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协商民主建设论文
政协在推进协商民主建设中的作用思考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把协商民主纳入政治体制改革,写进党代会报告,是党的十八大的重要历史贡献,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推进人民民主的坚定信心。
一、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意义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形式。协商民主植根于我国社会性质土壤中,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体现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
(一)协商民主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重要民主形式。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党派、多阶层、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多种经济成份、分配方式、就业形式,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利益群体和社会组织,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趋于多样。在新的形势下,这种多样性还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在坚持发展选举民主的同时,坚持并完善协商民主这一民主形式,使人民民主权利可以得到更广泛、更有效的保证。
(二)协商民主有利于实现最广泛的政治参与。协商民主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其主体涵盖了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各阶层等社会各界、各方面人士,蕴含着合作、参与、协商、包容的精神,在充分民主、平等、真诚的协商讨论中作出大家都能接受的决策,既反映多数人的普通愿望,又吸纳少数人的合理主张,既听取、支持一致性的意见,又听取不同,甚至批评的声音,能够最充分地调动社会各方面人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推动党和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凝聚各方力量,集中各界智慧,形成发展合力。
(三)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形式。我们党的领导,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寓领导于协商之中。协商的过程,既是广泛听取各种不同声音,充分吸收有益意见的过程,同时也是让社会各方面了解和接受党的政治主张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通过协商,形成共识,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现了执政党对人民意愿和人民权利的尊重,有利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推动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有效治理国家。
二、发展协商民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形式之一。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协商民主日趋成熟和完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对协商民主认识不够深,停留在浅表层面,未把协商民主提高到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不善于利用协商民主来开展工作,表达意愿,更多把协商作为征询意见、接受监督或者行使权利、了解情况的措施和机会。对协商民主的地位作用和重要原则认识不够,甚至存在将协商看作插手争权、增加麻烦、影响发展的认识倾向,对把协商纳入党委、人大、政府决策程序这一协商原则,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协商在党委决策之前、人大通过之前、政府实施之前的“三个之前”规定未能真正落实。
(二)协商的规范性有待加强。协商不规范、随意性较大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部分党政机关未将协商作为决策的必经程序纳入议事原则,不经协商不决策的规定没有真正贯彻落实,存在以党政主要负责人个人意见为标准,认为需要协商就协商,不需要协商就不协商,选择性、随意性协商的现象。有时甚至还有以情况通气代替民主协商、事后通报代替事前、事中协商的情况,致使协商的程序性、规范性、科学性不足,协商民主的作用没有得到较好发挥。
(三)制度建设有待完善。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对协商民主有不少的制度规定和文件要求。但从实际工作的需要来看,协商制度仍不健全,尚未形成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特别是在协商内容、程序反馈机制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对于如何确定需要协商的重要问题,如何开展协商民主,如何体现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没有硬性规定,仅靠党政机关临时性或者习惯性地选择协商主体、内容、途径和形式。
三、政协在推进协商民主建设中的作用发挥
任何民主形式都有一个不断建设、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主要承载体,其界别设置、构成方式、运行机制和组织特点,与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要求有与生俱来的合理性、优越性和契合度。因此,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协组织作为协商民主的主渠道作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进和完善人民政协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进一步强化党委政府在政协协商民主
推进协商民主建设论文第2页
中的主导性。协商民主强调的是合作。没有协商各方的真诚合作,就没有协商民主的顺利进行。坚持党的领导,是不断增进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各界人士团结合作的需要。各级党的组织作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主体,协商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重视的程度和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中央明确要求“各级党委要把是否重视人民政协工作,能否发挥好人民政协的作用作为检验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应按照把政协的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的原则要求,自觉把政治协商转化上升为民主意识、执政意识,做到重大问题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中,实现从“关心协商”到“必须协商”,从“可以协商”到“程序协商”,从“软办法”转变为“硬约束”,实现政治协商从制度文本到制度实践的跨越,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主渠道作用。二是完善制度机制,提高政协协商民主的规范性。现代民主是规则民主,完善政治协商制度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因制度刚性不够而存在的不规范、不严肃、难落实等现象,制约了协商民主的推进和发展。为此,要进一步强化政治协商的地位,注重政协政治协商与党委、人大、政府议事规则和工作规则的协调衔接,真正把协商纳入决策程序,使之成为共同遵守的制度准则和规范。在具体工作中,就是要研究制定政治协商的规程,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和政协制定并组织实施协商的年度工作计划,明确界定和细化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的内容、形式、程序等,解决好“纳入决策”、“知情协商”、“反馈落实”等突出问题,建立健全协调配套、科学有用的制度,为开展协商提供规范和遵循。
三是优化界别构成,扩大政协协商民主的包容性。政治制度和政治参与的不平衡是国家不稳定的诱因。一个好的政治制度,就在于它能够集多方智慧、博采众长。近年来,政协组织的界别构成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有的反映政协界别中特邀人士比例过高,构成庞杂,界别特点不鲜明;有的呼吁增设农民界别、增加非公比例等。但总的还是要突出“大团结大统一,囊括一切代表人物”的原则,界别构成越广泛,越具有代表性,其表达的利益就越全面、越充分、越真实,因此,科学合理设置和调整政协界别,优化委员构成,是增强协商主体代表性和包容性,实现协商成效最大化的要求和必然。
四是提升协商能力,突出政协协商民主的实效性。协商主体的协商能力,关乎协商的质量和效果。一方面,随着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民主化的转变和推进,给政协政治协商提供了平台,拓展了空间。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意识的多元化需求又给政协协商议政提出更高的建言能力要求,协商主要靠“说得对”而非“可以说”,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政协委员的议政建言能力。一要把好委员“入口关”,发挥政协党组作用,完善委员推选制度,改进委员产生办法,既注重代表性又注重履职力,既强调荣誉更突出责任,真正把有议政建言能力的人推选到政协组织中。二要把好委员“培训关”,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着力提高委员的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议政建言能力。三要把好委员“服务关”,在各级政协健全委员管理制度,完善委员联络机构,搭建委员服务平台,充分尊重和维护委员的民主权利,调动和激发其履职积极性,不断提高协商的针对性、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