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工商分局经费保障论文
努力建立基层工商分局经费保障新机制随着工商部门工作职能重心的下移,基层工商分局(所)规范化建设要求不断提高,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力度不断加大,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给予支撑,这对基层工商部门在经费保障上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基层分局经费不足,经费管理水平不高,预算执行力不够等问题,就如何建立基层工商分局经费保障新机制,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建立基层分局经费保障新机制
为了更好地体现行政公用经费直接充分保障基层分局履职需要的方向,打破基层履职成本不断攀升的“瓶颈”,应倡导在“人员经费全额保障”的前提下,建立 “强化事前预算编制、注重事中过程控制、引入事后奖惩完善”的基层分局经费保障新机制。
通过 “三定”方式即:定区域人员配置、定基本工作任务、定经费保障标准,强化基层分局经费预算的编制力,确立基层分局正常履职所需经费的分配数和序时指标控制数。定区域人员配置:由人教部门客观核定基层分局的工商干部、附属人员和编外人员数,确保分局定编、定员、定岗的科学性;定基本工作任务:年初通过预算编制,确定基本的执收、执法工作任务,提高基层分局全面履职的责任感,确保全年征收预算计划的全面实现;定经费保障标准:按照基层分局在职在编工商干部职工、聘用人员数、所(组)机构数、管辖覆盖范围大小、市场主体数量、执收执法工作任务、资产配置程度等基础性数据,核定各分局公用经费人均开支标准和专项经费的保障标准,保证基层分局日常基本运转及业务工作正常开展的需要。上级人教部门应根据行政人员编制,结合执收任务及管辖市场主体的数量,科学核定长聘人员数量,足额保障基层长聘人员经费。对基层建设项目,要经省市局充分论证,严格建设规模的审批,一经审定资金应由省级财政保障。
通过“三控”方式即:控全年经费使用总额、控整体支出内部结构、控经费序时使用进度,规范经费使用的审批管理、核算管理、民主管理、结构管理和结余管理,强化经费使用的动态控制和精细化管理。控全年经费使用总额:在核定基层分局人均开支标准基础上结合各单位全年开展工作的实际,调控各分局全年经费基本预算指标总额;控整体支出内部结构:一是切实采取措施,大力压缩水电、维修、耗材等消耗性经费支出。二是强化车辆管理,降低交通运行成本。三是利用网络资源,努力压减会议、培训费开支。四是规范职务消费行为,控减业务接待、工作餐、协作费用等非正常性支出。确保整个经费支出内部结构合理,规范有序,使有限的行政经费得到最合理的使用。
通过“三推”方式即:推行预算编制执行、推行财务支出公开、推行绩效考核奖惩。引入考核奖惩机制,提高预算管理和财务制度的执行力,不断完善经费保障办法。推行预算编制执行:将基层分局的所有经济活动纳入到财务预算管理的环节中,通过任务分解、工作整合、动态分析、分项测算等,选择合理的预算编制办法,同时强化审批管理和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提高经费管理水平和预算执行效果,使经费保障工作不断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推行财务支出公开:以局务公开、增强财务透明度为抓手,强化民主理财职能,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增强财务透明度,让基层财务管理工作“阳光运作”;推行绩效考核奖惩:建立项目支出预算绩效考评体系,完善绩效考评办法,强化预算执行,促使各分局经费支出水平与工作量大小、工作实绩基本协调,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以绩效考核奖惩为保障,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基层分局经费使用的制度观念和责任意识,提高预算执行力和经费使用效率,深化财政绩效评价考核机制的推行,并不断完善基层分局经费保障机制。
二、确保经费保障机制运行需处理好以下方面的关系
要处理好重点工作、创新工作与日常工作的经费需求关系。基层分局完全是轻装上阵,而主管局要考虑基层的基本建设、大修项目、资产装备的更新升级、创新项目等经费需求,因此基层分局要有大局意识,遵循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正确看待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关系。
要处理好项目经费归口科室与基层分局合理使用的关系。在编制预算时,财务部门、职能科室、基层分局要加强沟通联系,专项经费归口到科室后,科室不能只关注部门利益,要充分考虑基层分局职能行使的经费需求。
要处理好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关系。从预算实际执行结果来看,大部分分局因缺乏监控机制,存在着重预算编制轻监督检查、重资金分配轻绩效考核、重资金申请轻跟踪调查的现象。在预算管理中,要正确处理编制和执行的关系,树立“用数字说话,按流程办事,靠制度管理人”的预算管理理念,严格执行部门预算,做到支出进度与工作进度基本一致,支出水平与工作实绩基本协调,既保证基层履职有足够的经费开支,又防止乱支滥用的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