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勘改革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等方面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身为龙江地质人,正投身于省地矿局“发展、稳定、改革”事业之中。特别是今年下半年局党组提出了“增项目、强管理、出成效、惠民生”四点要求,为该局新形势下的改革攻坚吹响了集结号。
一切发展源自改革。改革,即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就是要打破单位、部门利益的固有格局,抓住关键环节,做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事,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
一、改革要统一,要集权,要变动,要释放
首先,改革就要统一,要在机构上整合,在思想上凝聚,在行动上同步。“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亚信峰会上习总书记以哈萨克斯坦谚语,道出了一个大家庭利益交融、安危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纵观地矿局,各单位整体强弱不均,特别是专业技术、部门设置上,我强你弱,你有我无的情况还较为突出。结构单一,内散外弱,使我们在面对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往往单打独斗,不能形成合力。要想在短时间内增强实力,就必须转变体制不顺的困境,在全局上下充分整合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以局为中心,以院为主干,上下统一,通脉气顺。开展一切工作都要以贯彻全局工作部署的精神为前提,尤其是在原则问题上,必须与局、院工作步调一致,要时时照镜子,做对照,检查自己的行为有没有不适宜、不妥当。
其次,改革必须集权,只有集权才能真正做好、做实顶层设计。纵观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过程,思想观念和既得利益往往是阻碍改革进程的主要因素,来自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难以跳出条条框框的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和提出改革措施,这就需要一位领袖或一个组织强有力的,坚定不移、毫无牵绊的推行。北魏孝文帝改革,隋朝隋文帝改革,明代张居正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集权下推动实施的。全面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领导机制,集中权责,从全局改革的层面进行总体设计,协调人财物,统筹推进,督促落实,这既是为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也是保证改革顺利推进,督促改革任务落实的必然选择。
第三,改革需要变动,变的是治理,动的是制度。以治理方式的改变促使制度转变,以制度的变迁推进治理机制,使之成为相互促进的有机体。治理方式和制度创新归根结底是管理者的自我革新和思想解放,通过厘清各种利益关系和固化症结,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创造性的提出改革措施。改革要循序渐进,不能违背客观规律,通过严格的财务监管,积极的人才流动,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坚决防止因局部利益、单位利益相互制约,相互抵消。通过建立流程管理体系制度,理顺治理方式,减少政令传达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持续不断释放发展潜力。
第四,改革就是释放,释放的是人的思想,是主观能动性。基层人员多少都会有等的思想,改革是国家的事,领导的事,与己无关,这种认识使人等待观望,裹足不前。其实,职工才是改革最直接的推动者和受益者。通过解放思想,发挥主观认识,使每位职工都能与局、院保持一致,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从整体利益出发说话办事,围绕大局出谋划策、贡献智慧,扛起发展的大旗,以务实的作风提高执行能力。通过岗位,实现以单位发展促进个人发展,以稳定民生提高个人福利,以求新求变释放改革红利。
二、改革要言信,要善治,要为仁举贤
改革动的是制度,变的是治理。这一过程中,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废、改、立是基础,而管理者的治理方式才是改革的内核。
改革要言信。在寻求改变和突破的过程中,塑造言而有信的形象,是发动群众参与和投身其中的前提,也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当下,我们内部还存在着有令不行,搞变通打折扣的情况,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群众感受最真切、评价最客观,一次不信形成舆论懈怠,多次不信铸成离心离德。如何取信于民?春秋商鞅“辕门立木”是以“小信成则大信立”,而改革开放从邓小平划特区,鼓励私有制,到朱镕基金体改,国企改制,费改税,再到李克强发挥市场经济调节作用,改革一脉相承,形成长期引导作用。因此取信于民不仅要有好的开端,而且要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归根结底能否落到实处,要以兑现承诺作为评判标准。
改革是善治。司马迁有“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阐述善治。可以看出何为善治,就是要顺从人性,顺从个体,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这是最善治的表现,用利益和实惠去引导,用道德去约束,也不失为方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善治的载体和方法,坚持开门搞改革,一开始就扎下去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每个环节都要有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和评议,避免自说自话,不搞闭门修炼,群众的感受就会真真切切,解决的问题才能实实在在。只有管理者依靠群众作示范、当表率,引领群众跟着来,一起干,才能使改革取得成功。
改革要为仁举贤。改革的推进要以人才为依托,特别是干部选拔,要以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为用人标准,诸葛亮有“治国之道务在举贤”。选贤任能一方面要考察人才是否有真才能,有哪方面才能;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德才兼备。现实工作中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费尽心力在所有岗位中杜绝无德之人,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只要我们选择那些素养好、能力强、作风正派的优秀人才,大胆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委以重任,鼓励干大事、干实事,就能影响和引领周围的人。
改革之成败无外乎借势、借力、借人。言信,取信于民,而民为我所依,是谓借势;善治,利导于民,而民为我所谋,是谓借力;为仁,举贤任能,而民为我所用,是谓借人。得此三者,无往而不利。
三、改革要于法有据,坚持政改如一
今年伊始,习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对推进今后7年的改革任务和重点提出了要求,“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就是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对于地矿局来说,这个“法”还是“家法”,是规章制度和行为守则。
首先,法是对改革行为的约束。过去我们讲改革,总是提到要“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去尝试”,这样的做法在改革开放之初确实激发了人的勇气和胆略,对于打破旧体制下的僵化思想和行动束缚,推动体制转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激发改革热情的同时,个别领导干部以改革的旗帜做掩护,欺上瞒下,蛮干瞎干,中饱私囊,侵害人民利益。在如今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制度创新、大胆改革,也不能突破法律规定,而是要依法依章办事。
其二,法是对改革行动的保障。地勘事业在改革中发展,必须将各项工作全面纳入法的轨道中去,制定制度,推进工作,使其成为工作的保障。地矿局正处于从单一财政项目向多方资金项目转变过程,特别是在市场合作项目中寻求找矿工作突破。在探矿工作中,当一些有价值的线索被发现,需要追索时,往往受限于工作设计和经费的来源,很难及时,做一些追加工作,耽误了时间,影响了效果。如果没有全局层面的规章制度提供相应的依据和保障,进行超前工作这样的改革尝试必定存在巨大的风险。就此而言,针对某项工作的开展,通过制定临时办法,进行试点是可以的,但如果要全面具体的推广,就必须先有立法。
第三,法是对改革路线的沿续和推进。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条在漫长探索中稳步推进的道路,这一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巩固改革成果,进行常规建设,并沿续当前设计路线不倒转,不偏向的前进,就必须以法的形式加以确定。中央一直强调,社会治理、社会管理要在政策上避免大的起伏,要保证改革期间的稳定。因此,只有通过法的形式确立改革路线才能完整、有效的保持改革内容的一贯和统一。
对于约束行为的法要立在改革前,对于保障行为的法要边摸索边完善,对于改革路线要以法的形式加以确认和执行。而领导者在措施制定和制度建设中废、改、立的法,本身也是改革内容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