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幼儿分享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和朋友聚会带着孩子,时常会听到:“XX抢我的积木”“XX的小飞机不借我玩”等等诸如此类的告状声,甚至有时候会看到孩子们为了抢某样东西而发生战争,这是因为在幼儿时期,孩子缺乏交往、缺乏分享,只在意自己的情感,而忽略他人的情感。分享,是个人和他人和谐交往的基础。分享,不仅仅是让别人来分享自己的快乐和成功,还应去分享别人的快乐和成功。分享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仅指能与人共享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快乐,也指与人分担忧愁。分享不是一种失去,而是一种互利。这样,才会真正了解他人的情感,同时,自己也能体验到快乐的情感。与人分享不是自发的,必须教给孩子怎样去做。那么,该如何让孩子学会分享,体验分享的快乐呢?
一、走出分享教育的误区,善用奖励的手段。
分享、谦让是一种亲社会行为,也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规则。一个慷慨大方、乐于助人的孩子往往更讨人喜欢、受人欢迎。因而,大人总是不厌其烦的告诉孩子:好吃的要分,好玩的也要分;把最好的让给长辈和客人。比如看见孩子在吃东西,他们会说:“给我吃点?”可是,当孩子毫不犹豫地把东西拿出来时,他们又连连摆手并说:“宝宝真乖,大人不吃”。平时家里有东西吃时总是教育孩子:“宝宝要学孔融,把大的分给别人吃”。当孩子听大人的话主动挑了最小的,就会得到表扬,还把最大的或最好的也给他作为奖赏。在这样的不懈努力下,孩子的大方表现越来越令人满意,父母也开始引以为傲、倍感欣慰。殊不知这样的分享教育早已不知不觉步入了误区,有个回国学者曾经向我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次他到一个朋友家去做客,朋友的小孩拿了一个大大的苹果给他吃,出于礼貌他谢过后就吃了起来。没想到刚咬了一口那孩子就哇地哭了起来,还冲着他连声说:“坏蛋,坏蛋!”弄的他莫名其妙,家长也尴尬万分。最后还是家长解开了谜团,原来这家人从小对孩子进行分享教育,家里吃什么孩子都是把最大的给家里人,得到一个个表扬后,最后转了一圈最大的还是会回到孩子手中。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孩子早已摸透了我们大人的心思,主动拿最差的东西,因为这样就会得到最好的。习惯成自然,渐渐地,幼儿就形成了错误的分享观念“我的东西就是我一个人吃的,别人不会吃我的”。一旦有人真的要分吃幼儿的食物时,他们一定会哇哇大哭。他的分享行为只是一种策略而已,大方背后却是自私和狡猾。这种后果是成人高高在上、忽视了幼儿的心理需要而造成的。
分享不仅仅是孩子之间的事情,家庭是他们学会分享的启蒙处所。父母要摒弃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的传统做法,大可以一切与孩子共享,并注重情感的交流和共鸣。所以,家长一定要端正幼儿教育的思想,立足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行动。把奖励作为分享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根据情况适当加以运用。当孩子确实“忍痛割爱”时,及时对孩子进行物质嘉奖或精神鼓励,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他的失落情绪,并且强化他的分享意识。如果孩子只是把自己不喜欢的、不在意的东西给别人,父母就不需要有特别的表示。另外,奖励的方式最好能经常更新,原则上以精神性奖励为主,如口头表扬。还要注意处理强化行为到自觉行为的衔接过程,让分享、谦让成为孩子的自然之举。
二、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传达分享的内涵。
幼儿园《纲要》中明确指出了 “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的社会目标。为什么要教导孩子学会分享呢?小孩子不肯与人分享是很自然的,而且孩子常常认为凡是他能够得到的东西都是属于他的。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孩子愿意在别人家玩人家的玩具,但是让他拿出自己的玩具,他就不乐意了。研究表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要受到他们主观行为规则的影响。当幼儿自身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分享观念时,其分享行为就显得很犹豫。在一次“好吃的叶子”主题活动中,我要求孩子们每人带一些可以吃的叶子(如青菜、白菜、韭菜等)来吃火锅。很多孩子都带来了,还有少数没有带来,当活动开始的时候我问大家:“有些小朋友没有带东西来,他们能不能参加我们的活动呢?”不懂主动分享的幼儿主张不让他们参加,以“谁带来的谁吃,不带就不能吃”、“是我带来的,你要吃自己也带”等作为理由来解释自己的想法。而有亲社会观念的幼儿,其亲社会行为就果断,他们主张所有人都参与活动,并以 “好朋友要互相帮忙”、 “我可以分一些给他们”、“好吃的东西大家一起吃”等观念主动提出分享,这说明幼儿的分享观念深刻地影响着幼儿的分享行为。
在幼儿分享教育中,还要注意培养和训练幼儿的分享观念并注意其与分享行为的一致性发展。在幼儿有了分享意识后,我就和他们讨论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决定谁的好朋友没带来,谁就去邀请他一块吃。当食物煮熟后,我看到大家只顾着自己吃,忘记了刚才说过的与朋友分享,就说:“这么美味的叶子,还有人没有吃到呢?”经我一提醒,孩子们纷纷去请了一个小伙伴,把自己的东西分了一半给他。看着那一张张笑脸,我想孩子们从中一定体会到了分享的快乐。不仅知道“好东西大家一起吃,玩具一起玩”,还懂得了这样做的意义:“我和小朋友一起玩,他会很开心,我们就能成为好朋友了”。
孩子不仅要学会分享食物、玩具,更进一步还要学会分享快乐、分享荣誉,即:分享情感。有了分享,也就降低了嫉妒的产生。幼儿学会分享情感,也就学会做人应豁达,应为他人的成功喝彩,同时也激励自己不断努力、进步,让别人也为自己喝彩,这些都是分享教育所蕴藏的内涵。在一次评选“好宝宝”的活动中,每评出一个宝宝,小朋友们有的高兴地鼓掌祝贺,有的向他伸出大拇指。可一向活跃的**因为自己没有评上,不但闷闷不乐地,而且每次让他们举手表决时她都是不同意。于是,我对大家说:“**觉得很多小朋友有缺点,不够格做好宝宝,你们觉得她够格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她很能干,会帮老师做很多事。”“她手工做的很好。”“她上课发言很积极,就是有时要和旁边小朋友讲话。”。。。。。。听了小朋友的话,我说:“**,你看小朋友发现你有很多优点,他们都夸你能干呢。”**听了高兴地笑了起来,我趁机说:““可是,刚才那些小朋友也有很多优点,评上了好宝宝,你为什么不祝贺他们呢?”**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知道了,他们比我优点多,我以后也要争取做个好宝宝。”说完,她就带头为那些好宝宝们鼓起了掌。虽然这次她没有评到好宝宝,但懂得了为别人高兴。后来,我发现她看到的不再是小伙伴的缺点,而是优点,别人受到表扬时她也能跟着一起乐,最终小朋友也选她为好宝宝。
三、训练幼儿的分享技能,强化分享的行为。
孩子开始表现出自发性的分享行为,他们更多的把分享作为一种交往手段,已经懂得为他人着想,但争抢行为还比较普遍,大人既要鼓励孩子大方谦让,多给孩子创造机会感受分享的快乐,又要侧重培养孩子的分享技能。知道怎样与人分享,对幼儿养成良好的分享行为,是有很大帮助的。
一些幼儿具有分享的意愿,但是由于不知道怎样做,也就没有表现出实际的分享行为。我班有个叫墨墨的孩子,带来了一个布做的小乌龟,小朋友都想玩,可她抱着小乌龟一动都不动,我问她:“你愿意借给小朋友玩吗?”她点点头。我又问:“那你为什么不给他们玩呢?”她说:“我不知道要给谁玩。”我就对她说:“每个人都想玩,就让他们轮流抱一抱好吗?”她马上把小乌龟递给了旁边的扬扬。还有在搭积木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幼儿拿了很多的积木,当老师说积木要大家一起玩时,他就会把自己的一部分积木往旁边小朋友那里推,也不管这个小朋友是否需要,这就是他眼里的分享。然而当其他真正需要积木的孩子向他要时,他因为所剩不多而拒绝,争抢行为往往就是这样产生的。这时,大人可以引导孩子先商量好准备做什么,再看看需要哪些材料,然后互相交换调节;也可以大家共同合作,一起来完成一个作品。所以,家长和教师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时,要注意让幼儿了解和掌握一些分享的技能。如果幼儿知道了分享的具体方法,那么,他们的实际分享行为应该会得到增强和提高的。
在幼儿教育中,大人要注意对幼儿表现出的分享行为进行强化。安鲁弗德(1968)的研究指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得到称赞和表扬后,这种奖励的机制就内化了。当他们再与人分享的时候,自己会认为这样做是好的,这会使他们持久地表现出类似的行为。可见,幼儿的分享行为和其他行为一样,是可以通过强化而得到有效巩固的。
在幼儿的分享行为中,既存在着正确的行为,又存在着错误的行为,大人要注意将两者区分开来,要善于从幼儿的行为中发现“闪光点”并进行强化,以激起幼儿继续实现理想行为的欲望。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的分享、谦让都是建立在自我牺牲的痛苦之上,理应进行补偿和奖励。如果他主动拿了最小的苹果,那就把最大的也给他,“以资鼓励”。这种想法和做法本身并无过错,也确实能够起到培养孩子分享行为的效果。然而,在这一遍遍雷打不动的强化过程中,孩子逐渐发现了“拿最小的苹果大人微笑、称赞 得到最大的苹果”这样一条规律,于是分享、谦让沦为了获得个人最佳利益的手段、计谋、招数。可以说,正是父母的强化不当助长了孩子的功利思想,损害了分享教育真正的意义。
在平时的分享教育中,我们应该以理解、分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事,引导孩子去倾听同伴的叙述。我们可以说一些这样的话:“我这里有一本好书,我们一齐讲故事吧!”“你们商量、合作着搭积木,真好!”“老师有件高兴的事,好想告诉大家,让大家与我一起分享快乐!”“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就说出来吧!让我们一起替你想个好办法!”大人引导的话语、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亲切地点头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因而进一步强化分享行为。
《纲要》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因此,在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时,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如“好吃的叶子”、“玩具分享日”、“我最喜欢的图书”等,让孩子从家里带一些自己喜欢的图书玩具来园,通过合作制作、共同分享,让孩子们懂得“我把好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的道理。在精神分享方面,则利用各种竞赛来让孩子为自己的成功感到骄傲,同时也为同伴感到高兴。在日常生活中,当有孩子因为不会穿脱衣服、扣纽扣、系鞋带等事情着急难过时,我们就鼓励孩子互相帮忙。让孩子们知道分担别人忧愁,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原来也是件快乐的事。在这些活生生的实例中,幼儿真正地体验到了分享的愉悦,分享的意识和行为又得以进一步的巩固与强化了。
分享不仅仅是将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分享应该让幼儿得到快乐,受到欢迎,能够让幼儿学会宽厚、仁慈,富有爱心,而不是自私。在教育他们分享的时候,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感受到分享所带来的结果。我们应该从细节入手,让孩子学会分享,懂得分享,这也是为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做好准备。与人分享是一种情怀,一种让人愉悦的情怀,它可以在每个人的心中传递;与人分享也是一种幸福,一种让人感到温馨的幸福,它可以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一些永恒!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与人分享你的快乐,你会得到更多的快乐!你快乐,所以我快乐。