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决策法制化的探讨
依法决策法制化的探讨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依法治国,行政机关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是关键,是基础。真正实现依法治国,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就是,加快推进决定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环节——决策的法治化进程,以此的带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开展。
**年3月22日,国务院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立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而依法行政作为政府权力配置和运行的基本准则,笔者认为,其首要和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行政决策必须法制化。
1、行政决策法制化的重要性及现实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政府,作为一个国家或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其最基本的职能就是决策。政府的意志、作用和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决策来体现的,政府每天都要对自己所属地区和部门、组织的各种问题进行处理,作出决定,而这种处理和决定是否科学和正确,将可能直接关系到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是否能健康、正常的发展,也将可能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还可能涉及政府本身的信誉。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决策正在逐步走上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但不可否认,目前也还存在着这样那样一些问题。一是经验决策。即凭决策者个人的知识、才智和经验做出决断。其本质是以决策者的经验为基础所作出的决策。这是一种传统的决策方式。
虽说经验决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某些情况下还是行之有效的,但现实社会中的许多问题单凭个人的知识、经验是难以作出精确分析判断的,而且个人的主观随意性极大。因此,经验决策往往容易产生失误。二是盲目决策。即不作认真的调查研究,不听取群众、专家意见,不遵守集体领导原则,极端不负责任地拍脑袋作出决定,从而出现严重失误,给国家财产和人民利益带来巨大损失,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三是违法决策。即愈越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对不应由本部门或个人作决定的工作和问题乱作决定。
2.决策法制化的基本要求
行政领导决策法制化,就是运用法律规范、调控行政领导决策过程,使决策行为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也就是要求行政领导者在整个决策过程中依法、用法、守法,使行政决策制度化、规范化。具体讲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决策主体的法制化。即行使行政决策权力的行政组织机构的建立和担任行政领导职务人员的产生,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凡不是依照法律规定产生的机构和领导职务,都没有资格行使法律赋予这些机构和领导职务的决策权。同时,各级行政组织机构和领导的决策权的行使,必须按照法律所规定的范围进行,超越了法律所限定的范围就是违法决策、无效决策,而在法律规定所赋予的范围不予决策,即该管的不管,就是不作为的表现,便是失职或渎职。
二是决策程序的法制化。这是依法决策最起码的要求。程序合法是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障。我国目前的法律对一些重大的行政决策程序有了明确的法律规定,但这种规定不可能具体到每一项决策活动。因此,具体的行政决策活动,如法律已有明确规定的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如没有规定的,则必须按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要求,遵循科学决策的一般程序进行。
三是决策内容的法制化。决策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规定。法律有具体规定的,决策应根据法律规定进行,法律没有规定或没有详细规定的,行政决策应根据法律的一般原则进行。决策内容的法制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决策目标必须合法,即作为决策者的政府希望达到的决策结果必须符合法律要求。二是决策方案必须合法,即为了实现决策目标,领导者必须考虑多种方案,但无论选择什么方案,采取什么手段,都必须符合法律原则。
3.如何实现决策法制化
建设法治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行政机关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是基础。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趋向全球化,领导干部如何在驾驭经济发展、在推动社会各项改革顺利进行中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高决策法制化的程度呢?笔者认为,抓住以下两点至关重要。
一是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是实现决策法制化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领导干部在领导方法、内容和标准上,都面临着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做到依法决策。面对这种状况,尽快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质就成为当务之急。这是因为:⑴过去几十年是在封闭的条件下进行领导工作的,现在是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进行领导工作。一个领导干部如不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不懂得国际交往规则,那就难以赢得主动,获得成功。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指导和调控,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障。没有法治的市场经济是不能健康发展的,没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干部,也是难以驾驭市场的。⑶过去政府要管理,单靠行政命令就可以
依法决策法制化的探讨第2页
随意调动和指挥,而现在,只有法律才能规范和引导。在公民中,那种对权力的服务,已更多地转变为对法律的遵守。领导干部如果缺乏法律素质,在这方面落后于群众,就不可能全面深刻、及时准确地体察群众情绪。⑷我国宪法规定,党和政府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必须用宪法和法律规范自己的领导行为。⑸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推进,法律手段已成为领导工作的主要手段。⑹依法治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一个伟大的目标,领导干部如果没有很高的法律素质,就不可能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坚持坚定的政治方向,很难担负起领导责任。因此,时代要求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学法、懂法、用法的自觉性和紧迫感,运用好手中的法律武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依法履行政府职能,提高决策法制化的程度。二是不断健全和完善决策体系是提高决策法制化的保障。
要真正做到依法决策、决策法制化,必须建立起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不断完善决策程序,健全决策体系,在决策运筹、决断、实施的各个环节始终坚持依法进行,依法监督。
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做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实践证明,哪个地方的政府和政府领导重视法制建设,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法规的范围内活动,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矛盾,那个地方依法行政的进程就明显加快,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就发展得比较顺利。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政府法制建设,切实依法办事,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在决策过程中,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讨论决定问题,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严格执行规定程序,形成统一意志。要坚持重大决策前咨询制度,充分发挥法制、调研、信息机构的作用,坚持先咨询,后论证,再决策。同时,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调查研究,制定和落实调研计划。因为调查研究是各级领导干部包括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改进作风的一个重要途径和重要方式。没有通过调查的决策,就是盲目的决策,就是不科学、不民主的决策。
其次,要充分发挥政府法制机构在决策中的参谋、助手作用。政府法制机构是协助政府领导办理法制事项的办事机构,是政府领导的参谋、助手。各级领导干部在决策中要主动征求法制机构的意见,并认真听取和采纳。要做到“三必须”:重大决策涉法内容必须经法制机构提出参谋意见,重要会议法制机构必须列席参加,重要文件必须经法制机构审核把关。同时,各级政府和部门要重视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给他们提供必要的财力和物力作保障。政府法制机构本身也要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统筹兼顾、协调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努力建设成为一支政治强、作风硬、业务精的法制工作队伍,使之真正成为领导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得力的参谋、助手。
再次,要重视对决策的实施与监督。决策正确与否,要通过实施来检验,决策的实施同样要依法进行。要强化监督机制,把党内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监督、法律监督和行政机关内部层级监督结合起来,专门机构的监督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网络。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心中有法、虑必及法、言必合法、行必循法,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做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带头人和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