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提高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学科,它同时具有工具性和基础性的特点,这已是学术界,尤其是广大一线教师的普遍共识,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所有学科的教学,都是从最基础的认、读开始的。再高深的理论,都必须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并通过阅读来学习理解,最终获得生命力。这个道理其实很浅显,也彰显出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作为一门语言性、基础性和工具性学科,要求通过语文学习,掌握并最终形成听、说、读、写四大基本技能,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在这四大技能中,我认为“读”又是基础之中的基础,是关键。这里的读,特指的是阅读能力。几乎所有的语文科教师都认为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也是关键点。因为从学科本身的角度来看,各类考卷中,阅读版块所占的分值比例都是绝对的“优势”。再拓展到其他学科的角度,由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欠缺,致使对预设的问题不能准确地理解(即所说的“审题不清”),从而造成不能正确解答甚或是答非所问的案例也屡见不鲜。所有这些现象,都暴露出学生阅读能力的不足,也对语文科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在语文中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实践中,阅读类的问题几乎随处可见,尤其是在语文科教学过程中,其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和考察着师生的阅读素养。而在各科各类的考试中,对阅读能力的考察更是普遍,小到对题设题干的阅读理解,大到对材料和文本的赏析感悟,无不涵盖了对个体阅读素养的探知。但此类考察却往往成为各科教学和学生能力的软肋。实践中,学生答非所问的现象即是由于对问题的阅读不清、理解不准所致。此类现象在经过大量的训练和老师的讲解后,学生或许能触类旁通,形成固定的解答模式。但在文本阅读中,此类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极难奏效了。因为阅读文本一般都篇幅较长,信息量大,体裁多样,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并且考察的方式灵活多样,可能是简单的感悟类、概括归纳类,也可能是较难的揣摩体味类、推敲逻辑类和拓展实践类等。这就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此类阅读,是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全面考察,也是各科教学,尤其是语文科教学的一个障碍。
针对这类问题,以往的解决办法多是单纯的就现象说现象,就问题论问题,告诉学生这类问题应该怎样解答。而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或者理解为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还得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正如前文所述,阅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是掌握知识的基础,不论是专业的、连贯的各类知识体系,还是通俗的、点滴的学习生活常识,都可通过阅读这一活动让人们掌握并受用。因此,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各科尤其是语文科教学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兴趣是入门的先导、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形成习惯,习惯能成就性格,性格能决定人的一生。众所周知,兴趣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可使学生产生充沛的精力,形成顽强的毅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不能仅靠单纯的说教。笔者认为,教师的阅读经历、知识储备、语言组织等方面的素质,是引导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从职业技能上讲应该是个专家,从知识范畴上讲,还应该是个杂家。丰富的阅读经历,能够扩大教师的知识视野,接触到各类海量信息,进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形成较为广博的知识体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就可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恰当地表达方式和合理的语言组织,从所储备的知识体系中筛选出所需信息来充实教学内容。例如,围绕某个话题,教师能够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出口成章,自圆其说。这不仅能激起学生对该科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阅读兴趣,无形中还可能使学生对教师本人增添几份崇拜。“亲其师信其道”,如此一来,教师说话学生也会听,教师所布置的阅读任务学生也会完成,阅读兴趣也就会渐渐产生,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有了阅读兴趣,下一步要解决的便是阅读习惯了。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习惯的培养对于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加积累、提高能力有着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的一生都有益处。在倡导终身学习的当下时代,阅读应该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这里,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历,就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尝试与广大同仁共享。
任何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并非旦夕之功,也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反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最初还得从强制要求开始。因为受传统观念和环境的影响,农村孩子家长大多不喜欢阅读,家长的行为和思想直接影响孩子,致使他们不重视阅读。家长认为阅读是一项花费大、见效慢的“高耗低效”工程,因此不愿让孩子在阅读上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这
提高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第2页
种不科学的认识,就成为教师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一个阻力,基于此,我们一开始都得从强制要求入手。当然,这样的要求也并不是语文教师个人的主观断举,因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就表明了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九年四百万字以上”的明确的强制性要求。因此,初中语文课本每册后都附有相应的“名著阅读”片段,这可视为是对中学生提出的客观的强制性阅读要求。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笔者是这样逐步推进的。在每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读课文外,所有的自读课文都可视为学生的课内阅读文本,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和课文内容,预设相应的问题作为阅读练习。问题的提出应有一定的梯度,由表及里,由易到难,让学生做充分的思考,然后采用恰当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这就使学生在学习每个单元时都能得到自主阅读的机会。另外,每周都要开辟出至少一节课的时间作为阅读课。其组织形式最初还是要从自由阅读开始,鼓励学生自行阅读其感兴趣的读物,而且告诉学生,这个阅读不带任何任务性,完全是一种放松是阅读。这个过程一般得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在自由阅读推行一段时间后,可逐渐过渡到任务型阅读,使学生明确阅读课也是语文课堂的一种形式。同时,还可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一些与阅读有关的活动。例如:开展“故事大家讲”、“名人趣事谁最知”、“阅读知识竞赛”等活动,在每次活动结束时,及时地给予点评和鼓励,让学生在每一次阅读和活动后都能有所收获和感悟。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形成一定的阅读习惯。
有了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就有了阅读的性格,下一步要解决的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力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的基础之上的,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就要教给学生相应的阅读基础知识。这里所说的基础知识,指的是不同文体的专业知识、专业术语和相应的应用技巧。例如:针对八年级语文教学,侧重点可放在介绍说明文阅读的常识上,包括说明文的分类、说明的顺序、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及其应用等。而针对九年级学生,则要介绍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大致包括议论文的三要素、常见的论证方法、议论文的分类、中心论点的提炼、议论文的结构等。当然,在整个初中阶段,记叙文的阅读都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可以说它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全过程,因此,几乎在每个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都要不断地给学生补充记叙文的相关知识。如记叙文的分类、记叙文的要素、记叙的顺序、记叙的线索、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文的表现手法等。所有这些阅读类知识,不光要让学生熟知并记下,更重要的是要交会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而这却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作为语文科教师,要能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循序渐进地将这些知识渗透于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运用具体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每期的教学中,都可针对不同文体,就教材上的一些经典课文作专题讲授,并重温和补充相应的文体知识,集中介绍对应的方法技巧,并及时地辅以专项训练,让学生触类旁通。如此长期坚持,学生的阅读能力便可得到有效的提高。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就不再惧怕阅读,考场上也就能应对自如,阅读的兴趣也会随之更加浓厚,如此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我们的语文教学便不再是什么难事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长期、艰巨而复杂的过程。相信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丰富的阅读知识,再加上恰当的个人技巧,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也必将有效地促进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