内容。管理好社会冲突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在开启改革开放的初期,邓小平采取多种策略、方法,通过多种途径,有效解决了一些容易引发社会冲突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其社会冲突管理思想对当前的社会冲突管理有着重大的启示,这里加以探讨。
一、邓小平管理社会冲突的实践与策略
邓小平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他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更多地是站在宏观和全局的角度。因而研究他的社会冲突管理思想,学习他管理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思路,也只能从他对关乎国家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的思考着手,并从中把握一些规律。
1.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文革”结束后,解决台湾问题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探索解决台湾问题的道路,邓小平作出了卓越贡献。在这个过程中,他充分运用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1978年1月7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国会议员团,在谈及台湾问题时,他说:“解决台湾问题就是两只手准备,两种方式都不能排除。力争用和平方式。用右手大概要力量大点。实在不行,还得用左手即军事手段。我们在这方面不可能有什么灵活性。要说灵活性,就是我们可以等。”这就既明确表达了中国不放弃使用和平和武力两种手段解决台湾问题的坚定立场,同时又委婉说明我们可以等到合适的时候来解决。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指出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但在统一的方式方法上,则提出了较灵活的意见。继邓小平高度概括“一国两制”的内涵后,1984年5月,第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说到:“我们认为,只要和平统一问题上国共两党具有共同语言,一切事情都好商量;台湾问题早解决比晚解决好。任何犹豫、拖延,都是违背民心的,希望台湾当局郑重考虑。”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就第三次国共合作,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不去算这个账,要从长远考虑的观点,从民族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着眼,也要从世界和平安全着想,来看待第三次合作的必要。
2.统筹兼顾,从大局着眼。在民族问题上,邓小平致力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他的关于“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指明了方向。1990年12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在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问题上,1990年7月3日,邓小平指出:“现在有些地区,允许早一点、快一点发展起来,但是到一定程度,国内也好,地区也好,集体也好,就要调节分配,调节税要管这个。”1992年在武昌、深圳、上海等地视察时邓小平谈到:“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
3.多种方法并用。在解决西藏问题上,邓小平认为可以通过多种手段,使用多种方法。早在1950年1月15日,邓小平就指出:西藏是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都有其特殊性,政策性很强。解放西藏有军事问题,需要一定的军事力量,但与军事相比政治仍是主要的。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上,1979年11月2日,邓小平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上说:“现在看来,要真正解决问题不能只靠顾问制度,重要的是建立退休制度。”“要使他们懂得,不只是年轻就能解决问题,不只是有了业务知识就能解决问题,还要有好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这是最根本的一条。”
二、邓小平管理社会冲突的方法
1.调查研究,搞清真相。邓小平十分重视调查研究。1977年8月,邓小平在与高校卫生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就高校招生制度是继续延用“文革”中的群众推荐制度,还是恢复“文革”前的统一考试制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充分听取科教界专家的发言后,当场决定:当年就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话时说到,要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需要认真调查研究,比较各国的经验,集思广益,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不能认为只要破字当头,立就在其中了”。
2.透彻说理。在涉及台湾问题时,邓小平利用各种机会奉劝台湾地区领导人,他说:“归根到底,中国的统一这一件事要靠台湾海峡两岸的领导人和人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