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摭谈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阅读教学质量不高是语文教学的顽症。学校语文教研会上,许多老师特别是初三语文教师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但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似乎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仔细分析以往的研究和教学,不难发现,我们的研究和教学仍然存在重知识传授而轻方法指导的弊端,致使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未能落到实处。笔者认为,注重科学阅读方法的指导,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乃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途径。
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包括识字音、懂词义、明句意的局部阅读能力,又包括概段意、明主旨、懂篇章和作评价的整体阅读能力。前者是基础性的阅读能力,后者是综合性的高层次的阅读能力。任何一篇文章,就其内容和形式看,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作品中的一词一句、一章一节往往与整篇作品的总体构思有关,与作者写作意图血肉相连。因此要真的理解一篇文章的词、句、段,离不开它的整体。我们通常说的读书不能断章取义,释义要结合具体语境,就是说的这个道理。整体阅读能力越强,阅读的效率就越高,对作品的理解也就越准确、全面、深刻。下面我结合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即“整体感知------分析理解------鉴赏”来谈谈如何进行语文阅读。
整体感知是阅读的第一步,是对阅读材料进行“粗读”。“粗读”是相对于“细读”而言,是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达到“只观其大意”目的的快速阅读方法。要求学生从文章的整体着眼,运用跳跃式扫描阅读,快速阅读文章的标题、首尾段,浏览中间部分。通过粗读,可以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体和基本结构。例如学习<<中国石拱桥>>,通过粗读,可以了解到课文的文体为说明文,说明对象为“中国石拱桥”,文章的结构为“总------分------总”式,文章的思路是由“石拱桥”说到“中国石拱桥”,进而说到中国石拱桥的杰作“赵州桥和卢沟桥”,最后说到“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
分析理解又可分三步:细读-----精读-----质疑。所谓“细读”就是通过仔细阅读、分析、研究,达到对阅读材料全面深入地理解,精确熟练地掌握的阅读方法。细读的要求是:要对阅读对象的词、句、段、篇都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与研究,理解词句的表层意思及其内在含义、表达作用和感情色彩,以及在段、篇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段所表达的大意、内在结构及其在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全篇的主题,并把握其整体结构与写作思路。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通过细读全文,学生对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的特点,对“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等说明方法,对说明赵州桥时的“逻辑顺序”和说明卢沟桥的“空间顺序”的区别,以及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等,都会有一个明晰的认识。“精读”就是选取全文的重点段、精彩段细细品味,进行重点训练或专项训练的阅读方法。精读的段落应是最能体现本文训练重点的段落。因此,教师在设计训练题时,既要紧扣重点,又要有所创新。例如学习<<背影>>一文,可将目标集中在父亲爬过月台为“我”买橘子一段进行训练,可设计如下几题:(1)本段的中心内容是什么?(2)分几层,层意是什么?(3)作者抓住了什么特征进行细致刻划,用了哪些精当的语言,其表达作用怎样?(4)作者这样刻划的目的何在?(5)本段写了父亲的几句话,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这5个小题的设计包括了重点字词揣摩、结构层次归纳、重点语句理解、中心意思、表现方法等方面,这正是本课文教学目标训练的重点。抓重点段精读训练,既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又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还可以按照这种方法去阅读其他段落,以实现技能迁移的目的。“质疑”是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发现疑问,并进而分析疑问、解决疑问的阅读方法。宋代学者朱熹就极力主张此法,他说:读书有疑者,须看到无疑,无疑者须看到有疑。有疑者看到无疑,其疑自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他充分说明了“疑”在阅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特别强调“于无疑见疑”的质疑精神的重要。对一篇文章粗读、细读、精读过后,学生对文章已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理解,但仅停留在这一步上还不够,还须善于提出一些疑难问题来进行讨论,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质疑的方式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讨论作答,也可以是学生提问共同讨论作答或教师解答。不管是哪种方式的质疑,设问都应具有诱发性、比较性、新颖性和总结性,能激发持续、深入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新的收获,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例如学习<<孔乙己>>一文,可提出如下疑问让学生思考:(1)“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已的确死了”一句话有无矛盾,为什么?(2)联系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第2页
语境对课文中“排出九文大钱”和“从破衣袋中摸出四文大钱”这两个细节该怎么理解?(3)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是什么?(4)对“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一句,你怎么理解?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可以使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课文,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赏读是阅读的最高层次,它是通过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体会、认识、评价以至想象、创造等手段达到鉴赏这一主要目的的阅读方法。它要求阅读者在领会阅读材料内容与主旨的前提下借助自身的知识、经验、阅历等,对作品的思想内容、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写作技巧等进行评判,辨别其是非、高下、雅俗,由此激发美感,赢得精神上的欢欣愉悦。在形式上,可以默默品读,也可以出声诵读,还可以提出可供鉴赏的问题讨论;可以赏读自己喜欢的段,也可以赏读全篇,还可以是某一技法或语句等。赏读一般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其一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及社会意义进行欣赏评价。这方面的内容很多,可以评价人物的典型意义,也可以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还可以评价文章反映生活的得失等。例如学习<<孔乙己>>和<<范进中举>>,可引导学生分析孔乙己、范进这两个典型形象和文章主题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等。其二是对文章的语言及表现技巧进行欣赏。一是可就文章的某一技法进行欣赏,例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引导学生品味“轮船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和“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前后颜色的变化、景物的描写分别烘托出人物欢快的充满希望的心情和人物失望的充满沮丧的心情。二是可就文章的某一对话、某一佳词妙句进行欣赏,例如学习<<中国石拱桥>>,引导学生品味“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赞语的含义和作用,品味描写卢沟桥两旁石栏杆上石狮的妙词佳句等。
赏读训练既能使学生将一堂课诱发出来的兴趣转化成稳定的内在兴趣和动力,又能在审美过程中获取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达到陶冶情操,实现美化人、德化人的目的,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
以上所述阅读方法遵循的步骤实际上是一个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的完整过程。这种由“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既符合语文阅读学习的规律,又符合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总之,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塑就学生的阅读个性。实践证明,只有清晰条理的指导,科学合理的训练,才能达到“不教”的目的,迅速提高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