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戒毒场所教育性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对戒毒场所教育性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提高教育矫治质量,预防复吸,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减少危害,延长操守,是强戒工作的中心任务。在今年全省教育质量年活动中,提出了建设“矫治学校型、民警教师型、康复医院型、环境文化型、执法规范型”的“五型”平安法治场所。笔者认为,实现这一目标,就是要从控制性管理向教育性管理转变,充分发挥教育的教化、引导和帮助功能,寓教于管,把教育融入到管理工作的各个层面和环节之中,形成管教融合、增效提质的良性循环。
一、 深化对教育性管理的新认识
教育性管理不是新提法,但认识上必须上新高度。提出“教育性管理”理念,旨在于以人为本,核心内容是寓教于管,将教育与管理有机统一起来。通过文化、信念、法制、情感、心理、价值等对矫治对象的教化引导,充分发挥戒毒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矫治对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能力,自觉改变不良认知、不良心理、不良行为和不良习惯,变强制被戒为主动想戒。同时,通过环境氛围、制度机制、方法措施的改进与完善,实现寓教于管、以教促管、管教相融的有效结合。教育性管理并不排斥控制性管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仍然是管理,它追求的是以教育的方法、内容、手段来不断优化和提升管理水平,更好、更快、更有效地使管理目标得以实现,它是一种更高境界、更高层次、更富创造力的管理活动。目前,民警还不能完全适应这一新要求。表现在:思想上还仅仅满足于“收得下,管得住,跑不了,不死人”,视教育矫治为软任务、软指标、花架子;行为上习惯于严防死守、高压控制,重管轻教,习惯“老做法”、“老套路”,对戒毒人员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对违规违纪行为以惩戒为主,往往不能使戒毒人员心悦诚服,甚至形成严重矛盾,为场所安全埋下隐患;从模式上注重封闭性和强制性,忽视学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实现的能动性,处于被动改造状态,在这种模式下,个性特征、个体潜质和内心需求没有被真正关注,因此他们往往缺少自主改造心理,对控制性管理有较强的抵触情绪,对规章制度有蓄意的逆反心理,接受管理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抗拒劳动,违规违纪,民警普遍感到难改、难教、难转化,甚至视为不可救药。
二、 积极实施教育性管理的新模式
《禁毒法》明确界定了戒毒人员具有“病人、受害者、违法者”三重属性,病人属性决定了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必须开展医疗戒护工作,帮助戒毒人员戒除毒瘾;受害者属性决定了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必须具有关怀救助工作机制,给戒毒人员以身心关怀和帮助;违法者属性决定了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必须具有强制管理和行为矫治功能。同时《戒毒条例》明确了“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工作原则。就是要求通过创新教育矫治理念、教育矫治形式,树立“大教育、大戒治、大矫治”理念,采取“以教促管、以管促教、教管相融”的方法,不断深化和拓展“三期三区”戒毒模式,形成戒毒医疗——康复训练——再社会化教育——心理矫治——关怀救助——后续照管层层递进的工作机制。为此,应“突出五个教育”:一是突出心理康复教育。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心点,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做到“三个坚持”:坚持普遍测试与个别重点人员心理测试相结合,扎实做好新入所戒毒人员的心理甄别,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下一步心理矫治提供依据。针对测试结果,对重点人员、难改危顽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利用情绪宣泄室、音乐疗法等方式,疏导心理障碍,化解心理危机,避免发生突发事件;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相结合,提高戒毒人员的心理调适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常规教育内容,同时针对因突发事件、环境适应不良、家庭婚姻危机等情况而产生的心理危机,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化解消极情绪和不良心理,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坚持个体矫治与团体咨询相结合,提高心理矫治工作的针对性。广泛开展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努力解决戒毒人员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二是突出“十个一”系列教育。深化和拓展“十个一”教育。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作为“十个一”教育的重要部分,选《弟子规》、《三字经》等作为重点内容,开展“忠”、“孝”、“礼”、“爱”、“廉”、“耻”“六字”主题教育,倡导友爱、文明、和谐的风气,使戒毒人员不断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道德观、世界观,达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效果。三是突出特色品牌教育。特色品牌教育,着重以“一所一特色、一队一品牌”为载体,用科学理念改造人、用先进思想引导人、用健康文化熏陶人、用优秀作品鼓舞人。针对戒毒人员情感冷漠、诚信缺失、责任感淡化、生命健康意识不强等特点,通过开展以课堂化教育为主导的经常性教育,使其扭曲的人生观得到矫正,与社会的对立情绪得到化解,感恩意识和自立自强的信心得到增强,成为遵纪守法的
对戒毒场所教育性管理的思考与实践第2页
公民。通过设立体育、书法、美术等兴趣小组,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重大活动等时机,组织开展读书、文艺演出、体育竞赛等活动,使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接受教育、得到启迪,增强对生活的热情,促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教育矫治效果;通过绿化、美化、亮化环境,设立文化墙,在走廊、教室、宿舍、亲情室、餐厅、车间等功能室张贴富有哲理及教育意义的字画、名人名言、宣传标语,着力营温馨怡人的生活环境和浓厚的场所文化氛围,促进戒毒人员弃恶从善、改过自新。四是突出siyb创业培训教育。针对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再就业难的问题,以适应社会需要、提升谋生技能为出发点,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如开设电脑、电焊、养殖、种植等培训项目,提高出所后的就业和自主创业能力;加大医疗保障力度,为戒毒人员购买医疗保险,提高医疗救治水平;加大扶贫帮困力度,对缺乏家庭温暖的戒毒人员,为其发放衣物和生活用品,帮助解决孩子就学和生活困难,使其感受到政府、社会和民警的温暖;加大安置帮教制度的落实,帮助生活无着落、工作无特长的戒毒人员落实就业,使其顺利融入社会,提高戒毒人员就业和创业能力。五是突出数字化教育。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将场所开展的各类教育矫治课程、各类信息资源数字化,实现信息管理方式、教育教学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的转变,通过数字化课堂的建立,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戒毒人员,克服师资力量不足、课堂化教育枯燥单调、教育内容陈旧等不足,使课程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方式的选择性,内容的拓展性得以实现。三、打造教育性管理的新平台
实施教育性管理必须紧紧围绕服务安全稳定、提升矫治质量、公正廉洁执法、规范基础管理等主要工作,应建立“三个机制”,搭建“三个平台”,打造“三支专业队伍”,提高“四种能力”:
(一)建立“三个机制”。一是责任机制。成立由所长、政委任正、副组长,全体党委成员参与的领导小组,细化连带责任和考评责任,将教育任务量化分解,形成环环相扣、有序推进的体系;二是督办机制。推行所领导、考评办、职能科室和督办员“四级督办”制度,坚持领导考评与民警考评并重、基层考评与机关考评并重、结果考评与程序考评并重,实现考评结果公正客观,确保教育性管理落实;三是奖罚机制。对教育内容和效果不落实,以致发生问题的有责必追,考评办每月下发通报,公示考评结果,及时兑现奖惩,并与相关人员的待遇、晋职晋级、任用升降等挂钩,确保教育性管理顺利推进。
(二)搭建“三个平台”。一是搭建需求性教育平台。戒毒人员和普通人一样,也有多种多样的需求,最基本需求是温饱、安全、自我适应、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首先要提供好生活保障,吃熟、吃饱、吃得卫生,吃得科学;其次,民警执法公正,维护戒毒人员合法权益,有病能及时治疗;第三,让戒毒人员在人格上得到尊重,在情感上得到关心和帮助,使其尽快适应强戒生活;第四,积极鼓励才艺展示,以实现自我发展。二是搭建调适性管理平台。戒毒人员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如紧张、焦虑、忧郁、恐怖、自残自伤等,针对其心理特点,搭建调适性管理平台,加强行为引导,一方面,根据心理需求和特点,实行人性化的矫治方法,减少和消除其对抗意识,激发改过自新的主观能动性,如将新入所和难改危顽人员采取封闭式管理,设置隔离矫治期、调整矫治期、晋级适应期3个阶段,采取心理干预、行为纠正、联合帮教等方式进行教育管理。在隔离矫治期,让其在相对安静、与外界隔离的环境中进行自我思考、自我反省、认识罪错;在调整矫治期,采取行为矫治、心理干预等方法,在短期内矫正其思想、心理和行为方面的问题;在晋级适应期,引导其进行适应性学习,重点观察其行为是否趋于正常,思想是否有了新的认识,以此作为晋级的参考。对于违规违纪人员采取负向激励,停止其购物、通信、加菜、会见等处遇,促使其改正恶习,同时根据其改正程度,采取正向激励,适当放宽其封闭式状态下的处遇待遇,巩固矫正成果。另一方面,采取“自律管理”激发自我管理意识,增强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促进自我改造能动性。三是搭建社会适应性管理平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政府职能部门、专家学者、社会爱心人士来所进行帮教,组织戒毒人员到社区、学校参加公益劳动;加强与地方安置帮教部门的信息沟通,对其进行全过程教育矫治质量评价,对出所后可能遇到的生活困难及回归社会危险性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积极构建延伸联动体系;与当地司法局协调联动,把所内教育矫治工作与社会帮扶工作紧密结合;与当地知名企业开展就业推介会,拓宽就业渠道,签订就业意向书或劳动合同,为他们打造展示才华、参与社会工作的平台。
(三)打造“三支专业队伍”,提高“四种能力”。按照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要求,大力加强民警队伍专业化建设,努力打造一支过硬的专职教师队伍、一支过硬的心理矫治工作队伍、一支过硬的个别教育能手队伍。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考什么”,实现以考促学、以考提质、以考增效。通过组织优秀专兼职教师巡回授课、个别教育能手经验交流、矫治个案评比等,不断提高民警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不断提高课堂化教学、个别教育转化、心理矫治、信息化应用“四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