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辨-散文
人类发展史,首先是短缺经济的历史。以生产生活资料匮乏为特征的短缺经济占据了人类诞生以来的绝大多数时间,在这样的生产力条件下,辛勤劳作,是生存的需要。体力劳动上的勤劳、脑力劳动上的勤奋,成为绝大多数民族道德评价的导向,中华民族便是此类典型。不胜枚举的成语典故、名言警句、佳话趣闻:
勤能补拙,勤俭持家,一勤天下无难事;
夜以继日,日理万机,只争朝夕;
头悬梁、锥刺骨,凿壁偷光……
度过短缺经济,进入温饱乃至过剩经济时代,原有的道德理念延续下来,甚至固化为生活方式、生理心理需求。即便不是生存的需要,即使有资格、有条件闲下来,可以脱离劳动,道德上、习惯上也会加以拒绝。
唐朝倡导自耕自食农禅生活的百丈怀海禅师,每日除率众修行外,必亲执劳役,自食其力,平常琐事,尤不肯假手他人。禅师年纪渐老,仍随众上山担柴、下田种地。弟子们恳请师父不要做这种粗重的劳动,禅师说:“人生在世,若不亲自劳动,岂不成废人?”弟子们将禅师的工具藏起来,百丈禅师绝食抗议,“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弟子们无奈将工具又还给他。
近代鲁迅先生说:“与其不工作而多活几年,倒不如赶快工作而少活几年”。许广平女士为鲁迅致的《哀词》:“他不晓得什么是休息,什么是娱乐。”夫妻俩表达了完全相同的意思。
媒体采访当今的成功人士。
其中一位说:有人劝我要注意身体,但我觉得让我闲下来,反而会更难受,因为“勤奋”这东西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习惯了,它有惯性了。
另一位说:我喜欢这种紧张而充实的感觉,因为没有紧张就体会不到放松,就感觉不到生活的节奏。
老一代画家黄永玉自述:我不自觉地活到了八十岁,没有变的是我的创作劲头。我不停地想工作,不工作也没有什么干的。放下工作,吃,不喜欢,游山玩水,没有意思。工作就是一种最好玩的事情。
1988年翻译的《美国富豪》:雄心勃勃的富翁大多精力过人,无法静坐不动,他们像飓风一般四下活动,尽其所能地促使每个生命体进行运动。他们的一个典型特征是讨厌假期,因为他们不愿休息。他们发现休假对身体来说几乎是痛苦的。
皮尔卡丹:工作使我愉快,休息使我烦躁。
梁凤仪《忙碌是福》:极度忙碌的好处,是精神愉快。
“勤”(勤劳勤奋)成为多数人的生活习惯,特别是成功人士的特质。
勤到过度,便是强迫自己忙碌。忙代表有能力、有成就、高收入、重要、充实、成功。我们工作越忙就越有理由相信自己是这个社会中的有用成员。生活被不停的劳作所绑架。
据说,日本一个有名的电视广告,画面上一个忙得东奔西跑的人不断地撞上别人,又不停地赔礼道歉,广告词是:疲惫不堪的人才是好人。疲惫不堪正是日本企业人的经典形象。
“勤”,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不是普世价值。喜欢紧张忙碌,还是逍遥自在,取决于一个人的天性,也与接受的教育有关。散漫惯了的人,不习惯紧张生活;忙碌惯了的人,忍受不了无所事事。不论紧张成为一种习惯,还是清闲成为一种习惯,一旦打破,都会不习惯的。
当年的道德楷模,未必符合今天的道德尺度。
几年前《参考消息》转载阿根廷《民族报》报道:西班牙某地卫生当局宣布,停发心理医生冈萨雷斯3个月的工资,原因是:他太热衷工作了,每次接待患者都超出规定的10分钟时间,他比其他同事上班早,经常加班加点。冈萨雷斯坚持了14年的这种工作态度,在同事中间引发越来越严重的不安情绪。日前冈萨雷斯接到通知,要求他去接受心理咨询,并调往另一家医院工作。(但是,这项惩罚措施引起患者们的一致反对,目前已经征集到4500个支持他的签名。)
20xx年《参考消息》转载德国《时代》周报网站的文章:工作瘾是一种“特殊毒品”,它受到社会的奖赏,却危及生命。迄今为止这种疾病还没有得到承认。
在日本、美国、德国等等主要通过工作来定义自己的工业社会,许多人过于挑剔,强迫自己努力工作,无休止地加班,工作成瘾,如同离不开的毒品,这种毒品被各个社会阶层的人消费。就像早已为人所知的“身心耗竭综合征”一样,工作瘾也发生在高管、工人、职员、学生、家庭主妇甚至退休人员中。工作瘾越来越发展成为一个大众现象。
“我的生活似乎取决于我是否干得足够好,”某患者说。她从小就被人们按工作业绩评价。先工作,然后才有快乐——直至最后只剩下工作。
某专业诊所专家说:“工作瘾的治愈几率比酒瘾的治愈几率更低。通过工作获得承认,这个强大的发动机不是上瘾者很
勤辨-散文第2页
容易就能关闭的。”患者在这里学习谈论他们的问题,也学习有节制地工作、正确对待批评、必要时放弃工作并把活儿让给其他人去干。专家说:这对许多人来说很难。他们认真做完医生给出的计划,认真使用所有能够想像出来的治疗方法。工作瘾患者在这里也想做特别努力。享受紧张是一种享受,享受清闲也是一种享受。
出处不详的一则现代寓言:有个渔夫每天下一次海,每次只撒一网,无论捕捞的鱼多与少,从不撒第二网。有人问他:“为何不多撒几网呢?捕捞更多的鱼,换更多的钱。”渔夫说:“有了更多的钱,又能怎么样呢?”那人说:“就可以幸福快乐地生活了。”渔夫说:“我每天撒下一网,已足够一家人衣食无忧了。闲暇时,我可以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也可以躺在沙滩上晒太阳,我觉得已经很幸福了,又何必要捕捞那么多鱼呢?”
这种生活方式,对于不为金钱困窘的人来讲已经成为一种境界,自己享受生活,也给他人留下更多的工作机会。
据说3000多年前,上帝在西奈山的山顶亲自给犹太人首领摩西传授十条训诫,摩西十诫作为《圣经》中的基本行为准则,流传了下来,最终成为西方文明的核心道德观。
其第四诫是: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做工,但第七日是向上帝耶和华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做;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
这或许是在提示人们:不要只顾劳作,没有闲暇,劳作不是人生的目的,只是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