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美育探讨清朝张潮有句名言:“文章乃案头之山水,山水乃地上之文章。”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近二十年,在这期间,多次改版的语文课本我都教过,发现课本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精妙佳作,那美不胜收的画面,精妙绝伦的修辞,鲜明浓郁的感情色彩,使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针对当前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要求,笔者根据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谈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 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段时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美育力度不足以及对全面培养人才目标的负面影响困扰着学生。在文章阅读教学中重智育、轻美育的情况并不鲜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知识点落实,学生阅读能考出高分就算万事大吉,有些语文老师或压根儿不提文章阅读中的美育,或将美育视作阅读中智育的附庸,可有可无,零打碎敲,力度明显不足。教师很少有目的、有系统地进行文章阅读美育教育,学生对美的感知力,鉴赏力、创造力很难诱发,或许有时智“肥”,但美“瘦”乃至苍白却是不争的事实。于是,什么是美,相当数量学生不知;怎样在阅读中感知美、欣赏美、鉴赏美也很难理喻。这样,甭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标难以达到,就连起码的美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也不可能实现。个别学生美丑不分,使教师劳神伤心,疲于奔命,还有些学生视丑为美,除了分数什么也没有。审美教育的尴尬境地影响了阅读成效,影响了学生健全人格、综合素质的提升,当然也影响了全面培养人才目标的实现。在倡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文章阅读中的美育教育,势在必行。
二、 文章阅读中实施美育的途径
1、掌握丰富的词汇语句,为美育提供知识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必要的美学知识,难以实施美育。对初中生用抽象的美学原理就概念到概念大谈美的类型等知识是无用的,也是徒劳的,应结合教材内容有计划逐步地展开并从语境中自然得出。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中写道“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落在石板边上……”。这一片断,表现了蔡老师严而有方的品质,从美学上看,显示了人的心灵美,这点完全可以在对语言揣摩、领悟中得出。“好像要落下来”、“轻轻地落在石板边上”等,这些优美的语句不正激荡着先生为师美的一面吗?“文章不是无情物”,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中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情感美。《与朱元思书》一课中对富春江两岸的描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貌,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泛泛作响……”显示了生活中的自然美。《珍珠鸟》一课末尾句:“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顺理成章地揭示了哲理美。语文老师在教读这些文章时,完全可以依据美学知识,有意识地使学生对美的形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所直观了解和凭借,不致于架空。这样,为美育提供了一些知识积累,为入境创造了条件,即“明知”。
2、运用联想,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境界
优秀的文学作品各有独特的意境。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揣摩作品美的意境,产生情感共鸣。如教《周总理你在哪里》这一课时,让学生展开联想,诗人拟人的手法使山河生感,草木动情,生动地描绘了四幅各具特色的画面与周总理有何关系?经过思考、联想可知,四幅画面体现了总理崇高伟大、光辉灿烂的一生,二至四幅体现总理和人民在一起的生动情景。这样运用联想,进入了美的境界。类似地,在《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中,写了“主席仰起头……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见吧”时,主要运用朗读法入境。指导朗读,读出深沉悲痛的基调,缓慢有力的语气,感受情感,领会语言意蕴。面对岸英牺牲的噩耗主席既有常人的悲痛,更有伟人超凡的自制力。“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见吧”,道出了一个领袖从沉痛、苦思中得以超脱,作出抉择的宽阔胸襟和伟大人格,字里行间折射出主席的品质美。教师以自身强烈的感情投入和外显去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学生入境了,教师忘情了,就会产生感情涟漪,促进审美想象和情感交融,促进师生感情共鸣,提高对语言感受能力和对内容美质的把握和挖掘,形成智、美共育的良性循环。这种运用朗读、鉴赏和联想,创设感情投入和外显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境界,即“入境”。
3、结合语境,阐发美的哲理
刘心武的《起点之美》一文,显示了人生之美在于全身心投入,展示了一种人生追求、人生理念,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鼓舞人们奋进。在鉴赏、思考、阐发哲理美时,教师一方面应有足够力度联系直接描写起点之美的佳句,诸如:“……各自凝聚起他们灵魂的注意力拼搏进取,并透过他们的每一块肌肉每一根筋腱显现出他们肌体所蕴藏的爆发力、弹射力、承受力,他们简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第2页
直就是一列力与美的活雕像”,“凡凝神谛听他的指令并全力准备投入的人,都 是美的”。另一方面,对照文中所罗列的一个个生活中的起点,譬如:“一个想向文坛进军的青年,在深夜灯下铺开了稿纸……”,“一个明天要应考的中学生,捧着课本贴在胸前,忍痛关闭了电视机,前点着下巴背诵、学习。”并可生发开来或教师揭示或学生发掘说说生活中美的情形。上述各步均需自然结合语境,运用审美眼光,引导学生入情入理,调动学生对审美的理解,感受跳动着的优美语言,领会深刻的哲理美并对照自身行动,促进学生树努力之心,鼓奋斗之劲。学生阐发了与人生有关的美的哲理,会诱发对人生问题的初步思考和正确看法,摆正自身位置,走好人生之路,树立起初步的正确的人生观,达到智育和美育的融合,即“阐理”。4、积极引导,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积极引导,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摒弃不健康的情感,即“引导”。《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中鲁达那三拳打得“镇关西”鼻子歪斜,眼珠迸出,动弹不得,真可谓痛快淋漓。鲁达的嫉恶如仇可见一斑,读者为之喝彩,这是人性美的显示,也是见义勇为的显露。物及必反,如果教师不注意联系小说中鲁达所处的时代,简单仿效,默认打坏人就可往死里打,那就极有可能使学生美丑不分,善恶不辨,甚至稍有不顺就抱以拳头打天下的心理,势必走歪了人生之路。再如《百草园》末尾处,有“为什么要将我送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最严厉的书塾”。文字中似乎透露出作者对读书的反感,欣赏到此,学生可能心存疑虑。作为教师应牢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社会责任,可设计“读书真的令人厌恶吗?”让学生思考,从引导、分析中明确:一方面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显示童趣、童真;另一方面,可适当联系下一段《三味书屋》的内容,至少使学生了解鲁迅是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而不是对读书本身的厌恶,否则他也成不了文学巨匠。基于这些,应坚持健康的审美情趣,摒弃可能会出现的不健康的情感也就非常必要和重要了。
5、开拓美的领域,积累美的情感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在生活”。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人天性中一个重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从美育的实际情况看,人们接触最多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美。用审美的眼光观察、感悟自然、社会和生活,美不胜收,目不睱接。灿烂的阳光、和煦的春风是美的;果香飘逸的果树林是美的;和蔼可亲、甘为人梯,诲人不倦是美的;同样,孜孜以求,勤奋攻读也是美的。……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缺少感悟。引导学生对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广泛接触,留心观察,尽力发现,及时捕捉周围的美,积累美的情感,即“善观”。正如夏丐尊先生在《触发》一文中所坦言的“我希望你于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去读读没有字的书,在你眼前包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这些有新味的触发不正是生活中的美吗?美就在生活,美就是生活。
教师在文章阅读中的美育涉及感觉、知觉,审美想象、情感和审美理解的参与融洽,是个动态过程。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任何期望一厢情愿,一蹴而就就达到美育是不切合实际的。通过教师情感投入和外显,学生内心的美好感情不断被唤起、激发,也不断地得到净化、升华,逐渐积淀为高尚的审美情感,美育的目标逐步达到并向更高层次迈进。明知——入境——动情——阐理——善观是文章阅读中实施美育的大致过程。
综上所述,文章阅读中美育教育,在“明知、入境、动情、阐理、善观”的动态过程中实现了。这对提高审美感知力、鉴赏力,丰富人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逐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都有重要意义。一句话,推动文章阅读效果的优化,实现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