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党员干部对抓作风建设的心态
浅析党员干部对抓作风建设的心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干部作风建设,出台了《关于改进干部作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八项规定》,以“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坚定意志,抓铁留痕、踏石有印的强劲势头,严肃查处、通报曝光了一大批干部在公款吃喝、公款送礼、公车私用、公费旅游、收送“红包”、滥发钱物、大摆宴席、赌博娱乐等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干部队伍中产生了极大的震慑作用,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面对整治干部作风的高压态势,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产生了各种错综复杂、微妙难言的心态。
赞同心理。绝大多数认为,中央出台八项规定,着力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充分体现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有力保障,深得党心、深得民心,非常紧迫、十分重要,因此,在思想上、行动上表示拥护和支持。
质疑心理。有的认为,多年来,每逢元旦、春节,中央和地方各级都三番五次下发文件,三令五申禁止公款吃喝、公款送礼、收受“红包”,但往往雷声大、雨点小,收效甚微。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作风积弊非一日能除,不相信一个八项规定就能杜绝不正之风。并且认为,“三公”经费不取消,不从体制机制上彻底改革,没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要遏制公款吃喝、公款送礼、公车私用、公款旅游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对转变作风抱着质疑、怀疑的态度。
观望心理。一些人认为,识时务者为俊杰,面对当前的形势,要静观事变、等待观望,顺势而为、应势而动,小心谨慎、相机而行,要从众、随大流,不能“出风头”、当“出头鸟”,避免挨枪子、当典型。在行动上表现为风声紧时就收敛些,形势松时就放开些;上级机关、外地区、外单位搞了,我们也搞;反之,他们没搞我们也不搞。
抵触心理。一部分人认为,请客送礼、相互宴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是正常的礼尚往来和人情交往,现在完全刹死,是小题大做、不近人情,是矫扭过正、做过了头,缺乏人性化,没有人情味。还有部分人认为,公务员多年来没有加过资薪,收入偏低,因此在心理上牢骚满腹,工作上消极懈怠。
变通心理。少数人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死的东西,任何事情都可以打折扣、搞变通,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因此千方百计改变花样,绞尽脑汁改变手法,想方设法逃避群众监督和上级检查,于是公款吃喝、公款送礼、公车私用、公款旅游等不正之风从明的转为暗的,从公开转为隐蔽,从传统作法转为智能化、高科技化作法。
侥幸心理。少部分人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思想认识:反腐败、整作风是墙外扔砖,砸到谁算谁倒霉,自己的运气不会那么差;吃点喝点,不装腰包,没有什么大问题,犯不了什么错误;法不责众,不会追究个体的责任;保密、保护措施做得好,难以被查处;自己平时人缘较好,没有得罪什么人,不会被举报、曝光;自己无职无权,普通一员,没有关系。因而心存侥幸,屡试不爽。
逆反心理。极个别人认为,整风活动是作秀,是搞搞形式、做做样子,是一阵风,难以摆脱“整治——收敛——放松——反弹”的怪圈,因而由厌烦而产生逆反心理,把中央关于整治作风的规定、禁令当作“耳边风”、“过眼云”,置若罔闻、不屑一顾,我行我素、依然故我,甚至变本加厉、顶风违纪,在社会上产生恶劣影响。
心态决定姿态。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深刻认清形势,适时调整心态,澄清模糊认识,消除错误观点,摒弃不良心理,培养健康人格,以积极有为的姿态、求真务实的精神、清正廉洁的操守,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勇做作风建设的倡导者、实践者、推动者,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