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就业创业的理论和实践
就业为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和谐之源。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无论经济形势如何,就业问题都始终是一个长期性的战略课题就业和创业也是当前社会上最热门词语,在谷歌上搜索关键词达6千万、1亿条次,百度上则为8千万,9千万条次。广东、浙江、江西、广西、河南等很多省市提出了“全民创业”口号。人社部批准82个城市成为首批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主要任务是率先建立组织领导体系、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健全创业培训体系,构建创业服务体系、健全工作考核体系。
就业创业工作历来为党政关心、社会关注、青年关切。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是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四大目标。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有正相关性,通货膨胀与社会失业有反向相关性,他们之间变化关系大家可以用菲利普斯曲线去分析和认识。就业与创业相应而生,相互促进。就业对创业起到技能、经验的训练和积累作用;创业创造新需求新岗位从而带动就业,对就业具有倍增效应。因此,有必要把就业创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和认识。
第ⅰ部分:就业和失业
1.1 关于就业
1.1.1 基本概念
按照新的界定标准,“就业人员”是指在男16至60岁,女16至55岁的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其中劳动报酬达到和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为充分就业;劳动时间少于法定工作时间,且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本人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为不充分就业。就业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弹性就业:是指不限时间、不限收入、不限场所的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
阶段性就业:是指在劳动者的职业生涯中,自愿退出社会劳动一个阶段后,再参加社会劳动的一种就业形式(如再培训、妇女哺乳等)。
非正规就业(全称是“非正规部门就业”):这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正式提出的概念。非正规部门主要是指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单位。主要包括微型企业、家庭的生产服务单位及独立的个体劳动者。
不充分就业(又称就业不足):不充分就业是指非个人原因,在调查周内工作时间不到标准工作时间的一半(即20小时),并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人员。
1.1.2 理论演变
①古典经济学派人口与资源均衡发展的思想(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叶)
古典经济学派的主要经济思想发起于亚当·斯密(1723-1790年),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是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他们主张自由的市场竞争,在乐观看待市场的同时,也看到市场背后灾难性的危机,预期将会出现普遍的贫困和增长的终结。并提出政府干预只能使情况变得更坏,因为政府不能改变土地的稀缺,也不能控制人口的增长趋势。惟一的途径是通过瘟疫、战争和饥荒使人口减少,获得人类生存的自然平衡,从而实现就业自动平衡。
②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马歇尔 (1842-1924年)把古典经济学的供给分析和边际效用学派的需求分析加以综合,形成了一个以生产成本分析为中心的供给理论,和以边际成本分析为中心的需求理论相结合的新的经济学体系。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要解决失业问题首先要解决劳动力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割裂、信息不对称等)的问题。
③凯恩斯的就业理论(20世纪30年代)
1929年到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给西方各国带来空前规模的失业。凯恩斯把经济危机归咎于自由市场制度,主张通过国家纠正市场的缺陷,解决经济危机。凯恩斯用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来解释危机,认为生产过剩和失业的原因是在总收入和总消费之间存在差额,要依靠国家干预,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减少税收等来刺激需求,达到社会充分就业水平。
④发展经济学的就业理论(20世纪50年代)
在20世纪50年代,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刘易斯、拉尼斯等讨论了二元经济结构发展模式下的就业问题。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是以农村和城市相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为特征,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是必然的,直至刘易斯拐点出现。其政策主张有:(1)尽量减少城乡不均等的就业机会,减少城乡收入差距。(2)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村工业。适度发展教育事业,避免人力资本闲置,提高资本增长对就业的扩散效应,增加就业机会。
⑤人力资本的就业理论(20世纪60年代)
人力资本之父——美国经济学家舒尔兹将技术进步中的“人力资本”因素突出出来,认为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就是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的教育、培训、保健等方面的投资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