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思维”与民主党派工作的思考
“理性思维”与民主党派工作的思考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思维最重要的是理性特征。理论思维即理性思维,只有理性思维才能产生即符合普遍规律又具有自身发展特点的思想及社会实践成果,才是可以作为人类共享的真理。它既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也是人类精神运动的最高境界。坚持思维的理性追求和把握理性思维的规律,对于参政党把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及效果显得尤其重要。民主党派作为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主体,要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重要作用,就需要全体成员注重理性思维,善于理性思维,解决好信仰、信念、信心问题。
一、 要使坚持崇高信仰成为行动方向
党派的信仰是自己行动的旗帜和方向。民主党派信仰要从自身的历史原点出发,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向着确立的目标前进。 中国共产党党章指出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走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显然“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信仰。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只有坚持走党的群众路线,党的领导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接受和普遍认同,变成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巨大核心力量。作为中国民主党派之一的中国民主促进会是以从事教育文化出版的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具有政治联盟性质的、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参政党。在新时期民进组织要努力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发挥积极作用。坚持爱国、民主、团结、求实,坚持立会为公。这就要求我们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内涵的人类社会的最高情感——“爱”来激励我们的行动。这种爱不同于资本主义个体主义基石的价值观决定的“博爱”,而是一种“政治责任之爱”、“自然社会之爱”,她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仁者爱人”的思想构筑于“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仁爱”基石之中,这也正是我们信仰的出发点。
“立会为公,参政为民”是民进人 “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是民进人信仰的组成之一,更是国家和人民的殷切希望,是正确履行职责的“核心价值”,同时也是激发会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热情与智慧的价值观。中国民主促进会作为参政党,在中国的历史和现时条件下,她的建立、存在、发展无不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休戚相关。作为民进会员,特别是作为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党派领导同志,必须时刻用实际行动体现自身信仰的核心内容,发挥职能,维护好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状态———和谐与公正。参政议政、民主监督都应以此为出发点,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社会的公平公正,引起全社会共鸣。
二、 要使坚定信念成为建立和谐政党关系的基石
坚持信念要着重强调并保证在思想意识方面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指导,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长期以来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形成的政治信念、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要求的政治制度,加强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意识,使全体会员以团结、民主、和谐的精神,通过合作、参与、协商,履行参政议政职能,求真务实,开拓进取。
我国的多党合作是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有其必然性,适合中国国情,有其合理性,因此它是符合理性原则的。这种政党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西方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建立的,它必然反映了私有制社会各个阶级、阶层以及各个资本集团、财团之间的矛盾,政党之间互相争斗、互相倾轧。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的基础上之上,各党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有共同的政治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是中国各党派的最高利益,是共同的奋斗目标。 对比我国政治协商制度下的多党合作制度不难了解西方的政党活动范围主要在议会,在选举期间 “政党协助选举”。所以说,西方的政党活动主要通过选举进入议会,通过议会控制
“理性思维”与民主党派工作的思考第2页
(或牵制)政治。而我国的多党合作,不仅仅是在政治方面,同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医卫、财经等各个方面。西方从事政党活动的,主要是职业政治家和专业政法界人士,而我国的民主党派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中上层知识分子为主的,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各方面有成就、有代表性的人士。因此我国的民主党派政党构成的广泛性和活动领域在广泛性都具有优越性和自身特色。我国的政党的目标是通过各政党之间通力合作、做到“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当然,在总的利益一致中,在人民内部也有差异,这是一致性基础上的多样性。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历程表明,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独创性和优越性,经过六十年的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对政党关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和谐政党关系成为执政党和参政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各党派的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推动了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调整和优化。通过政治协商制度进行“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逐步形成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
了解历史,继承传统,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要求的政治制度,加强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意识,理解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是党派成员必须具备的知识和坚定不移坚持的信念。
三、要使坚持信心成为积极参政议政的强大动力
笔者作为市政协委员之一,每年都提出2至3项提案,内容涉及文化建设、交通建设、社会公正等问题。从提案办理的过程和结果感觉到,每份提案都得到认真对待,取得满意效果,体现了参政议政的时效。通过提案工作实践使自己参政议政热情更高 ,加深了对政治协商制度的认识深度,增强了工作的信心。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中心任务。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以此为基础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党派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积极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献计出力。因此党派工作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好广大群众要求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的重要职能之一。民主党派要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团结奋斗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国家的中心工作,认真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积极推进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民主党派要紧密依托政协组织积极开展调研,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地位重要、影响广泛的优势,选择具有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的课题,充分调研,科学分析,为国家又好又快发展献计出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提升很快。民进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的要求,发挥密切联系教育、文化、出版界的特色和优势,特别关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首先是解放思想,全面系统的对待物质与精神各要素共同构成的复杂的文化系统,既要抛弃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思想,认真发掘,整理,研究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智慧,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服务,但也不能过分夸大中国传统思想的作用,要批判其糟粕,特别是由此而发酵出来的不健康的社会心态,为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要有信心推动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要达到“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民主党派作为监督的主体之一应该起到重要作用。民主党派通过搞好自身建设,提高监督主体的自身素质,从而强化民主监督的职能作用。监督工作应从“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出发。从“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制度建设与保障方面进行民主监督。
最近,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尤其是日本政府不顾中方坚决反对,对中国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实施所谓的“国有化”。中国各民主党派对此表示强烈愤慨和严厉谴责。中国各民主党派绝大多数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参与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有着热爱祖国和爱好和平的光荣传统,是国家领土主权的坚定捍卫者。民主党派坚决支持中国政府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所采取的一切必要措施并有充分的信心相信党和国家能够处理和把握好这次危机,不让神圣国土丢失。
总之,作为参政党,民主党派要解决好“信仰、信念、信心”问题,重要在善于学习。要了解历史、了解传统,更要尊重历史,发扬传统。通过学习了解和继承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风雨同舟的优良传统对于把握坚定的政治方向,不走弯路,不迷茫。在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工作中民主党派应练好内功,切实抓好自身建设,提高民主监督水平,确保民主监督的顺利实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作者:贺德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